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峰會睽違28年重返美國卻看似黯淡
2022年6月6日開始為期5天、每3年一次的美洲峰會(Summit of the Americas, SOA)。今年第9屆美洲峰會於美國洛杉磯舉行,是自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1994年發起第1屆美洲峰會後,睽違28年再回到美國舉辦。
身為峰會主席國,對拜登政府(the Biden adminstration)是重新展現對拉丁美洲重視的大好機會,因前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任期間,不僅缺席2018年祕魯舉辦的第8屆美洲峰會外,對拉丁美洲的投入興趣缺缺。當時更因川普不少反墨西哥言論和政策,使雙邊關係惡化。相對地,拜登自競選期間,就曾多次表示將比川普更重視拉丁美洲。
《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 Public Radio, NPR)提到,拜登2009年至2017年間8年副總統期任造訪拉美超過16次。當拜登就任時,外界對美國與西半球的合作更加樂觀。然而在拜登上任一年餘,大部分時間都專注在應對俄國和中國。中國近年在「美國後院」的政治、經濟上影響力快速上升。拜登希望藉峰會重新宣示美國對拉美的重視,抗衡中國漸增的影響力。
然而,拜登對峰會的雄心壯志演變成步履滿跚。美國國內政治角力有所影響外,光從峰會邀請國的安排,再到峰會上政策宣布都受到極大的質疑。就國內政治方面,拜登政府正面臨「42號法令」(Title 42)所衍生的邊境移民問題,正面臨極大壓力,以及移民問題對11月期中大選的影響。
此外,拜登政府在美洲峰會邀請國名單上。也受到民主黨「自己人」的極大壓力。《CNN》報導,民主黨多位議員,如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就公開反對拜登政府這次峰會邀請「獨裁政權」或「人權紀錄惡劣」的拉美國家,包含古巴、尼加拉瓜和委內瑞拉。
《CNN》:Snubs from key leaders at Summit of the Americas reveal Biden's struggle to assert US leadership in its neighborhood
https://edition.cnn.com/2022/06/07/politics/summit-of-the-americas-joe-biden/index.html
《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 Public Radio, NPR)
拜登未邀請拉美三國引起「抵制風波」
此次峰會開始前,拜登政府就宣布因人權和民主問題不邀請古巴、委內瑞拉、尼加拉瓜三國,此舉卻引發起拉美多國不滿。《新聞週刊》(Newsweek)轉述墨西哥總統歐布拉多(López Obrador)說法:「我不會參加一個不包含所有美洲國家的美洲峰會,我認為美國需改變排除他國參與的政策。」歐布拉多進一步說:「美國也該改變其無理主導,而且不尊重其他國家主權與獨立的政策。」
墨西哥隨後宣布由外交部長埃布拉爾德(Marcelo Ebrard),代替總統歐布拉多參與這次美洲峰會。墨西哥的缺席對美洲峰會產生極大影響,不僅因墨西哥為美國在美洲僅次於加拿大的重要夥伴外,美墨之間移民問題的合作更是至關重大。
墨西哥的帶頭杯葛,隨即引發一連串拉美國家抵制風潮。除了墨西哥「降級」出席對美洲峰會表達抗議外,還有多個拉美領袖跟進杯葛峰會,包含玻利維亞、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等領袖都抵制,缺席這次的美洲峰會。
若再加上美國未邀請的拉美三國領袖,這次未參與峰會的拉美領袖近10位。最終參與本屆美洲峰會的領袖僅有21位,相較2018年祕魯舉辦的第8屆美洲高峰會,則有高達30位領袖(總理或總統)參與,而古巴派遣外長參與、美國指派時任副總統潘斯(Mike Pence)與會。
另外,阿根廷、巴西也不滿拜登政府排除古巴等國的決定。雖然這兩國總統最終決定親自與會,但都對美國的決定表示不解。《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報導,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向拜登表示,只有拜登接受與他一對一會晤,以及避開雙方具爭議性的議題,他才會參加這次峰會。
不過,美、墨對美洲峰會的意見分歧,之後仍有機會化解。墨西哥總統歐布拉多2022年7月將訪美與拜登會晤,這或許有助雙方交換意見,並針對移民議題進行磋商,藉此為歧見降溫。《中央廣播電台》(RTI)引述墨西哥外長埃布拉爾德稱,美墨兩國關係不受此事影響,他還稱美墨關係:「是正面的,並將繼續保持,不會有任何變化。」
《中央廣播電台》(RTI):美洲峰會 美副總統賀錦麗宣布19億美元移民基金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35166#.YqAYqhRIo68.lineme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Biden, Bolsonaro to hold first meeting amid election worries
阿根廷欲自辦「平行峰會」,對美國表達拉美團結和不滿!
