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劉依俐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劉依俐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民主國家疫苗研發與疫情控制—“Taiwan Can Help!”

    2021.05.09 | 12:44

    美國川普前政府,在美國首度通報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前的2020年2月下旬就表示要發展針對該病毒的疫苗,前總統川普並於該年3月2日在白宮會見美國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嬌生(Johnson & Johnson)、吉利德 (Gilead Sciences)、英國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法國賽諾菲 (Sanofi)等多家大製藥公司代表討論研發疫苗事宜。莫德納於 3月16日在西雅圖展開第一階段臨床人體試驗。   前朝川普政府於5月正式宣布推動這些「看不見的敵人」研發疫苗的曲速/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可於年底前讓美國人接種安全有效的疫苗。當時美國政府亦承諾無健保或個人健保不給付疫苗之美國人亦可免費接種疫苗。至2021年3月止,經美國衛生部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緊急使用授權的疫苗已有輝瑞(2020/12/11)、莫德納(2020/12/18)、嬌生(子公司楊森Janssen, 2021/2/27)等三家美國藥廠主導或美歐合作研發生產的。   通常輝瑞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第一劑後保護力50%、兩劑間隔3周、接種第二劑1周有95%保護效力。莫德納的mRNA疫苗第一劑後保護力80%、兩劑間隔4周、接種第二劑2周有94.5%保護效力。有種說法是兩劑間隔久些(如5週)的效果會更好。嬌生的腺病毒載體(adenovirus viral vector)疫苗較平價且只需注射1劑,接種後約4週預防中度至重症的有效率達66%,預防住院及死亡的效果幾達百分之百,有部分副作用,但嚴重副作用很少。較晚問世的嬌生疫苗對部分新型變種病毒更具預防保護力,可存放於普通冰箱冷凍櫃,較需存放在冷鏈空間的輝瑞(攝氏-70度)與莫德納(攝氏-20度)更易儲存及運送。   而依據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已賦予有條件市場授權的包括:輝瑞(2020/12/21)、莫德納(2021/1/6)、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2021/1/29)、嬌生/楊森(2021/3/11)。 日本在厚生勞動大臣之外,另由行政及規制改革和國家公務員制度擔當大臣河野太郎,於2021年1月18日起兼任負責推廣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之疫苗之大臣,可見疫苗之重要性與敏感性。厚生勞動省已批准輝瑞疫苗(2021/2/14);臺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則已批准AZ疫苗(限德國、義大利、韓國生產,排除中國製造)之緊急使用授權(2021/2/20)。 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美國前總統川普等針對共同威脅所奠定的基礎上,2021年3月12日,美、日、澳、印的首場「四方安全對話」(Quad)視訊高峰會,宣布啓動新冠疫苗之協調合作計劃協調合作。美國提供關鍵技術、日本負責組建融資工具、印度製造、澳大利亞負責運送,以大幅提高疫苗產能,目標在2022年前達到十億劑,解決印太國家疫苗短缺的問題。臺灣部分,除了自行研發疫苗,亦應接洽美、加、歐、日、澳、印等國,爭取代工製造疫苗的機會,展現台灣價值 ”Taiwan Can Help” 的決心,是民主國家可靠夥伴的能力。      