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臺灣觀摩選舉

 

今年3月中就接到臺灣民主基金會的邀請,參加11月底的“九合一大選”的觀摩。這次參加的是2014年九合一選舉國際觀選團,全團八人,分別來自澳洲、立陶宛、吉爾吉斯坦、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墨西哥和南非。除本人以外,另外七人都是國會議員和專家學者,這次能夠躋身其中,託福德福。

 

臺灣觀選這是第三次。第一次2009年底的五都選舉,第二次2012年1月的總統大選,這一次“九合一”選舉。前兩次都是藍營國民黨獲勝,這一次綠營民進黨大贏,贏得連自己都沒有想到,藍的輸的也自己都沒有想到,基本達成了綠營方面對選後臺灣政治格局的期望,“藍天綠地”。國民黨此敗,主因是馬英九,誠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過民主社會的勝敗選情如同鐘擺,不足為慮,就像國人下象棋說的“棋子木頭做,輸了再來過”。

 

筆者更有興趣的是與選情結果有關聯事態先前發展和演變。

 

年初看到張志軍、王郁琦中國南京之會,受此啟發寫了一篇,旨在倡議成立“廈門—金門政治特區”。對於臺灣而言,開始兩岸的政治互動,對於北京而言,則敦促效仿當年深圳經濟特區開啟經濟改革,如今開啟中國政治改革。

 

一道臺灣海峽阻緩了國共雙方的戰事,一場韓戰阻斷了毛澤東全境解放臺灣的政治宏願。六十五年過去,海峽兩岸如兩條平行線,各自發展到了今天。一邊大陸中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二,政治制度依然停滯落後。另一邊臺灣中華民國完成政治民主化已然成熟,民眾富庶社會康泰。一邊大陸中國和平崛起,綜合國力強勢,國際地位日隆。另一邊臺灣中華民國國際上日漸矮化遭受制肘,但完好保有民族文化和道統。

 

在兩岸關係上,大陸一方一直處於攻勢主動,臺灣一方從來都是處於守勢被動。2008年馬英九率領國民黨重新執政以後,兩岸關係發生了從緊張向緩和的轉變,兩岸互動頻繁,簽訂了多項合作協定和經濟條款。今天中國新領導人習近平先生對台關係上的表現比起前任更為積極主動,我們看到今年2月11日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南京與到訪的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鬱琦高調會談,在兩岸、港澳及西方八十多家媒體兩百多記者的見證之下舉行。大陸一方還表示,兩岸的交流互動不能只停留在經濟層面,必須進入政治層面。一周以後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提出“兩岸雙方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順勢而為,齊心協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兩岸民眾,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足見大陸一方尋求政治突破的急迫心情,以兩岸關係作為突破口,主動向有高風險的政治區域進行強行衝擊。另根據“自由時報”報導,中方張志軍在第一天工作會議時,出其不意拋出兩岸和平協議和軍事互信機制等敏感政治議題,而王鬱琦則謹慎婉拒。王鬱琦也以不經意的方式提出亞太峰會期間“習—馬會”,張志軍則婉言表示“兩岸間的是最好還是找兩岸的地方商談,不需籍由國際會議場合”。

 

由此可見習近平在兩岸問題上表現出的認真,但是兩岸缺乏互信,強勢一方的誠意還不能讓弱勢一方充分相信。要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也不難,只要習近平真的誠意足俱。如何來表示這個誠意呢?我們斗膽建一言:開闢海峽兩岸共同治理的特區。

 

“深圳特區”開闢於1980年,它是中國的經濟改革試驗田。經過了三十餘年的經濟改革,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進步,讓全世界為之矚目。既然習近平清楚政治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與對岸臺灣共同治理“特區”才可以讓臺灣對中國大陸逐漸產生信心繼續政治互動並且推動日後的兩岸融合。習近平與連戰會面時候微信消息說江蘇南京將被劃出作為兩岸共同治理的試點城市,如果真是這樣,海峽兩岸的互信互動就一定牢牢實實進入運行軌道。但是再一想,這個想法比較一廂情願,還看不出絲毫跡象北京會進行如此大膽的嘗試。那麼要將兩岸互動由經濟轉向政治並且產生成果,唯有真誠和真實,要體現真誠必須是真實。要真實就必須貨真價實,才能夠展示出真誠去除另一方的心中存疑。當年的“經濟特區”開闢在深圳,今天的“政治特區”就應該開闢在於臺灣屬地金門島隔水相望的福建廈門。其實中國共產黨內不乏有識之士,早在項南擔任福建省委書記時期,他曾經提出過一個大膽的提議,把福建規劃給臺灣,由臺灣來施政。當然這只是一說,並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為了取信對方,“廈門特區”完全按照當年“深圳”精神,提倡政治自由,實行新聞自由,任由廈門民眾學習效仿臺灣,自由選擇治理方式,行政長官。

