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2020年的總統與立委大選中大敗,黨內起了一片檢討候選人的聲浪,但身為藍營的長期支持者的我,卻不以為然,筆者認為「國政顧問團」是這次韓國瑜市長敗選的一大戰犯,必須優先檢討!

 

國政顧問團裡的專家,餵養韓市長錯誤的資訊與政策方向,雖然口號使人高潮,造謠的殺傷性很高,但也讓韓市長的發言頻頻被專家,甚至是其他國家的官方發言打臉,不只害了國民黨輸了這次選舉,長久來說更會害了國民黨的政策方針。

 

國民黨成也能源 敗也能源

在2018年11月24日縣市長選局,由於搭配以核養綠公投,讓國民黨食髓知味,認為能源議題可以得分,但別忘了,多數的中間選民是支持「以核養綠」,其精神還是希望能發展綠能,沒想到國政顧問團裡除了杜紫軍前副院長之外,都是強調發展核能,根本與人民意志背道而馳,真的是弄巧成拙,以至於在2020總統大選的能源議題,反而被蔡政府將了一軍。

 

陳立誠是韓國瑜能源議題失分的頭號戰犯

韓國瑜的顧問團成員之一是吉興工程前董事長陳立誠先生,他在核電火電工程方面無疑有豐富的知識與經驗,但對綠能的了解卻不甚專業。他寫過許多關於綠能的文章,更出版一本「離岸風電大騙局」,這本書中抒發了許多他對離岸風電政策乃至於產業的看法,裡面使用大量情緒用語,讓知識藍乃至經濟藍群體十分反感,更有像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等字眼,試圖煽動讀者情緒。即使書中有部分知識性的內容,卻也有不少錯誤的資訊,整體而言並不是在一個理性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而且該書論點已有許多社會人士提出指正,但陳先生卻是惱羞成怒、急於反駁,似乎禁不起別人討論他的錯誤;其中還變本加厲,製造許多誤導一般大眾的錯誤資訊,若國政顧問的水準如此,看到陳立誠,不禁令筆者想起電力工程的大前輩 、曾任台電公司董事長的孫運璿前院長,兩人相比天差地遠。這次錯把陳立誠當孫運璿,實在讓人對國民黨的前途堪憂,也是國民黨敗選的一大原因。

 

舉例一:不清楚產業發展的邏輯

芋傳媒跟陳立誠先生兩邊針對風機大型化的討論都有不盡完善之處。固然不像芋傳媒文章中說的風機容量增大,同面積風場裝置容量就會等比例增加,因為還需要考慮風機之間距離、尾流效應的影響等。但陳先生對於離岸風電產業面的誤解,卻是十分嚴重的。台灣在2009年一開始設立的政策目標3GW時市面上用4MW風機,換算下來大概可達750套風機的市場規模。但8MW風機登場之後,達到同樣的設置量只需要375套,雖然風機變大,但生產規模量大減量,的確是不利產業達到經濟規模與做成投資決定。增加目標設置量到5.5GW,是因為風繼大型化之後,所需套數減少,因此增加目標設置量,達到數量上的經濟規模,比較能支撐產業發展,這是產業界所樂見的。筆者在電力產業多年,清楚看到火力發電機組大型化的同時,因為減少扇葉、轉子等生產數量,而讓整體產業陷入衰退,像是美國GE集團的營收,火力機組部分持續衰退,但再生能源(除了大水力)卻不斷提高,就是這個道理。

 

而各國因為風機大型化以及經驗成熟,皆大幅增加目標,舉例來說,英國把2030年30GW的目標上調到40GW;德國也從15GW上調至20GW。

 

舉例二:誤解國產化的進度跟成果

芋傳媒文章中表示因為國產化政策,台灣廠商已接獲500億訂單,這個數字並不是完成式,是還在持續增加中的,陳先生卻誤以為這是發展離岸風電產業所能創造的全部產值。目前,畢竟還有一些2023年、2024年風場尚未完成簽約,這部分佔國產化的大多數,而就我所知業界也有許多低調的廠商不願公布訂單金額,所以實際訂單金額會比民間統計得來的高。況且這只統計了製造業、海事服務的部分,還有許多周邊的產業未納入計算。根據政府的評估,發展5.5GW裝置量加上後續20年運維產值是1.2兆,若加上周邊產業、乃至於金融、法律、驗證等服務,產值更不僅於此,這個評估根據全球風能協會的過去經驗,並非誇大,筆者認為,離岸風電國產化的確能為台灣帶來巨大的產業效益,遠勝過去的火力機組和核能機組。

