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歷史課本中,提到滿洲國,大多只想到「媚日偽政權」、「溥儀復辟」的印象,但真是只有如此?
視角一:「魁儡政權」
在傳統的國共史觀中,滿洲國是受日本關東軍扶持的政權,藉以奪取中國利益,這樣的歷史詮釋也已定案多年,深植人心。
滿洲國是一九三一年九月發動滿洲事變的關東軍,在中國東北部的佔領區,這個冠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所成立的國家,國防、軍事、經濟的實權都掌握在日本的手裡,可以說是為了日本侵略大陸的軍事經濟基地,如果說台灣是南進跳板,那滿洲國則是北擴的基地,直到一九四五年,滿洲國才隨著日本的戰敗而瓦解。
而如今「滿洲國」只是課本裡為考試得反覆背誦的一段歷史片段,畢業多年後回想,大概也只剩下「傀儡溥儀」、「偽滿政權」這樣模糊粗淺的印象。
事實上,滿洲國建立初期就與日本簽訂了日滿協定,日本在滿洲擁有諸多特權。居民按民族劃分等級,滿族人民想當然處處受到打壓、控制。滿洲國政務推動幾乎全由日本官員掌控,中國人只是「樣版」,兩者之間亦有差別待遇,同樣職位的薪水,日系官員一職等有外地加給四成或特別津貼八成;人事權由日系官員掌控。在此情況下,日系官員容易以優越感輕視其他民族,滿系官員也在日系官員打壓下心生怨懟,「日滿提攜」不啻是空談。
偽滿雖然稱為一個政權,其實沒有實際主權,許多政治、經濟與外教等部門都控制在日本人手中,與滿洲國建交的國家也大多是二次大戰中與日本同一陣線的國家。
日本人在當地也不意外的對人民大眾實行改造計畫,就如同殖民台灣一般, 灌輸日本文化,放棄本民族母語,強制學習日語等。若從文學方面切入,
例如作家陳隄的《生之風景線》描寫阿鳳嫂上街排隊領取配給米,卻因人群壅 擠,不慎摔跤,跌落在地,
「血從身子下部不斷滲出,褲檔都染紅了,叫了幾聲,也沒答應,一抹嘴只有出氣沒有進氣。」
滿洲國曾經是號稱「單一民族」的日本「史上首次之多民族複合國家」卻在日本以自我為中心的強制同化、單方面灌輸理想而不顧當地人群複雜組成的做法下,終至覆滅。
《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一書中也這樣定位:
「日本這個國家並未舉辦滿洲國的葬禮,就像偷吃東西後,卻又抹乾嘴巴般裝作不知道。這根本是對歷史及理性的背信行為。……滿洲國究竟是什麼?日本人總有一天必須回答這個問題。」
視角2:理想國
這個視角我們可以參考日本文藝評論家林房雄的看法:
在這個短命國家的背後,存在著西洋諸國對亞洲侵略二百年的漫長歷史。明治維新是亞洲首次成功抵抗西方侵略的作為,滿洲國則是在此抵抗精神上的延續。將滿洲國定位為傀儡國家,是不見容於亞洲歷史的結論。在世界史的發展歷程上,滿洲國仍然是個延續性的課題。(《滿洲國史.總論》,滿洲國史編纂刊行會編)
曾任滿洲國總務長官的星野直樹在回憶滿洲國的文章中以「二十世紀的亞特蘭提斯」來稱呼滿洲國。亞特蘭提斯是記錄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一個位於直布羅陀海峽上的西方遠古理想社會。雖然星野並沒有交代清楚,為何以「二十世紀的亞特蘭提斯」比喻滿洲國,但就筆者猜想,或許是因為滿州國,應是與亞特蘭提斯的神祕性及幻滅性有關,又或者,是因為滿洲國瓦解後,遺民的生活大多悲慘及辛酸,因而產生的一種對前朝的補償、緬懷心理,因而塑造出「理想國」的形象。
雖然我們對於滿洲國主張以諸民族共存共榮為理想這點,存有「是否淪為口號」的疑問,日滿兩族在待遇上確實也與當時的台灣一樣,有著階級差別。但不能否認在戰後的部分研究也指出,對於滿洲國,不應偏重於其侵略的一面,也應對於其在建設方面給予正面評價,就如日治的台灣一樣。