 

可以預見,習近平先生若能接受這個建議並且付諸實施,一定可以獲得如同“深圳特區”的預期效果。大陸政治改革舉步維艱,“廈門特區”可提供一個突破口和試驗田。臺灣朝野都拒絕“一國兩制”,“廈門特區”則可以增加民眾對未來統一的向心力。“廈門特區”的模式將在中國大陸得到推廣,最受益的還是中國共產黨和她治下的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在習近平先生的任期內可以實現政治軟著陸,中國人民可以通過這個特區經驗摸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民主制度道路來,而海峽兩岸才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實現統一,中國的強國之夢也會得以實現。

 

原本以為四平八穩,好似為兩岸互動鼓與吹,一稿兩投北京和臺北,定在2月份發表。後來因為個人事情將此議題暫時擱置,以免畫蛇添足。但就這個議題,筆者還作了一點私下的功課。聽取了一位摯友的分析,茲摘錄如下:

 

兩岸互動頻繁,我的看法是因為馬英九總統任期僅剩餘2年餘,一方面他有使命感,認為需要在他任期屆滿前,把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架構建立起來,也賭習近平面對中國大陸內部各種壓力及問題愈來愈大,台灣人民隨著兩岸交流愈趨頻繁,但對於與中國大陸統一之想法反而愈來愈遠。如果不現在跟馬總統會面,下一任總統就算是國民黨,也不會在其第一次任期內與中國大陸領導人見面。換言之,如果習近平現在不和馬英九總統見面,下次想見面可能至少在6年後,更不要說如果當選的是民進黨籍總統,時間可能更遙遙無期。習近平如果急切想要鞏固權力,塑造歷史地位,自然不會樂見兩岸領導人至少6、7年之後才見面。雙方賭的都是大家都沒什麼時間,如果習近平覺得可以等,不在乎,那就會破局。如果習跟馬有同樣的想法,馬英九自然希望此事能在APEC國際論壇會議上促成。

 

友人的分析有見地,果然張志軍與王鬱琦會面時候拒絕了亞太峰會時候的“習—馬會”。但是並沒有把路堵死,而是更明顯地表示了“習—馬會”重要性。從這一點上,不難分析出,大陸是希望把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內事務上,北京是中央,臺北則是地方。而臺灣則希望兩岸關係可以成為一個國際問題,以此謀求會見雙方的對等。這應該是大陸婉拒在亞太峰會期間確定“習—馬會”,選擇沒有第三者在場情況下的會面,但又不願明言的原因吧。

 

筆者認為兩岸各自最高政治領導人進行政治會談,是最可能引發政治突變的因素。北京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最終讓臺灣就範。而臺灣則卻一再表現出躲避退讓的姿態,全然不顯示政治進取之心。

 

以後與一位元前北京具體分管臺灣事務的官員接觸,從他那裡得知一些共產黨的資訊和心態。1978年底鄧小平訪美之後就得出了結論,拿回臺灣是不可能了,當時的共產黨有“三弱”,政治弱、經濟弱、軍事弱,因之對臺灣只能隔海相望。筆者似信非信。既然如此為何又能在83年中英談判中保持強勢讓香港回歸呢。對方回答說鄧小平用了蠻橫手段在弱勢之下以耍流氓嚇退了柴契爾夫人。

 

歷史上國、共幾次合作,都以國民黨上當受騙虧蝕老本告終。孫中山的第一次國共合作,讓共產黨借雞生蛋。當然孫先生無可奈何,得不到西方的支持,只能轉而接受蘇共列寧史達林的支持,其結果是讓共產黨如同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肚子裡拳打腳踢。第二次是西安事變,純屬城下之盟,其結果是讓共產黨借日本之手打殘了國軍,開始坐擁手握的雄厚軍事力量再借蘇聯的鼎力支持打敗了國軍,拿下中國大陸的大好河山。

