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北漂青年,且常在外工作租屋的我很能體會,好的物件需要一點運氣,且真的可遇不可求。

近年政府計劃性的興建社宅,讓不少租屋青年受惠,也因社宅對民眾直接有感,且雙北租屋需求大,故常被媒體拿出來討論。而我身為一個桃園社宅的住戶,就以個人對社宅的瞭解,分享桃園社宅的實際情況。

自建社宅與包租代管、租金補貼必須並行

地方政府自建社宅需要從用地取得開始,也須先與當地居民溝通,再進行建築設計,才會發包興建,所以可想像自建社宅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可能即時因應現有租屋族的需求,所以想當然除了興建社宅外,必須要搭配其他補貼措施同時進行才可以。

2017年住宅法從立法院修正通過後,中央政府才有權限興辦社宅,並將住宅政策制定地更多元、更全面。除了自行興建外,還加上包租代管跟租金補貼,讓友善租屋族的政策多軌並行。

考量政府無法立即興建這麼多社會住宅,利用包租代管,活化現有民間住宅,給予房東房客優惠補貼措施;另外,發放租金補貼,直接減輕租屋族的經濟負擔,也可以更迅速地滿足租屋族的實際需求。

桃園社宅政策共超過3萬戶受惠

以桃園來說,鄭文燦市長在2014年提出興建兩萬戶社會住宅政見,後為因應住宅法修法,依實際需求及中央政策來調整社宅政策。推動「桃園市社宅計畫多元化保障居住正義調整方案」,將興建社宅、包租代管、租金補貼等政策同時推動。

目前桃園社宅已完工1153戶、興建中3236戶、預計至111年底,全桃園累計可有4173戶完工,達成中央與地方合計興建1萬2千戶社會住宅。另外,包租代管2826戶,租金補貼1萬7千戶,原住民租金補貼1千戶,實際上算起來,桃園的社宅政策共協助超過3萬戶的租戶,擁有更友善、且實惠的租屋與居住條件。

注重細節的社宅

以目前我住的中路二號為例,一入住房間就有3人沙發(還有茶几桌)、餐桌椅、雙人床架、冷氣等設備,而公共設施還包括公托、微型運動中心、圖書館等,看得出桃園對年輕人居住環境的重視。

房價高昂的台北,社宅卻沒比桃園多!

而資源豐厚的台北市,在柯文哲上任後也喊出要自建社宅5萬戶。但我查了一下才發現,2014年底到現在,台北市完工的社會住宅也才1295戶,在房價高昂,租屋需求極大的台北市,用人口數去除以柯文哲與鄭文燦兩位市長任內設計、發包且完工的數量結果發現:台北每1972人有1戶社宅,桃園每1971人有1戶社宅,在房價以及財政資源差異這麼大的兩個城市,市民平均可分配到的社宅比例竟然差不多而已!

但我認為,如果每次談論社宅政策,都只討論興建了幾戶社宅,著實過於片面,也容易誤導民眾,用務實貼切的方式規劃及處理住宅政策,才能讓有需求的青年的居住環境有顯著的改變。

(桃園中路二號住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