減毒疫苗是生產疫苗公認的方法,已開發出幾種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包括由中國北京科興生物技術公司(Sinovac Biotech)、國藥集團、武漢生物製劑研究所(Wuh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Products)/中國醫藥集團(Sinopharm)和印度巴拉特生物科技(Bharat Biotech)開發的新冠病毒減毒疫苗。然而中國國產疫苗因為未經過臨床嚴格測試已從當地傳出有至少73種局部/全身不良反應,等等副作用,應歸類為臨床上未經證實安全之疫苗。巴西官員今年1月表示中國科興生物技術公司疫苗的保護力只稍微超過 50%,此乃世衛組織(WHO)先前指出疫苗可有效使用之最低門檻。相較之下,莫德納和輝瑞疫苗真實保護力被發現達 90%。3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的中國國藥集團配送商表示,他們會於標準2劑疫苗之外,提供第3劑疫苗給「非常少數」對疫苗「沒有什麼反應」的人。《紐約時報 》4月11日報導,中國疫苗因為整體保護效力較低,故可能需要增加施打的劑量,或與其他疫苗一起施打。中國和超過 60 個核准中國疫苗的國家,也許需要調整他們的疫苗接種方案。加強中國疫苗的保護力可能採取的步驟包括:改變施打的劑量、施打的劑次、每劑間隔施打的時間,或是調整一同施打其他疫苗的種類。目前歐盟、申根區(Schengen Area)、冰島等接受持以入境的疫苗接種有效證明只包括獲得歐盟藥品管理局核准使用的四種美歐系疫苗,並不含中國製疫苗。 歐盟開放的四種疫苗中,至四月底為止至少已接種第一劑的國家中,法國約為21.4%、美國約為42.7%、以色列則約為62.4%;二劑接種完全的比率,法國為8.7%、美國為29.3%、以色列則為58.7%。打合規疫苗的民主國家,其國內接種比例通常隨年齡族群而升高(老年人接種比率較高),除非有特殊情形以外。而美國在5月中前,疫情已經逐漸獲得控制,主要還是他們鼓勵接種以達到群體免疫,不僅具有美國公民身分的人在返國下飛機後,從一開始需要上網登記排隊施打疫苗(芝加哥州、加州),到後來下午登記當天晚上就能排上注射,到現在有的州符合資格者只要下飛機就能立即注射疫苗,連外國人、留學生州政府都開放一定名額讓學校或辦公處所通知他們開車到定點施打疫苗。例如維吉尼亞州是開放外國留學生施打輝瑞疫苗、芝加哥州則比較多點提供施打莫德納疫苗等。 因為疫苗覆蓋率夠,目前美國、英國等歐洲多個國家,疫情都有明顯下降並逐漸獲得控制的跡象。所以這次印度疫情爆發美國本土才能支援6000萬劑的AZ疫苗給重災區施打。許多海外的留學生也紛紛考慮今年赴美上學...不過進入美國只需要繳交核酸檢驗報告,並未強制要求居家隔離兩週甚至施打疫苗,施打都是採自願方式...屆時如此多的外來人口和變動因素影響下,環境的感染風險也許又會進入另一波不可控的變因中。
  • 投書 在再見之後—論世紀大分手英國脫歐的後續政治、金融輻散影響

    2021.04.06 | 14:23

    一、英國脫歐是如何開始的?     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後,英國脫歐於2016年6月23日正式開始。但是,多年來舉行全民公決的壓力越來越大。全民公決通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移民,主權和貨幣問題。在英國,移民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像西歐大部分地區一樣,在過去的10到20年中,英國經歷了來自中東的大量穆斯林移民的湧入。據《經濟學人》報導,在英國,外國出生人口大幅增加的地區,投票離開歐盟的人數也有所增加。 也有論點認為,英國人與歐盟的融合程度不如歐洲其他公民。英國公民較少具有歐洲身份,而沒有強大的英國身份。 貨幣問題也影響了全民公決的投票,且是對誤導性信息的批評之源。在全民公投前夕,離開歐盟將導致英國每週支出增加3.5億英鎊。金額不僅不正確,而且也沒有考慮到來自歐盟的折扣和回扣所節省的金額。     二、英國脫歐的好處   如英國進行硬脫歐,他們將獲得更大的自由來制定自己的貿易協定和法規。硬脫歐是英國放棄進入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的方案,即使選擇留在歐盟的人也將重新獲得主權視為勝利。 例如,根據歐盟法律,另一個歐盟國家的公民可以不受限制地決定移居英國並居住在英國。這導致移民大量增加到英國,並在滿足個人住房和服務需求方面將會造成困難。脫歐之後,英國將必須對其邊界實行全面控制。   