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 日治大正101017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林獻堂擔任總理,蔣渭水亦為核心人物。文化菁英透過創作啟蒙民智的熱情,動人!今年正好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學術界、文化與本土社團應該認識前人的理念及其奮鬥故事,以開啟民主視野。

遺憾,文化部長李永得與媒體茶敘指出,針對中正紀念堂轉型問題,表示現在抗議者立場稍趨向溫和,不主張拆館與拆銅像等說法。備受批評後終於改口,拋出中正紀念堂所謂「階段型的轉型工程」,然也只是推出人權主題常設展,大方向仍不具體。1920年代,文化頭子蔣渭水啟動磅礴的「台灣新文化運動」力抗日本殖民政府;白色恐怖時期知識菁英彭明敏發表〈台灣人自救宣言〉,喚起台灣人自決建國。今全面執政文化首腦李部長何以怯於除去殖民符碼?要台灣人繼續認證做華奴?

同時紀念受害者與加害者?留著怎麼教孩子?

二二八紀念館旁是中正紀念堂,同時紀念受害者與加害者,難道精神分裂?柯文哲市長也曾於蔣廟去留上表示:「歷史就是歷史,有時候留著,也可以提醒我們有過那段歷史。」問題是怎麼留著?留著怎麼教孩子?青少年都念過台灣史,自然會質疑為什麼在民主時代,還隨處可見極權時代的符碼?

去年訪談促轉會主委,楊翠表示:曾向央行提出配合疫情汰換舊鈔的部分,可去除蔣介石頭像,可惜,逐步去除殖民符號,連這起手勢也提不起。楊翠的祖父是殖民文學作家楊逵,在日治時期每回被關都只是23天,國民黨撤退來台,他發表和平宣言,還稱台灣要成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只是寫了一句「不要讓國共內戰襲捲台灣」便被約談,楊逵以為頂多也是關個23天,沒想到判決出來是關12年,從1949年關到1961年。白色恐怖時期知識份子是如何遭迫害的,這些歷史事實,台灣人民未必都知道,但文化首腦李部長不會不清楚。 

走向成熟的公民社會,戮力重建台灣歷史圖像 

台灣已漸轉型為成熟的公民社會。多元文化的能量及公民團結的力量一直是台灣進步的動力。二十一世紀台灣在社區營造,生根土地走出自我的同時,絕不能再「維持現狀」,殖民符碼必須一步步去除,才能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

接續更應建構臺灣國家的歷史圖像,教育部、文化部是責任深重:補助文學、戲劇、電影等藝文創作者著眼屬於台灣土地的人文,將烈士們的故事,列入歷史及語文課本、並奉於「台灣英烈堂」,建構台灣主體意識,文化是最柔性卻最強悍的力量 ,該做的事太多 ……

沒有經過批判的文化,不是真正沉澱的文化

二二八事件已屆七十四周年,距文化協會的成立也已百年,本土政權終於全面執政,一三七萬頁的國家檔案全面解禁,眼看真相越明,加害者已清晰可見,為台灣邁向真正成熟的民主社會長遠而計,本土政府請相信民智已開,勇於改革,承擔短暫之陣痛!

東京大審、紐倫堡大審,人類的價值在淬煉中呈現,德國的轉型正義去東德共產化,亦是步步為營,在困難中完成。沒有經過批判的文化,不是真正沉澱的文化,轉型正義的陣痛是必然的,但不做,永遠無法達成族群的和解。

文/朱孟庠(李登輝民主協會顧問)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