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氣候組織「全球市長聯盟」(Global Covenant of Mayors for Climate & Energy, GCoM)日前竟將台灣六都降格為中國城市,全球市長聯盟所表示,此為資料庫近日更新所導致的技術故障,但其實早在2015年11月,就曾經發生將台北市錯誤歸類在中國的烏龍。針對這次事件,台灣外交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六都首長合力發布中、英文聯合聲明,高雄市長陳其邁更是首先響應且力表六都被矮化的不滿,外交部在知悉「市長聯盟」遭名稱更改後,亦火速請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歐盟經貿辦事處直接到市長聯盟總部要求更改為名稱、拒絕矮化。

所幸經由外交部、六都及各中央、地方單位的努力下,現在已爭取回原本的名稱,然而卻有民眾表示爭取回來的名稱為「中華台北」並不值得高興。但這樣的想法卻忽略了幾個現實層面的考量,首先,當初六都加入全球市長聯盟所遞交文件就是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這個名稱雖然令人不全然滿意,但至少是獨立於中共之外,並不是列在中共項下,而是將台灣六都皆列入另一個欄位。

其次,若真要深入探討「中華台北」四字由來,最早應追溯到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當時國際奧會要求中華民國須以「Taiwan」或「Formosa」代表為名義重新加入奧會,但國民黨政府不滿名稱被改,直接退出奧運比賽。國民黨政府甚至在從1960年至1968年的連3屆奧運向奧委會抗議台灣隊或福爾摩沙隊的名稱,且國際奧委會於1976年也決議「中華民國」代表團可以用「台灣」奧運代表團參賽,最終仍遭國民黨政府拒絕,甚至缺席該屆奧運。直到1981 年 3 月,中華民國奧會才同意更名為中華台北奧會,並在瑞士洛桑簽訂協議書,此後,「中華台北」幾乎就成為台灣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的正式名稱。

由上述可知,台灣本來有很充分的條件和機會能以台灣之名參加各項國際組織或國際運動賽事,但卻因國民黨的統治利益,以及死抱中國框架、拒絕以「台灣」(Taiwan)或「福爾摩沙」(Formosa) 為國家代表名稱加入國際奧會或其他國際組織,導致現今台灣陷入國際困境,成為正名困難的主要根源。

民眾除了在乎正名結果是否令人滿意之外,其實更應該著重在此次「全球市長聯盟」事件中所帶來的正向價值,尤其在中央政府與外交部的努力下,與六都市長不分黨派、團結一致,共同來發布聯合聲明,並立場堅定的進洽給「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皆是突顯朝野對於台灣共識的重視,各黨派在民主程序的討論中、在不同立場中找出共同點,「全球市長聯盟」便是展現台灣共識且不分彼此、爭取成功的最佳典範!

文/簡煥捷(曾任國會助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