三、英國脫歐的弊端     因為屬於歐盟的一部分,英國受益於歐盟與其他世界大國之間的貿易協定。作為一個整體,歐盟是一個整體經濟體,因此具有更大的議價能力。因此如今日離開,英國將失去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談判能力和自由貿易。當英國試圖與其他國家重新建立貿易協議時,可能會獲得較不理想的結果。 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也導致經濟波動,並影響英國境內的關稅業務。英國脫歐艱難的情況下,商品和服務將受到關稅的影響,從而增加了原材料進入英國和成品出口的成本。   四、英國脫歐對其本國之貨幣和金融投資影響   在全民投票脫歐結果公布的當天,英鎊跌至31年低點。這反映了英國脫歐後投資者對英國未來的不確定性。隨著投資者適應此一變數,英鎊在接下來的一年裡走強。然而,隨英國脫歐過渡計劃發布後多次遭到拒絕,英鎊便再次走軟。儘管貶值的貨幣帶動增加了出口,但英鎊的波動表明投資者缺乏信心。這也使購買英國固定收益資產變得沒有吸引力,外國直接投資(FDI)可能會放緩。 關稅方面的不確定性導致英國汽車業在2017年下滑了46%,並在三年內暴跌了80%。雖然英國脫歐並不是減少人數減少的唯一原因,但它發揮了重要作用。英國的汽車製造廠從歐洲獲得零部件,並且還將大部分成品車出口到歐洲。如果有汽車進口關稅,英國的汽車製造廠可能會無利可圖。 英國脫歐也可能影響供應鏈。由於邊境可能會有延誤,並且對進口零部件有額外的要求,公司將需要持有更多的庫存以避免延誤。本田汽車已經關閉了在英國的工廠,而日產汽車則決定在日本而不是在英國製造他們的一種新車型。然而,兩家公司均表示,由於英國脫歐而未做出這一決定。 另一個受到嚴重影響的行業是金融服務行業。由於歐盟制定了許多針對銀行的監管法律,因此英國脫歐將使英國的銀行處於不確定的境地。例如,在艱難退出期間,英國銀行可能無法進入歐洲市場。據報導,在2019年初,銀行和金融公司已經將價值1萬億美元的資產從英國轉移到了歐盟。   五、英國脫歐貿易協議的政治影響   (一) 對工會主義和英國政黨政治的啟示: 英國脫歐的艱難和倫敦執政權的重新集中化,都在工會主義方面造成了幾次重大反動,構成了英國工會的政治危機,前工黨領袖和前英國首相戈登·布朗(James Gordon Brown)將其描述為自1707年以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以來最嚴重的危機,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問題攀升到英國政治議程(Agenda)首位的主因。許多工會主義者的聲音敦促工會重新考慮這些新情況。   (二)英國脫歐以後的民粹主義氣息:   英國的工會組織作為一套機構和國家結構、工會主義作為一種信仰體系(為他們辯護的意識形態,與作為個人或集體行為者的工會主義者,之間的區別)下工會可以是集中在英格蘭東南部的電力系統周圍,像現在這樣下放,並進行可能改革;或聯邦制鎖定一系列國家和地區進行相互制衡。工會將根據其對一個或多個他類似模型的偏好而有所不同。工會主義支持者根據黨派和政治傾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包括工黨、自由民主黨和保守黨。保守黨和工會聯盟儘管有其頭銜但在上述方面都沒有壟斷權,每個方面以及內部各黨都在競爭。在英國和其他地方引起民粹主義影響投票的主因,是長期以來收入的相對下降。例如針對「無關緊要的地方」傾向於支持整個那些西方聯盟民粹主義的民主國家,而加劇這種現象的是當本地年輕工人離開該地區時造成當地人口的下降趨勢,這造成的結果是當地房價增長較低,事實證明這是英國脫歐支持的有力預測指標。從東德到東歐中部地區「步履維艱」,是民粹主義投票的關鍵預測指標。 又其他因素會放大這些影響,例如:進口貨物進入某個地區之程度(貿易如何轉移本地生產);該區域GVA(總增加值)為正(它會使GDP增加)或只是以其為轉帳樞紐而已(倫敦以外的英國大部分地區的GVA為負值);這些地區是否遭受了經濟損失等等。 由於英國明確的中央政府政策所導致收入損失(例如2010至2016年任卡麥隆內閣的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Gideon Oliver Osborne)的「臥室稅」與英國脫歐的支持高度相關);以及這些地區是否合併了持續的收入損失 具有很高的社會資本(這可以傳遞和擴大不滿,因此導致民粹主義動員)。   (三) 脫歐後的英國民生問題:   接下來在沒有政府大力支持的情況下,英國脫歐的成本將會使大多數民粹主義社區都能以各種形式感受到差異,例如英國進口糧食占三分之二,如糧食價格因關稅而上漲,相當於實際工資削減,對於已經經歷收入下降的消費者無異雪上加霜。或許可以期望政府在這些成本之間進行緩衝。那些贏得大選所依賴的人—老年人,已經很可能是民粹主義者。 同時,較富裕的消費者可以有能力負擔關稅,或者可以更輕鬆地轉向進口替代消費。但是在像英國這樣的「中央政府集權」國家,很難進行微調並重新分配,以支持脫歐城市地區而又不補償這些大部分投票脫歐通過的地區。 其次,英國的債務驅動型消費增長模式,依賴於金融和高端消費,鑑於自英國退歐導致英鎊貶值以來製造業出口未能回升,服務業很可能會繼續探底低靡。最近的研究甚至指出了英國經濟如何由包租公、婆日漸主導、控制可賺取收入的資產(手機信號塔、有價值的品牌、土地和財產)。英國失去歐盟之連結或將使外資進駐之興趣大減,在英國設廠之大企業亦可能撤離。對於那些擁有資產的人來說,投資變相被排擠,導致投資和生產力下降,最終意味著工資壓力將越來越大。   (四) 國族主義影響方面:   1.促使北愛爾蘭和蘇格蘭投票反對脫離歐盟 2016年的那次公投通過英國脫歐,然而大多數蘇格蘭民眾卻投票反對脫歐,自此之後支持獨立的呼聲愈來愈大。英首相強生必須統一英國,隨著北愛爾蘭和蘇格蘭投票反對脫離歐盟,並夢想能實現獨立,英國脫歐此舉可能會導致英國的分裂。民調專家柯爾·蒂斯(John Curtice)說,今年之前蘇格蘭獨派力量主要獲脫歐問題助長,但今年疫情已成為驅動力,支持獨立者增加,跨越對脫歐問題的分野。他進一步表示:「蘇格蘭民眾的觀點是蘇格蘭政府和首席大臣尼可拉·施特金(Nicola Sturgeon)的防疫表現值得稱許,相較下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就做得亂七八糟。」 施特金和所屬分離主義派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希望這場完美的風暴能助一臂之力,讓蘇格蘭能重新舉辦一次獨立公投(2014年獨立公投的結果是55%選民反對獨立)。不過首相強生一再誓言,將阻絕再辦公投的意圖。另一方面,雖然大部分的焦點都放在蘇格蘭,威爾斯的民族主義者也敲鑼打鼓要求獨立。威爾斯國民黨(Plaid Cymru)已承諾若贏得多數勝利,接下來的地方選舉將舉辦公投。但是脫歐議題比較不會扮演催化劑,因儘管多年來歐盟提供經費資助威爾斯的重建與發展,威爾斯在2016年的脫歐公投以微小差距支持脫歐。導致威爾斯獨立的可能性沒有那麼高。至於在愛爾蘭,脫歐可能會在愛爾蘭海彼岸引發不滿聲浪,重啟30年來有關英國對北愛爾蘭統治的衝突。 在北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共和派新芬黨(Sinn Fein)黨魁麥·唐納(Mary Lou McDonald)表示,脫歐已引發「各種關於分割大不列顛群島及是否智慧與能否永續的根本問題」。話雖如此,他們得先克服首府都柏林民眾的潛在抗拒,因為必須填補當地約100億英鎊的年度預算缺口。 英國脫離歐洲聯盟後,英國自己的政治聯盟的未來已升至其政治議程的最高位置,這表明主權相互之間和內部與外部之間的緊密聯繫在當今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的世界中是多麼緊密。艱難的英國脫歐雖然總比最終沒有成功脫離要好,但英國隨之而來的重新中央集權化也帶來了倫敦的決策,並遠離了權力下放的情形。英國的雙重主權危機給北愛爾蘭及其政體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北愛爾蘭領導人和公民被問及是否、如何以及何時會導致對聯合愛爾蘭的辯論和決定早日產生,會以英國作為借鏡。 北愛爾蘭在同英國一起脫離歐盟的同時,與愛爾蘭之間的邊境保持原狀,不會設立「硬邊界」。英國脫歐的事實又重新燃起了愛爾蘭統一擁護者們的希望。   (五) 對英國國內政治的四個具體影響:   第一、英國脫離歐洲聯盟後,英國自己的政治聯盟的未來已升至其政治議程的最高位置,這表明主權相互之間和內部與外部之間的緊密聯繫在當今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的世界中是多麼緊密。艱難的英國退歐雖然總比沒有達成要好,但它推動了這一變化,英國隨之而來的重新中央集權化也帶來了英國在倫敦的決策,並遠離了權力下放的當局。英國在這兩個方面的雙重主權危機給北愛爾蘭及其政體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北愛爾蘭領導人和公民問及是否,如何以及何時會導致對聯合愛爾蘭的辯論和決定早日產生比他們想要或期望的要好。 