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本屬一體,榮辱與共,相互影響,彼此依存。時代的光輝或黯淡、向上提升或往下沉淪,實為同體共業,你我責無旁貸,若你我心地皆光明,社會豈會黑暗?古人所云「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即是此理。鑑於當前負面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掩蔽了人性原本的純潔與善良,太多的衝突與紛爭,更造成心靈長期的困頓與枯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漸趨冷漠,社會上充斥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的思惟,批評多包容少、負面能量多,正面能量少,而「服務利他」的道理與方法,可引導民眾彼此關懷、真誠對待,正是激濁揚清、針砭時弊之良方,實屬宏揚善良人性、引領人生方向之南針,更是邁向幸福、祥和社會的安定力量。我們積極提倡「服務利他」,希能在天災人禍頻繁不息的混濁社會中,注入豐沛清流。期待社會各界鼓起道德勇氣,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匡時濟世,讓人心歡喜、家庭美滿、社會安樂、世界和平,實值社會各界熱烈關注和支持。

想要改變社會現象,唯有提升人的素養,而提升人的素養,端賴形塑正確的思想觀念。「服務利他」是至高無上的思想觀念,義趣深廣,利益廣大無邊,是智慧心、菩薩行,人人若能將之內化為生命中的大智慧,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心量自然開拓、生命自然轉化、氣度自然非凡、力道自然產生、智慧自然增長、煩惱自然消除。此乃正本清源之法,養深積厚,功到自然成。

「服務利他」是普世教育,《禮記》所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直接楬櫫教育的重要性,人類的可貴在於學習,俗云:「學習讓生命偉大,不學習讓生命老化」,所謂「君子學以致其道」,專心勤學,方能尋獲真理。自古迄今,教育總受人們所重視,咸認唯有教育能傳授知識、延續文明,並開展智慧等,更可用以防止不善,或使人轉惡為善,甚至破迷開悟、超凡入聖,顯見讀書求學問,旨在明白道理,學問涵養即是做人處事的基礎,教育實乃和諧旺世的大根大本。「服務利他」能引導人們正確思考,喚醒人性良知,開啟智慧,進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依「服務利他」的實踐步驟與方法,可逐步令知識暢達,觸類旁通,遇事不惑,「小用」個人修養,「大用」福國利民,這正是普世教育的基礎。「服務利他」所推廣之對象是全民、全人類,實踐內容將與日常生活緊密相結合,推廣時間則具有社會教育的長期性,因此,將來「服務利他」的理想,不僅要推廣到整個人類社會,而且要讓所有民眾都樂於接受,終身受益,這是「服務利他」的普世性,亦是善良人性所嚮往的境地。

國父孫中山:「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一切法從心想生,有念就現象,起心動念,感應道交,正所謂「萬法唯心」,當我們的心,不被外境所轉,不受妄相所惑,我們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喜悅與自在。「服務利他」的基本涵養,乃以服務群眾、成就他人為方法,藉以跨越「小我」的籓籬,建立以「大我」、「利他」的思惟模式,漸次達到「忘我」的境域,心性邁向嶄新的層次後,進而煩惱輕,智慧長,事事圓融,處處無礙。康德曾描述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闊、坦蕩之外,它還有一種淨化的功能;而「服務利他」猶如大海一般。透過「服務利他」的踐履,除了可以啟發受惠者的感恩之心、社會的肯定、參與之外,更可穫得自身心靈的喜悅與輕盈自在,正所謂:「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利出者實及,怨往者害來」的道理,不管我們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真正接收的並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所給予別人的,都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道德經》所載:「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古聖先賢的智慧揭示愈能為別人著想,自己反而愈能擁有;愈對人群貢獻給予,自己反而愈能富足,領悟其中道理,其利益可謂無量無邊。印順導師揭示:「淨心第一,利他為上」,乃將「服務利他」內化為生命中的大智慧,以生命高度看待萬事萬物,這是由內而外,自然展現高深的人生修養與生命內涵。聖嚴法師亦云:「人生的意義在於服務,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直接提示衡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不在於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寡,而是在於服務與貢獻的質與量。名利財富地位固然可引發世人積極進取、奮發上進,不可諱言的,這是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然而取得令人稱羨的位高權重或是積累雄厚財富之後,是否就完成人生的最終目的?權位與財富絕非用來炫耀、滿足私慾,應當用以服務大眾,造福人群。若將名利地位比喻為車輛之汽油,「服務利他」即為車輛之方向盤,不管車況、路況如何,方向盤始終操控著車子前進的方向。《大學》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明白揭示了德行才是人的根本,而財富僅屬末梢枝節,另有「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之言,更闡明了若只顧著聚積財富,民眾就會離散,若能溥施廣濟,運用財富「服務利他」,民眾即會凝聚向心,眾志成城。

「服務利他」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安身立命的方法,此乃兼具方法與道理的法門,亦是「改造習性、啟發心性」的鎖鑰,實為養德修身之心要,指引生命方向的明燈。若人人內心通澈「服務利他」的真義,便可從盤根錯節的社會現象中,明辨真偽,通情達理,掌握為人處事的大根大本。智者既具事功,卻不失其慧命,盱衡古今中外的偉人,其豐功偉業雖各有不同,然其「念念為眾」的人格特質,始終如一: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孟子以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處世,范仲淹有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張載名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蘇東坡胸懷「道濟天下之溺」之志,明朝破山禪師曾有「為萬千生靈,何惜如來一戒」的感人事蹟,諸如此例,不勝枚舉,尤其各大宗教均以「愛」為其教義核心。透過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隨時奉行「服務利他」,便可一點一滴地累積正向力量,內心光明,胸襟坦蕩,則器量寬宏,於人無所不容,凡事付之一笑,順境逆境皆能樂觀進取、慷慨付出,寵辱褒貶如鏡映物,物來則映,物去隨空,處處展現豁達之心胸,身心自然平靜泰然、明智祥和,不再受偏執所惑,立下破妄顯真。《孟子盡心篇》:「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簡言之,即是摩禿頭頂,走破腳跟,只要對社會大眾有利益,都願意全心全力去做,此即「服務利他」的基本信念。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旨在闡明人應志向遠大,意志堅毅宏偉,雖肩負實行仁道的重責大任,且路途遙遠,縱然面對生死,猶應屹然不動,堅心守志。「服務利他」是改造習性、啟發心性的艱巨工程,踐履歷程勢必艱苦卓絕,而且人心的轉化與純淨,更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長期奮鬥,若無遠大抱負與堅定意志實難克竟其功,「服務利他」的理想,不僅可以修善身心,更可兼濟天下,內養深厚,外用自如,殊值奉為終身奮鬥的目標與信念。俗話有云:「一日充實,可以安眠,一生充實,可以無憾」,期許社會大眾把「服務利他」列為人生最高指導原則,將來長期累功積德,人生自信從容,百年之後,回頭一望,無愧祖宗,無怍天地,微笑自在。 

適值舉辦第一屆「服務利他—祥和社會,環境永續」論壇之際,期盼藉此弘揚「服務利他」理念,引發社會大眾的重視與支持,並且人人身體力行,貢獻社會,服務人群,讓社會上、人群中隨處充滿溫馨與感動,共同形塑饒益性思惟的社會文化,創造「服務利他」風潮。

文/ 羅 榮 乾(前嘉義檢察長.前法務部保護司司長、中華民國服務利他促進會-指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