例如在產業的發產、教育普及、規畫交通、行政資源整合等,「滿洲國」迅速轉化為亞洲屈指可數的工業中心,在某些關鍵技術上甚至是領先於歐美的。例如「亞細亞號」高鐵快車以一百三十公里的時速奔馳在大連─哈爾濱鐵路上,保持世界記錄長達八十年。戰爭結束時,滿洲的工業產值已占全中國七成以上。這個紀錄意味著滿洲國的生產能力遠超出中國本土。
另外一點則是滿洲國倡導的「民族協和」的理念,所執行的政治及行政體系,在如今看來不僅可供檢視,其方法中所具有的「未來實驗」的意義,對於將來不同民族之間的合作也提供了可能性。
流亡德國的中國詩人、報導文學作家廖亦武曾說:
老子的「小國寡民」當然是個遙遠理想,卻是一條通往民主之路。看看前蘇聯就知道,前蘇聯後來不是分裂成許多國家嗎?!從歷史眼光來看,如果是大一統,肯定是個強權。由強權來統一許多地方,把很多地區統一成國家,這就要憑藉暴力。你看哪個統一政權,不是透過暴力接續另一場暴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滿洲國的存在,亦不是一件壞事。
視角3:台灣視角
這個視角我們則可以先從台灣詩人謝雪漁《寄滿洲國外交總長同宗介石君》這首作品中略識端倪,
長白山高風雪寒,松花江闊奔狂瀾。三千民眾建新國,直上扶搖鵬翮摶
五族共和尾不掉,問誰鐵石為忠肝。奪取河山壓孤寡,胡兒石勒嗤權姦。
善後東亞不籌策,久迷當局清旁觀。強要終忌鼠投器,躁急應愁猴毀冠。
南海幽囚舊天子,復辟軍中諮議官。奮飛神雀得生處,不凍山頭悲紇干。
霖雨蒼生罷絲竹,吾宗晉室扶偏安。哀鳴鴻雁集中澤,為謀稻粱心力殫。
速選精騎出誅叛,城攻馬保降都曼。珠履孟嘗門下客,寧彈劍鋏歌馮驩。
欲說秦師燭之武,壯不如人老更難。只合披裘富春去,子陵臺上垂漁竿。
這首詩主要表達了對滿洲建國的支持態度,以及對袁世凱盜國的不滿,甚至很激進的期待滿洲國能夠出兵南下收復故土。
以今日角度來看,這樣的立場似乎很不可思議,但在1932年的當下,由於中華民國拒絕承認滿洲國,致使日本與中國間的關係緊繃,彼此陳兵於國境交界之處,戰爭並非無稽之事,故謝雪漁對滿洲國南下華北有所期待,是不難理解之事。
事實上,當時臺灣社會普遍對滿洲國抱持好感,第一個原因是日本官方扶植滿洲國的宣傳,另一方面則是出身臺籍的謝介石,因擔任吉林省軍參謀長熙洽的幕僚,而參與了滿洲建國的推動,最終成為滿洲國外交部總長一事,讓臺灣人對滿洲國抱持了一份額外的親切感。
也由於滿洲國地廣人稀,技術人員不足,滿府方面出優惠方案鼓吹移民,也吸引了臺人前往發展的目光。另外謝介石的成功案例,更是具有強烈的鼓舞作用。因此臺灣社會基本上是傾向於支持滿洲國的存在,相對於戰後國府對滿洲國的貶斥,只能說不同時代的政治立場,賦予了相異的價值判斷與歷史詮釋。
根據史料,其實在日本的刻意安排下,當時有近五千名台灣人到滿洲國尋求發展。除了滿洲國首任外交總長就是由新竹的謝介石先生出任,作曲家楊三郎、作家鍾理和與妻鍾台妹、現任總統蔡英文的父親蔡潔生也都曾在滿洲國生活、打拼過!
《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這本由許雪姬訪問的二十六篇訪談錄
回憶錄及日記,讓人回味日治時期台灣人在中國東北的海外活動。
有一個有趣的點,那就是從她搜集的台灣人赴滿洲國資料七百多人中,
醫生幾乎佔了五分之一,滿洲國皇帝溥儀的私人醫生黃子正也是台灣人,
當時滿洲人盛傳中國南部有個醫生島就是台灣。台灣人愛當醫生應與自由
執業不 受日本人差別待遇有關。滿洲人雖然不知台灣實情,但認為台灣是
個「醫生島」,因為在滿洲的台灣醫生真不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