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2300萬人中的百分之一
──寫在《weReport》上線之際
 
在新聞業正面臨變革的時刻,我常常在想:
 
假如全台灣2300萬人中有百分之一的人,願意每個月捐出100元來支持新聞業,那麼我們每個月就會有2300萬元的基金。如果我們用這筆基金來聘任資深記者做好的報導,而且每位記者的月平均開支是10萬元,那麼我們就可以聘用230位好手,在不受政治與商業力量的干擾下,完全站在公共利益的出發點來報導新聞,那我們的媒體生態會是何等模樣?我們的民主政治又會有何等的成長?
 
如此的「遐想」當然只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想像,畢竟新聞產製平台並非只有記者就能成事,所需的經費亦不只是人事開銷而已。不過,想像終究是刺激思考的起點,何況如此的「遐想」已非白日之夢。創立於2008年11月的美國《Spot.Us》網站,以群眾資助(crowd-funding)的模式運作,開站前兩年就有5000人贊助了160個以上的報導計畫;英國的媒改人士Dan Hind亦倡議從英國公共電視BBC每年約34億英鎊的執照費中,取出8千萬英鎊,再以公共委製(Public Commissioning)方式支持3000名全職記者。
 
顯然,我的「遐想」若真是「遐想」,也不會是我自己的專屬品。更重要的是,已經有人把公共委製的概念付諸實施,而且得到了還不錯的成果。
 
在台灣,許多人對商業媒體的表現搖頭嘆氣,也有許多人認為新科技必然帶來新媒體。這些說法當然都沒錯,但搖頭並不會換來改變,科技創新亦不必然保證媒體生態的改善,如果沒有自覺性的行動,我們對壞媒體的批評以及好媒體的期待,通通不會得到實現。
 
《weReport》正是在這樣的思考點上所催生的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與其說它是一個網站,還不如說是一個新的營運模式;與其說它是一個非營利媒體平台,還不如說它是一個重建新聞業的行動。此一行動的中心思考點就是:我們有沒有可能在現有的媒體體制之外,為新聞產製找到另一個新的模式?在這個新模式的庇護下,新聞工作者將可以獲得最大程度的專業自主,不必受政商勢力的左右,卻只要向公眾負責。
 
常言:此時此刻乃公民當家的契機。
又言:此時此刻係新聞解構的年代。
 
這些評斷百分之百有理,但如果我們沒有實際的行動讓契機真的變成轉機,讓解構真能釀生佳構,這些說法將可能淪為百分之百的空論。以「You support, we report」作為訴求的《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正嘗試為這樣的行動做出嶄新的註腳。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屬於公眾,服務公眾,更需要公眾的參與及支持。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