儘管蘇格蘭以62-38%的投票決定留在歐盟,但仍對脫歐決定仍抱有怨恨,這推動了蘇格蘭國民黨在5月蘇格蘭議會選舉前爭取脫離英國獨立的運動。政治和媒體評論將潛在的蘇格蘭溢出效應與愛爾蘭乃至英國的整體公投進行統一公投。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對威爾士獨立的支持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更重要的是,由於英格蘭佔英國人口的85%,因此調查顯示,英國人的認同水平下降,地區不平等現象加劇,這引發了人們的疑問,即英國是否存在維持英國聯盟的意願。我們被提醒的是,工會可以像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最近在《傍晚標準》(Evening Standard)中的文章中所說的那樣,遠離中心而分裂。英格蘭在英格蘭很少有人會在意北愛爾蘭是否離開英國。 從政治認同與權力下放的層面觀之,這種英國脫歐的加劇,加速了英國國內政治認同感的這種日新月異的變化。從布魯塞爾遣返政策制定加強了這些趨勢。在英國和愛爾蘭加入歐盟的框架內,權力下放到蘇格蘭和威爾士,以及北愛爾蘭的權力分享。保留給白廳和威斯敏斯特的權力和政策(如外交事務或宏觀經濟學)或移交給三個當局(如教育或衛生),這是理所當然的,其他人(如貿易和農業)已割讓給布魯塞爾。 艱難的英國脫歐之路無情地破壞了這些安排,因為它將權力和政策決策權交還給倫敦唐寧街十號,因此必要就權力下放的地方與下放的當局進行決定和重新談判。最終的《英國內部市場法案》在2020年成為他們之間在能力、定位機制、諮詢機制和行政人員細節上的反复緊張問題。在每種情況下,所有政治上現有的分歧都將加劇,這給蘇格蘭民族主義者提供了充分的機會來主張歐盟獨立(盟獨)更適合蘇格蘭。威爾士工黨高管要求與倫敦當局建立更正規的制度化關係,而在最近的民意測驗中看到普萊德·西姆魯黨(Plaid Cymru),將威爾士獨立的支持率提高了三倍至33%。   第二、對這些影響深遠的變化的任何評估,皆須區分英國的工會作為一套機構和國家結構,工會主義作為一種信仰體系,和為他們辯護的意識形態與作為個人或集體行為者的工會主義者之間的區別,歸納起來工會可以是集中在英格蘭東南部的電力「系統」周圍;或像現在這樣下放並可能進行改革;或聯邦制鎖定一系列國家和地區制衡。工會將會根據其對一個或其他此類模型的偏好而有所不同,工會主義者根據黨派和政治傾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包括英國工黨,自由民主黨和保守黨。保守黨和工會聯盟儘管有其頭銜,但在這些方面任何一項都不具備壟斷權,且內部都在競爭。 因此,這場危機對於英國的政黨政治體制及其憲法秩序而言可能是存在的。工黨已完全輸給了蘇格蘭國民黨(SNP)。然而,大多數分析家認為,如果沒有蘇格蘭人席位或與蘇格蘭國民黨(SNP)組成聯盟,就無法在現有選舉系統中取得多數席位。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就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這有可能破壞工黨的工會主義。保守黨在下一次選舉中可能已不需要蘇格蘭人席位來重複佔據其目前的多數席位,並且可能更多依賴是英國脫歐背後的英國民粹主義,但保守黨的領導仍致力於政治聯盟之凝聚。並且,反而加強了愛爾蘭都柏林新的聯合政府決心通過實行共同的島嶼政策( Island policies )而不是按照主要反對黨新芬黨(Sinn Fein)的要求進行統一公投來加深南北關係的決心。關於愛爾蘭南北兩種傳統之間的關係改善是應該代替統一進程,在此次脫歐中,北愛爾蘭在邊界問題和漁業權問題也並未顯示出強烈抵禦愛爾蘭共和國,而愛爾蘭共和國亦不排斥和已歸屬英國國境之北愛爾蘭行民生與貿易關稅實質統一之姿,這對南北愛爾蘭是正向的,然對於邊界權問題爭論也不免繼續下去,並且在英國脫歐後可能會加劇。這將使它成為愛爾蘭和英國政治議程的重中之重。 有關英國脫歐兩次的憲法辯論始中糾纏於政治影響,並將英國和愛爾蘭的影響交織在一起。   英國脫歐的第三個主要影響是這種政治現實直到現在才得到適當承認和表達。英國辯論的步伐和力量深深地影響著愛爾蘭。蘇格蘭的未來軌跡將越來越多地成為北愛爾蘭的先例,並受到北愛爾蘭的影響。對於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來說,公民投票,邊界和歐盟成員資格是共同的問題,就像愛爾蘭和英國政府所面臨的一樣。