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解放軍頻頻襲擾我西南ADIZ,近月環台實戰化演習,近日無人機侵犯金馬領空,國軍主事者經緯萬端又要面臨新科技的挑戰,應思考商業科技能否帶給軍事領域新的啟發,以促成軍事科技的改革和提升。

       美國空軍在2020年在國防部「聯合全域指揮管制」(Joint all-domain command and control,JADC2)架構下,發表了「先進戰鬥管理系統」(Advanced Battle Management System,ABMS)。

        ABMS包括軟硬體,系統可被分解為科技術語所稱的數個"產品類別"(product categories)-即技術和能力的類型,這些“產品類別”包括:

1.感測器整合(Sensor integration),包括來自軍事和商業網路的衛星、飛機、地面雷達等;

2.資料及管理(Data and data management);

3.安全處理(Secure processing), 涉及網絡安全和傳輸能力的安全處理和處理所有分類的資料,同時允許廣泛的接取(授權);

4.連接性(Connectivity),包括不同武器平台之間及人工智慧和機器對機器(M2M)的鏈接;

5.各種應用程式(Applications),例如顯示所戰場佈署圖像,有學習能力的影像辨識分析軟體等等;

6.效果整合(Effects integration),執行的射手和他們的武器系統(shooters and their weapon systems)。

      ABMS也涉及硬體,例如稱為“radioONE”的新無線電,以及用於接收衛星通信數據的新射頻天線“apertureONE”。

情監偵整合到強化殺傷鏈

        事實上,ABMS是建構一個分佈式的軍事物聯網,從感知(Sense)→賦予意義(Make Sense)→行動(Act),不僅達到情監偵(ISR)互通共享,加上人工智慧的輔助和智能機器的協同,更進一步提速及強化殺傷鏈(Kill chain)(註1),以達制敵機先。就算防禦方,也可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

       以此次中國無人機襲擾外島為例,當監視設備(無人機雷達、空中警戒無人機、甚至商用相機)感測到無人機逼近領空,即可自動將影像/座標/行進軌跡傳至指揮中心,經系統識別並判斷無人機類型(民用/情蒐/攻擊)及意圖後,即可下令適宜的防禦地點和武器系統予以驅離或擊落。

       如果前端設備有較強的運算(邊緣運算)及解析能力,第一線第一時間就可進行辨識,而決策單位也可因應不同威脅等級下放至更前緣的地方指揮所,以加速反應速度。

後勤保障

       類似ABMS這樣,將所有軍事相關元素一網打盡的新一世代的戰場視野,當然非一蹴可幾,但物聯網運用在後勤管理,商業上已是發展澎勃,軍事運用也都相當成熟。

       最有名的案例是美軍第二次波灣戰爭。美軍為解決第一次波灣戰爭中,物資在運輸、配發等環節中存在的嚴重的疏漏,引入了RFID技術,讓軍事物資的儲、運、用都能在後勤管理中提升效率及可視化,以準確快速的支援前線作戰。與前次波灣戰爭相比,第二次戰爭的海運量減少了 87%、空運量減少了 88.6%、戰略支援裝備動員量減少了 89%、物資儲備量減少了 75%。這種新的運作模式,為美國國防部節省了數十億美元的開支。

       軍事資產昂貴且補給費時,管理不當極易耗損,不僅削弱戰力,也是財政負擔的無底洞。

       此次烏克蘭戰爭打了半年已經成了消耗戰,俄軍每天在烏克蘭需耗費約4億(福斯電視估)~9億美元(軍事新聞網站SOFREP估),半年約720億~1600億美元,而俄軍一年的軍費約600多億美元。吾人不知俄軍事否善用物聯網等科技來強化後勤保障,但若能以美軍為師,或許能在消耗戰中撐的更久。

       他國的案例可以借鑒,商業領域的運用也可仿效,美國空軍的ABMS就引用了Uber的架構,國軍應善用民間力量,改變思考模式及作為。

[註1] 殺傷鏈(Kill chain)指的是一種攻擊過程,具體是指識別所要打擊的目標、向目標派遣兵力、決定並下令攻擊目標、最後摧毀目標等一系列攻擊過程。殺傷鏈最初是由美前空軍參謀長羅納德·福格爾曼(Ronald Fogleman)將軍在1996年的空軍協會研討會上提出的,後來經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通常,殺傷鏈可分為F2T2EA六個階段,即發現(Find)、鎖定(Fix)、跟蹤(Track)、定位(Target)、交戰(Engage)、評估(Assess)。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