 

舉例三:缺乏對鋼鐵產業技術含量的認知

陳立誠文章道:「即使沒有國産化要求,許多設備及工料一定是由在地廠商提供。」這段話讓人啼笑皆非,陸上變電站等台灣實績豐富,在地採購是有可能;但是工料如風機塔架及水下基礎鋼料,若水下基礎、塔架沒有在台生產,外購的話必是生產、銲接完運來台灣,鋼料當然不會在台採購,總不會有廠商願意從台灣買鋼料、再送去歐洲銲接、再送回來台灣吧?」

 

只看陳立誠的文章,似乎讓大家以為水下基礎的生產相當容易。事實上如果台灣的鋼鐵產業沒有投入技術升級,是無法滿足離岸風電的生產需求的。電銲人員依技術從1G到6G,台灣投入生產的套管式水下基礎,在6G銲工需求相當大,這也是為什麼中鋼旗下的興達海基需要跟歐洲的Nervión、DNV-GL技術合作、世紀鋼要跟Bladt合資共同訓練,還有為什麼產業界需要從建廠投資的一年多前就開始培養銲工。陳先生對於鋼鐵重工業的不了解實在令人咋舌。

 

舉例四:機艙組裝是風機核心 兵家必爭

陳立誠對於離岸風機的機艙組裝誤解更是大了。他認為「就算沒有國產化要求,八成也是在地組裝」,如果風機在地組裝這麼容易,那為什麼國際風機商西門子歌美颯或MHI Vestas的機艙組裝廠、功率模組廠這麼少,在歐洲也只有一兩個?如果八成會在地組裝,那應該每個國家有買離岸風機都可以設廠啊。他不知道的是,光是機艙組裝就有兩萬多個大大小小的零件,必須要有足夠在地供應鏈的支撐,若機艙組裝能在台落地,才是國產化落實的指標。如果每項零件都要從國外進口到台灣只是為了組裝,那廠商必然不會願意設廠。

 

至於海底電纜的生產,其實本土廠商是有投資意願,人家董事長都自己出來聲明,但是因為生產廠房腹地大、土地取得不易才暫緩,並不是因為看不到市場。再說,除了5.5GW之外,目前也已喊出後續區塊開發的市場,我相信若國民黨重返執政,也是會持續發展這項產業的。

 

舉例五:誤解總體經濟和國際趨勢

陳立誠先生長期以來持續攻擊綠能產業的一個重點,時常把產業的價值=創造外匯掛在嘴邊,批評綠能產業跟台積電不一樣,無法出口賺外匯,但綠能無法出口,至少可以減少能源支出、燃料進口,未來國產化政策成功,綠能設備出口,當然能賺外匯。綠能就算眼前不能賺外匯,但能不減少流失外匯,別忘了,台灣的能源支出一年2兆,一直跟國外買核燃料和煤炭天然氣,這是很可怕的支出!工程師不懂總體經濟,奉勸也不要胡亂批評。

 

連美國都已經積極開始發展離岸風電,歐盟綠色新政將離岸風電放為重點,台灣豈能背道而馳?

 

奉勸國民黨勿再聽信假專家 讓政策討論回歸務實專業

身為旅外華僑,長期國民黨的支持者,這次的大選也實在無法含淚投票。國民黨所重用的專家所言所行,讓許多中、新生代支持者搖頭。筆者認為我們可以不認同綠營的政策,但也不該再以自我催眠的造謠,不正視事實與趨勢。奉勸國民黨相關政治人物,勿再錯把陳立誠當孫運璿 ,其人對綠能的錯誤認知和一味排斥,將使國民黨與國際潮流越走越遠,這不只造成韓國瑜市長落選,也傷及國民黨的形象。

 

國民黨要再起,一定要改掉造謠抹黑的習慣,這樣才能讓政策的討論回歸理性、講求事實、尊重專業,才是對黨、對國的福祉,我期待下次回國投票,能夠看到我所尊敬的國民黨。中華民國萬歲!

文/陳政昭(旅美華僑 電力電子產業界退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