愛爾蘭舉行的任何統一公投都將發現兩國政府都在支持或反對工會與統一方面發揮作用。   第四個影響來自對融合但競爭激烈的期貨的政治認識。英國決定進行艱難的英國脫歐,這給英、愛關係和愛爾蘭的南、北關係帶來了巨大壓力。兩國的共同地理和深厚的相互依存關係,無論英國脫歐的結果如何,以及未來幾年英國和愛爾蘭憲法的未來如何實現,建立和維持規則的結構來管理兩國關係,至關重要,這一過程也應進行仔細的分析,以預測並為未來的變化做好準備。   六、對歐盟的影響主要在經濟層面   (一) 歐元的未來趨勢:     倫敦大學學院的卡爾·惠蘭(Karl Whelan)對「英國脫歐與歐元的未來」進行深入分析,討論了英國退出歐盟對歐盟未來的潛在影響,包括歐元走貶、歐盟經濟規模縮小、國際政治影響力減弱等等。英國經濟尚未受到公投結果的負面影響,英鎊貶值對歐元區經濟的影響應受到限制,更大的擔憂是英國退出歐盟對經濟和政治所帶來的長期影響。有證據表明,硬脫歐增加貿易壁壘。   英國和歐盟之間的衝突損害了英國和歐洲經濟。也就是說,風險是不對稱:將是英國經濟遭受更大的打擊,尤其是可能減少金融部門的就業。從長遠來看,歐盟面臨的更大風險本質是政治上的。英國脫歐公投表明歐盟不那麼受歡迎。這也表明,將歐盟的一系列經濟問題歸咎於歐盟,可以成為反歐盟政治團體的有效民粹主義政治策略。政治威脅歐盟的持續存在現在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 英國脫歐還是歐盟公民之間不滿的體現,因此是否可以為深化改革提供機會,以使歐元走強?在這種背景下,經濟和貨幣事務委員會(ECON)要求主要貨幣專家發表分析筆記,以解決英國脫歐在2016年11月舉行的貨幣對話中的經濟和金融影響。   柏林大學學者邁克爾·哈丘拉(Michael Harechil)、米歇爾·皮弗(Marcel Pierr)、馬爾特·裡斯(Mart Riss)和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學者羅莎·拉斯特拉(Rosa Lastela)對「英國脫歐投票後的不確定性做了經濟影響和法律方面」的深入分析,認為英國脫歐公投導致英國和歐盟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加。該論文的作者首先使用各種指標證明瞭不確定性的普遍增加。然後,學者們根據歷史數據進行反事實分析,從經驗上評估脫歐公投對不確定性衝擊的影響,他們發現不利的不確定性衝擊打擊了英國和歐元區的經濟活動,但在後者地區更是如此。這些差異可以追溯到跨地區的不同貨幣和實際匯率響應。最後,強調了法律不確定性的主要來源:歐盟諸條約即TEU第50條的解釋,英國最高法院未決的訴訟、關稅同盟和單一市場成員資格的解除以及未來貿易的模式歐盟和英國之間的金融關係。   倫敦布魯內爾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學者Corrado Macchiarelli對「英國脫歐對歐元區穩定的影響」的深入分析英國脫歐對歐元區穩定的決定是什麼?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鑑於周圍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從新穎的方法中受益。歐元區的不對稱取決於歐元成員國之間的一體化程度,或更具體地取決於核心國家和外圍國家的相對實力。認為評估每個成員國的「核心內容」可能有助於解決有關歐元區穩定的問題。對英國經濟活動與歐元區經濟活動同步程度的分析表明,該活動隨單一貨幣而增加。本文還討論了超越此標準的業務週期同步分析的必要性。 「核心指數」(CMCI)的結構表明,在引入歐元之後,核心外圍格局已大大減弱。對CMCI行列式的調查得出結論認為,歐元增強了該行情成員資格,並受到產品市場法規的削弱。有鑑於此,對增加成員國「核心內容」具有新的政策含義,且在英國脫歐後支撐歐元區的穩定。   英國退出歐盟之後,雙邊貿易需要在新的協定條款下進行,英、歐自貿協議非常重要,因為歐盟是英國最大、最近的交易夥伴。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關稅得以避免,從而確保貿易成本不會大幅度上升。自貿協議的目的是促進貿易,但過多廉價進口商品充斥國內市場,會對本國製造業和農牧漁業會造成衝擊,導致工作崗位流失、失業率上升。因此各國都會對進口商品數量設定上限,對進口產品徵收關稅,比如汽車零部件關稅便是意在保護本國汽車製造業廠商。 