 

如果看得穿一點,就知道共產黨不會有誠信,它現在給臺灣的笑臉應該是為了靠近臺灣,乘臺灣放鬆警覺的時候就一定會吃了臺灣。這實在是像寓言故事裡的“大灰狼”,不會安下好心。馬英九國民黨政府需要警鐘長鳴,不忘前車之鑒。與共產黨交手,一定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小心謹慎,切忌讓對手屢屢得手,被用“假鈔調換了貞操”。

 

事情到此沒有完,而有了新突變。“3.18 太陽花學運”橫空出世,打亂了國共互動漸入佳境的進程。《海峽兩岸服務貿議協定》再好,臺灣年輕人就是不要,他們感受到北京的“笑裡藏刀”。這個突如其來的行動一巴掌向馬英九打去,其效果如同連勝文中槍,子彈穿過連勝文的面頰,卻以外地打死了旁人,略微不同的是這個舉措有意地挫敗了北京對臺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長遠計畫。

 

接著就是雙邊關係發生微妙變化,馬英九不能出席北京的亞太峰會,習馬會未能如期發生,香港爆發占中運動,馬英九高調支持香港學生爭取民主,並且套用鄧小平的話語建議北京“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讓香港先民主起來。此議遭致北京的強烈批評,“兩岸一家親”這個親切話語不提了,轉而訓誡臺灣不應該對中國事務說三道四。臺北沒有與北京直接叫駡,卻通過方式釋放資訊歡迎達賴喇嘛來臺灣訪問。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臺灣“太陽花學運”強佔立法院,就是對馬英九政府的旗下藍營的選戰預告。香港占中爆發,北京的“一國兩制”再露崢嶸,提醒了臺灣民眾,兩岸關係處理上與北京熱過頭的馬英九國民黨首當其衝成為選民拋棄的對象。“九合一選舉”的選情是無法逆轉了,剩下的就是一敗塗地鎩羽而歸。如果說以前臺灣選情有明顯的族群傾向,那麼這一次筆者則認為更多的是臺灣民眾的進一步成熟,兩岸服貿協議對普通民眾應該具有短期利益,但是臺灣民眾透過短期利益感知長期的危害而選擇拒絕接受,又從香港獲得間接教訓何為失去自由,因而奮力保護現有的民主和自由不受北京的逐步侵蝕。

 

這次觀選與以往不同,更有機會與這個國際觀選團其他成員發生橫向聯繫,從而幫助自己開闊視野,領略原來不認識的國際關係。團內一位中亞國家國會議員,也是國會裡面反對派領袖,他喜歡與筆者討論中國和俄羅斯問題。他認為中國與俄羅斯有一個明顯的不同,中國實力增長了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往往採用經濟手段進行誘惑,讓受惠國感恩戴德而屈從,而不像俄羅斯那樣對僕從國進行蠻橫的干預甚至顛覆。原來蘇聯解體出去的中亞各國現在依然很受俄羅斯的影響,這些國家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俄羅斯,那就必須聽話,不然就有好看。

 

普京原來克格勃背景,非常有手段。俄語幾乎就是他的母語,聽得懂廣看得懂報紙和電視,他完全知曉俄羅斯的窘境,經濟力量十分薄弱,充其量世界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二,強悍的就是核武,在他的認識裡俄羅斯就是一個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的危險國家。因為烏克蘭事件俄羅斯受到了西方嚴厲的經濟制裁,世界能源大幅度跌價更使得俄羅斯雪上加霜,普京還能支撐的將會有限,這有可能引發俄羅斯會發生政治變化。如果俄羅斯發生變化,一定會輻射到其他中亞國家產生骨牌效應,從而會使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失去擋風屏障。

 

另一位立陶宛國會議員此行臺灣觀選後有意進入香港親眼目睹親身體會香港的占中,也就是後來改稱的“雨傘運動”。這些新朋友都是世界民主潮流中的中堅力量,借此機會相互認識,增進理解,都是將來的鋪墊。團內還有其他成員也都各有千秋,這裡不再例舉。


圖片說明:2014年九合一選舉國際觀選團走訪高雄和台中競選辦公室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