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就讀傳播學院,每當親友問起我就讀的科系時,他們的反應總是千篇一律:語帶諷刺地說「你想要當記者哦?」,當時的我對記者還感到反感,聽到這樣的反應自然也不會開心。

  記者在過去被稱為無冕王,但在現代卻馬上跟「八卦」、「狗仔」、「智商三十」等負面詞彙聯想在一起。記者社會地位的下降,也很直接的反應在大專院校新聞相關系所的招生人數上。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在93學年度報考人數高達432人,但108學年度卻僅有76人報考;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大三科系分流後,每年選擇新聞系的人數大約40人,只有廣告和廣電系的一半,但在2014年政大傳播學院分系之前,新聞系每年招收約90名學生,廣告廣電系皆在45人左右。

  在媒體環境混亂的情況,加上社會貼在記者身上種種負面標籤,我曾經納悶,這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為什麼身旁還是有許多人還有優秀的學長姐想要踏入新聞業。

  但當我擁有學生記者這個身份,開始採訪並撰寫報導後,才真正體會到記者的價值。學生媒體不會觸碰政治議題或腥羶色的內容,也沒有收視率和廣告的顧慮,避開那些常造成新聞媒體爭議的來源,我們能做的,就是單純的尋找議題,並從多方的角度切入,試圖做到新聞所追求的中立客觀,並在採訪的過程中,拿到一手的資訊,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溫度。

  記者可以沉浸在一個議題中,用報導讓更多人看見這些議題,或是在採訪的過程中接觸不同身份的人,聆聽他們的故事,再將這些故事轉述給閱聽人。我們都希望可以透過媒體讓閱聽人看到一件事實的不同層面,或是一個不曾被注意但卻有價值的議題,我認為這是記者的使命,也同時是記者這個身分迷人之處。

  我相信大部分的記者都是懷抱這樣的使命感投入新聞業,都渴望做出有影響力的報導、都想要做到新聞所追求的客觀中立。但在收視率的壓力,以及媒體掌權者的立場操弄下,記者常常無法發揮他們所追求的使命,熱情也很快在這樣的環境下被澆熄,主流媒體依舊時常產出那些充斥腥羶色、娛樂八卦化,或是觀點偏頗的新聞。

  在公視新聞實驗室製作的影片—七分鐘看懂媒體亂象五大關鍵,說明了媒體亂象的成因。記者的本質是故事的轉述者和發揚者,本該是受到敬重的行業,但迫於媒體環境,曾幾何時,記者變成了受人唾棄的職業。

    批判媒體固然是閱聽人的權力,而媒體也確實需要閱聽人的監督,但在批評媒體亂象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思考亂象的成因以及是否有改善的可能性。目前台灣的新聞媒體環境很難在短期內改善,但作為一位對記者這個行業仍有所憧憬的學生,很希望社會能脫下對記者負面的第一印象,或是用行動支持那些所謂較為優質的媒體,讓懷抱熱忱的新聞人不會因為外界的質疑而拒絕踏入新聞業。或許有更多對新聞和媒體有理想的人投入這個產業,它也才有改變的可能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