英國脫離歐盟之後不再遵循歐盟的產品標準,因此廠商必須熟悉、習慣新的海關檢測流程,這意味著更多文牘表格,如果準備不充分,可能過關時會遭遇滯留。歐盟對於動物製品(肉類、乳蛋類產品)有嚴格法律規定,這意味英國的乳酪火腿之類如果達不到歐盟標準就無法賣到歐陸市場,此外,英歐貿易協定也沒有徹底消除未來增設關稅的可能性,雙方在部分相關領域需要遵守共同的法規和準則,比如勞工權益和環境保護,如果一方游離或背棄雙方共同的規則,另一方可以相應徵收關稅。   (二) 英國於2021年1月起繼續沿用的歐盟貿易協定   英國脫歐時,歐盟跟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大約40份貿易協定,覆蓋70多個國家。脫歐後這些協議不再適用英國,這70多個國家需要跟英國簽署雙邊貿易協定。迄今,英國和其中63個國家達成協議,繼續沿用原來的條款,雙邊貿易關係跟脫歐前一樣,保持不變,而其中有四個國家跟英國的協定尚未全面生效:加拿大、墨西哥、阿爾巴尼亞和約旦。;跟另外地區/板塊的貿易談判還在進行,但最主要的協定已經簽署。現有歐盟協議下如果英國在2020年12月31日與相關國家未就協議的延續達成協議,則雙方將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框架下從事貿易,直到新的雙邊自貿協定簽署,這意味著部分商品的進口關稅將比原來高很多。其他貿易協定例如:2020年10月,英國於日本簽署雙邊貿易協定。2019年英日貿易額達316億英鎊,占當年英國貿易總額的2%。2021年1月31日, 英國政府宣佈將申請加入亞太11國自貿區 —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和加拿大已經加入該協定。同時,英國政府還在與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進行貿易談判。   七、代結論:英國脫歐貿易協議的未來展望   如身為歐盟會員國享有許多優惠與便利,在歐盟貨物、服務、資本和人員的四大自由原則的基礎上得以相互自由貿易,而英國一旦脫歐,不僅影響年輕人的就業機會,英磅大幅貶值(英國發動脫歐至今的跌幅為二成),以及與國家經濟成長率的下降,而且蘇格蘭與北愛爾蘭亦因脫歐而威脅脫離英國,而這也讓英國脫歐留下許多變數。 英國脫歐對其本身最顯著的好處是,英國在歐盟內影響力甚微。脫歐後可重新在國際取得地位,並能在自由貿易與國際合作發揮較大影響力;以及無須再每年繳交71億英鎊予歐盟, 此筆經費可用於科學研究與新興產業;不須完全配合歐盟之移民政策,可改變代價高昂且失控之移民制度;將使英國重獲對勞動法規、醫療保健及 國家安全等措施之自主權;此外,歐盟法規較為繁複,脫歐意味倫敦金融 業將更有彈性,有助提高競爭力。反向來說,避免須額外提撥經費支應,歐盟可能增加預算,以因應過往開銷及持續 增加的移民及難民,使英國需額外支付24 億歐元的預算負擔。英國留歐將必須面對並處理歐元區經濟成長停滯等問題。而歐盟之人口自由移動原則,恐對英國邊境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當然留歐盟也有利,以好處來說,英國對歐盟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約五成,續留歐盟可免出口關稅,貿易條件較佳;雖須貢獻歐盟預算,惟若之前歐盟實施前首相卡麥隆提出之經濟改革,留歐之好處將可使英國 GDP 成長4%,相當使每一英國家庭多收入2,800英鎊;多數歐盟法規已整合為單一之歐洲標準,減少 作業程序並使企業獲益;外來移民有助增加勞動力,對人均GDP有正向助益,且為公共福利貢獻更多稅收;英國可與歐盟全體成員國之代表共同合作,提高在國際機構之影響力。   隨著英國脫歐,從事金融服務的公司——倫敦的主要部門——將失去在歐盟自動提供服務的權利,為了能夠在歐盟開展工作,這些公司必須在歐盟成員國開設辦事處,從現在起,英國大學將被排除在伊拉斯謨計畫學生交流計畫之外。脫歐協議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免關稅、免配額的單一市場准入,該市場擁有4.5億消費者,但是,如果在政府援助、環境、工作權和稅收等領域不遵守其規則,歐盟保留對英國實施制裁和要求賠償的權利,以避免任何不正當競爭。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1日23:00時,英國不再執行歐盟規則,英國和歐盟27個成員國之間5億多人的自由活動就此終止。