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要當社長,不專心讀書就好?」我當時只能用很淺薄的原因,「可以交到興趣一致的朋友」、「大學面試的時候會吃香」,但是現在我可以回答:「如果別人努力在唸書,增長他們的文化資本,那我也是在努力增加我的社會資本」。

  我現在是大二學生,我曾在高中時擔任吉他社社長,上了大學之後曾經擔任一個營隊的總招、劇場組的副組長一學期、現在是劇場組組長。從經驗中我發現,參與活動能夠讓學生提早培養自己的社會資本,對於未來的幫助不亞於讀書所能夠帶來的!

  社會資本是什麼,必須先從社會學談起。社會學不論是功能論、衝突論或是象徵互動論都常常在爭辯的主題——階級。階級並不單只是擁有財富,就能躋身上級階層。根據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所提出的資本概念,可以分成三大種類: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定義為錢或是財物(像是股票、債卷等等);而社會資本包含可以運用的資源、與他人的聯繫網絡;文化資本則是囊括知識、教育、態度等等,雖然還可以進一步去劃分文化資本的三種類型:內含的、具體的、制度的,但不在此次的討論範圍中。

  以社會學的觀點綜合台灣推崇的價值觀來看,讀書能獲得的是文化資本,透過讀書學習如何摘要資訊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見識。而台灣在日治時期的政策與漢人的儒家思想影響下,能夠擁有高收入的方法只有成為醫師或是教師,任一職業都是必須要有大量文化資本才能夠從事的職業,所以相較於技職類的農人、工人,台灣崇尚讀書的風氣早已形成。因此在求學階段去參與非讀書的活動往往會遭遇許多困難。參與社團時,親戚會問我「功課能夠兼顧嗎?」、學校的主任會說「比起舉辦這個活動,不如快點去讀書,你不是快要考試了?」、父母親會疑惑「你不是想讀xx大學,你現在花時間在社團活動上對於未來沒有幫助」。但是正如首段所言,我是在增加我的社會資本。

  資本是能夠相互轉換的,像是出國唸書便是經濟資本轉換為文化資本。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化協會,由一群知識份子聚在一起為了助長台灣文化所組成的協會,他們將文化資本轉換成社會資本,成立了這個團體。在我的大學經歷中,社會資本漸漸展現出其中蘊含的價值。

  大學與高中之間對於能力的培養方向有所不同,大學著重的是報告的訓練,要做好一個報告,必須要學會如何找組員、組織報告、網羅資料,有時候需要田野調查,訓練的就是社交能力。要如何讓高中生在讀書之餘學習這些能力?社團活動就是相當適合的銜接方式。

  以我擔任社長的經驗來說,在社團中會面臨各種狀況:要如何領導一群人一起執行一項任務;舉辦成果發表時要如何籌措金額,舉辦地點,學習與學校單位協調;與友校合作舉辦活動時,工作內容的分配;開會時要如何有效率地進行;如何預想未來會遭遇的狀況。社團所給予我的訓練十分足夠,不僅只是訓練我的應變能力、合作能力,還有口語表達、行政事務的處理能力,而這些能力或多或少都會在大學中運用到,如果等到大學才來學習,可能要付出前一兩個學期拉低學業平均的代價,才能夠逐漸獲得大學所需的學習技能。在大學期間,我將高中學習到的社會資本,成功地轉換成了文化資本,或是更近一步地拓展了我的社會資本,為我的未來做更充分的準備。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高中參與社團並不是無端地浪費時間,而是未雨綢繆,甚至能夠讓學生們學會如何分配時間,在增進文化資本的同時,也拓展屬於自己的社會資本。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