上週的期中選舉,民進黨慘吞創黨以來最嚴重的失敗,執政版圖潰縮至嘉義縣,連展延選舉日的嘉義市也極可能無法攻下,論者多云此為民進黨最後的「濁水溪防線」。但筆者必須指出,四年前大選的「2018慘案」並沒有因為2020總統立委選舉的勝利而消解隱患,其副作用在內外失調之下,甚至潛伏至今;如果民進黨還不能覺醒,那麼恐怕退此一步,連高屏溪都將無死所。

2018年,民進黨遭到民意的海嘯拍襲,中部執政縣市如臺中、彰化皆紛紛崩解,北部更是剩下獨木難支的基隆,而向來被視為大本營的高雄,則讓橫空出世的韓國瑜以壓倒性的差距擊敗陳其邁。在這之中有數位諸侯,比如林右昌、鄭文燦、林智堅、潘孟安憑藉優良的執政成績、超越黨派的個人特質,成功衛冕連任。

但到了2022年,上述四人全都面臨必須交棒的挑戰,是否能將執政理念成功傳交給下一任縣市長,成為這四位優秀首長卸任前最艱鉅的任務。也因此,我們可以看見他們以不同的形式,以幾乎是自己選「第三任」的爆發力投入選戰當中,其中林智堅更是毅然與鄭文燦攜手,希望替民進黨守住桃園。

創黨以來,民進黨從來都不缺乏願意直面困難、扛起責任的從政同志,只是候選人只有一個,選舉更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候選人以外的任何角色,都必須在選戰中甘心為人作嫁,甚至於局勢不利時甘冒粉身碎骨的風險「拆彈」。

從而,黨中央授權的選對會被期待的功能,就是透過黨內民主機制,或垂直、或水平的整合不同路線的黨內同志,再彼此互助,以圖勝選。然而當「初選」這個模仿大選、意圖尋覓最可能勝出之候選人的機制,遭到黨中央捐棄、沒收,反而由所謂「中央」的意志直接施加在地理、產業、人文皆殊異,地方政治特色又都大相逕庭的個別縣市,那麼這次失敗的絕對不只是候選人,還要加上幕後的「選對會」!這也莫怪前臺東市長賴坤成戲謔痛批「選錯會」大力主導,應當負起責任。

事實上,環視全臺,民進黨這次唯一一個在非連任的情況下,藍綠「PK」對決、捉對廝殺而勝出的縣市,恰恰也是唯一一個舉辦了初選的屏東縣。然而即使如此,屏東的整合就順利嗎?我們在選前看見,民進黨派系頭人涉貪遭判重刑的重量級民代姪子,直接替目前正吵著驗票的國民黨候選人助講,在選後也看見初選敬陪末座的立委猶如要不到糖吃的孩子一樣,宣稱「不能據此推論初選是對的」;如果連透過民主機制真刀真槍打過一仗的屏東縣都如此,不免讓人懷疑,選對會對其他縣市的整合是否也如此地擺爛,或者「囂俳」?

我們看見,特定派系主導著民進黨的一切,連施捨般唯一辦理初選的屏東,都能將時程拖延至今年四月,放在過往,這可是「花兒都已謝了」的時間。

我們也看見,為了桃園市長提名,連帶大幅度的影響其他縣市提名期程,其後甚至由黨主席出馬親自開上「失智列車」對撞臺大,白白讓桃園市不滿空降的國民黨取得內部整合的時間;而在臺北市更讓本來就「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陳時中,徒然損耗其聲望及短缺的競選時間。

我們更看見,林佳龍市長苦求公平競爭之機會而不得,倘如當時有及早擺出兵馬打上一架,何苦將早已芳心暗許的林佳龍硬安上新北市的位置?而陳時中競選團隊的問題還需要等到九月才會爆發、蔓延至全臺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