峰會邀請名單引發拉美國家不滿,仍可能進一步延燒。《拉丁美洲新聞社》(Latin America News Agency)5月28日引述《阿根廷國家通訊社》(Télam)報導,阿根廷原本想以「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ommunity of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ates, CELAC)輪值主席國的名義,召開一場與美洲峰會同時舉行的峰會,而古巴、委內瑞拉、尼加拉瓜可能會出席該會。
阿根廷總統艾伯托(Alberto Fernández)要求美國停止對古巴、委內瑞拉的「封鎖」(blockades),重申美洲峰會不該排除任何國家。這平行峰會不僅會與美洲峰會日期相同,旨在顯示拉美國家團結一致,向美國表達不滿。《阿根廷國家通訊社》引述說:「這場峰會與美洲峰會同時進行,秉持拉丁美洲團結一致的一體精神。」不過,美國邀阿根廷總統7月底訪美,化解這尷尬狀況。
此次美洲峰會一大主題為對抗新冠疫情。然而,拜登拒絕邀請古巴的決定,顯得與峰會目標矛盾。古巴對抗疫情的表現在拉丁美洲國家中相當出色,除2021年成功開發新冠疫苗外,目前每日確診人數都低於100人,過去一周平均單日新增確診人數也只有24例,顯示古巴對抗新冠疫情表現相當優異。若對抗新冠疫情為美洲峰會主題之一,拜登政府理當邀請防疫成功的古巴,一同交換意見。
另外,美國以「人權」和「民主」為由,排除古巴等國,卻歡迎哥倫比亞、墨西哥這些人權紀錄同樣糟糕的國家,讓拜登政府有「雙重標準」的嫌疑。《香港01》報導,哥倫比亞在2021年就有138名參與人權活動人士被殺;在墨西哥,2022年至今已有11名記者遇害。更別說同樣受邀的宏都拉斯,2022年剛卸任的前總統賀南德茲(Juan Orlando Hernández),也因販毒問題正被引渡美國受審。
《香港01》:美洲峰會|美國邀請名單不反映現實 拜登自招尷尬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78585
《拉丁美洲新聞社》(Latin America News Agency):Argentina organizes CELAC meeting parallel to Summit of the Americas
美國「後院領導力」陷質疑!誘因不足令人擔憂
據白宮資深官員在簡報會表示,拜登會在美洲峰會宣布「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Americas Partnership for Economic Prosperity),涵蓋5大領域,包括驅動投資、重振機構、促進乾淨能源就業、強化供應鏈韌性,以及實現永續貿易。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報導,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6月7日在美洲高峰會上,宣布19億美元的私部門基金,加上去(2021)年宣布的12億總計約32億美元(約946億新台幣)。這項基金旨在增加工作機會,藉此減少來自中美洲的非法移民。這項基金對「北方三角」(Northern Triangle)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三國提供援助。《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北方三角再加上墨西哥,佔高達66%美墨邊境非法移民來源。這項19億元基金所協助的北方三角三國,皆杯葛峰會與缺席這次會議。
《紐約時報》引述拜登政府官員指出,拜登還將提案改革美洲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鼓勵更多私人投資。美國會投資3億美元糧食援助。《紐約時報》認為,目前還難以判斷這些投資是否足以達成拜登的目標,不讓拉美國家轉向中國尋求金援。
《政客》(POLITICO)則對拜登「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的效果提出質疑。《政客》指出,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是拜登政府強化與「南方鄰居」關係的一項重要項目,為解決長久以來像移民、氣候變遷問題,同時對抗中國在拉美的政經影響力。《政客》分析,拜登的經濟提案就像他對世界其他地方的經濟交往一樣,難以滿足拉美想要更多美國市場的貿易准入(trade access),對已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來說,則難以滿足他們想跟美國有更多經貿往來與投資。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主筆室(editorial board)6月9日更一針見血,以「美國缺乏抱負造成失去拉丁美洲的風險」(The US’s lack of ambition risks losing Latin America)一文指出,華府宣布上述所提的幾項新計畫,都只是貿易協議和重大基礎建設投資的次等替代方案(poor substittutes)。墨西哥、中美洲等國,以及古巴、尼加拉瓜、委內瑞拉的缺席,讓這次移民宣言相當尷尬,過去20年來最多非法移民的國家領袖,不會在宣言上署名。
相反地,中國則持續影響拉美。過去15年,中國的國家銀行已提供拉丁美洲貸款高達1,370億美元,且中國公司已採購830億美元。目前中國已為南美洲的最大貿易夥伴,且超過20個該區國家已簽署「一帶一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路透社》(Reuters)6月9日引述聯合國(United Nations)2015至2021年的貿易資料庫顯示,中國已取代美國成拉美第一大貿易夥伴,並擴大與美國的差距。
《金融時報》特別提醒,北京以商業優先、無視腐敗和無能治理,對拉丁美洲當然不好。雖然美國堅持民主與透明是正確的,但美國應採「胡蘿蔔與大棒」(Carrots and big stick)政策。《金融時報》警告,除非美國能承諾更大膽的貿易與投資政策、重新思考對古巴、委內瑞拉的政策,否則華府會發現北京經營與美國的拉美鄰居關係,更佔上風。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The US’s lack of ambition risks losing Latin America
https://www.ft.com/content/5e579b12-e0c1-41c0-8600-ae394ef48c8f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Biden to Host Latin American Leaders at Summit in Los Angeles
https://www.nytimes.com/2022/06/07/us/politics/biden-summit-los-angeles.html
《政客》(POLITICO):Biden's ‘ambitious’ economic plan for Latin America offers a ‘social contract,’ not trade agreements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2/06/07/biden-economic-partnership-americas-summit-00037621
白宮背景媒體簡報會:Background Press Call Previewing the President’s Agenda for the 9th Summit of the Americas
《路透社》(Reuters):Biden unveils new Latin America economic plan at reboot summit dogged by dissent
《霧谷晶策》擔憂美國未能經營好與美洲鄰國的關係,會讓中國繼續趁虛而入。美國目前仍以老大哥的姿態,應對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各國。拉美國家未必真期待美國能徹底改變,但美國若有意改善在鄰國心目中的印象與形象,應要率先拿出誠意,謀求美洲國家的團結。不過,美國目前依然故我,未見改善。現在看來問題出在美國國內政治,民主、共和兩黨對立激化,加上暴民佔領國會一事,自身不若以往能為民主表率。
《霧谷晶策》認為拜登政府主張「多邊合作機制」,更應強化與各國的雙邊關係。就白宮僅安排與巴西總統一場雙邊會談,表現實在是不及格。20多位領袖訪美,若無法全部接見,也應由拜登與副總統賀錦麗分擔接見工作。否則,與會他國領袖會感到不受重視,未能達到團結美洲國家的目標。其實,這並非白宮首次犯錯,早在五月上旬美國與東協特別峰會時,拜登也未能藉機與東協領袖進行雙邊會談,美洲峰會又再次錯失良機。
《霧谷晶策》建議我中華民國政府,也得密切注意美洲峰會情勢,畢竟我國仍有大多數邦交國,位處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區域。2021年12月初尼加拉瓜與我國斷交,轉而與中國建交,其中原因即為美國批評尼加拉瓜總統大選不民主,導致尼國強人總統奧蒂嘉不滿,憤而與我斷交。雖蔡政府一再強調「台美關係、堅若磐石」,但拉美各國若不再以華府馬首是瞻,轉為與北京交好,那麼不僅美國在拉美影響力減退,台灣與拉美友邦的關係,也將遭池魚之殃、岌岌可危。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請繼續下滑閱讀:中國議題 在野陣營政治攻防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