然而,直布羅陀——一個位於西班牙南部沿海的英屬地—為一個例外,此前,其與馬德里達成最後協議,避免了重大邊界障礙。至於海上捕魚問題,直到最後一刻,這是談判中的棘手問題,英國脫歐協定中明確規定,有關這個問題的過渡階段將持續至2026年6月。 脫歐對英國本身以及歐盟所帶來的影響非常巨大:一、英國脫歐對英國人民及歐盟公民權利皆將帶來重大影響,例如移民居留權、社會福利、人員自由移動、英歐貿易及市場進入等權益;二、2017年Miller案確認英國脫歐通知,必須經由國會通過授權法律,政府才得正式啟動TEU第50條脫歐程序;三、英國為了加入歐盟通過1972年ECA,規定歐盟法律在英國具有直接適用及優先效力,同時規定歐盟法院對英國法院具有先行裁決之效力,英國國會主權因此受到限制;四、ECA具有憲法性法律效力,沒有一般法律「默示廢除原則」,即一般法律後法優於前法原則之適用。廢除ECA因此須國會通過一項同等位階憲法性法律;五、英國政府將通過一項《脫歐法案》廢除ECA效力,一來取回英國法律控制權;二來延續脫歐前歐盟法律在英國之繼續適用,避免脫歐後產生的嚴重法律空隙,並降低法律關係的不確定性;六、脫歐對英國內部多元法律體系也將帶來重大影響,包括歐盟法與英國法之關係以及英國法與蘇格蘭法之關係。   學者(伯瑟頓、佛格勒)對凝聚力(coherence)變數分析歐盟行為所藉之《歐盟運作條約》(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TFEU)第174條(由2009年《里斯本條約》引入):「為了促進其總體和諧發展,歐盟應制定並採取行動,以加強其自身的實力。經濟,社會和領土凝聚力。特別是聯盟的目標是減少各個地區的發展水平與最惠國地區的落後之間的差距。根據歐洲委員會關於經濟,社會和領土凝聚力的第六次報告,作為「凝聚力政策」的明確目標,人們更加重視獲得服務,功能地理,領土分析和可持續性」。這種轉變也反映在歐洲2020年戰略中對可持續增長的日益關注上。凝聚力政策涵蓋了諸如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RDF),歐洲社會基金(ESF)和凝聚力基金之類的基金。這些資金與歐洲農村發展農業農業基金(EAFRD)、歐洲海洋和漁業基金(EMFF)一起組成了歐洲結構和投資基金(ESI Funds)。   2014至2020年期間,區域與凝聚力政策的資金總額為3,518億歐元,佔歐盟預算的32.5%,它為所有歐洲地區提供有力支持。儘管當前的計劃制定期將於2020年結束,但有關未來、2020年後的凝聚力政策的討論已經開始。它分析一些最著名的政策辯論,2020至2026年間,關於英國脫歐可能產生的影響,根據《多年金融框架》(MFF)條例第25條,歐盟委員會應在2018年1月1日之前提出2020年的MFF提案。但歐洲議會研究處(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EPRS) 對歐盟經濟和預算前景的研究為當前的辯論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背景:其指出一些分析,認為多邊基金投放的當前結構已經過時,過於側重於過去的優先事項,而對歐洲高附加值倡議的支持不足。從這個角度來看,使預算與歐盟不斷發展的新戰略重點保持一致毋寧是一個重要問題。   言而總之, 英國觸發了里斯本條約第50條程序離開歐盟“Brexit”,當前要務是解決歐盟與英國之間的預算關係。確定需要加強歐盟金融干預的領域包括貨物貿易關稅問題、邊境管理,安全挑戰和防禦以及強化的投資政策,移民和難民問題,工作福利與退休。另外,對在《多年金融框架之中轉移資源的更大可能性,存在鉅大需求,為了重新使用已撤銷的金額條款和罰款項目;或確保在年度上限下獲得更大的利潤。優先事項之轉移暨更靈活的資金結構可能對凝聚力政策產生長期影響。此外,從醞釀涵蓋共同預算下未償債務的退出法案到不再參與歐盟活動,再到繼續參與一些活動和相關捐款。根據最終情況,英國脫歐進程的某些結果將對歐盟預算產生嚴重影響,而另一些結果則反而將更易於管理。   再回到民生問題次要基本的,工作福利與退休方面,過往歐盟與第三國之間達成了一些協議,其中規定了社會保障領域的協調,意味著英國脫歐後當前歐盟規則不再適用,英國境內曾在英國工作或曾經在歐盟工作過的英國公民和歐盟公民,將會發現他們的退休金權利受到限制,特別是那些在英國和歐盟其他地區都工作過的人,他們的退休金保險期不會自動匯總。在歐盟協調框架之外,英國的國家養老金出口通常在計算行政手續等方面存在著劣勢。例如,英國對養老金有進行編輯索引以確保年度增長,如果養老金出口到歐盟之外,而現行規定規範了須報銷東道主(地主)國的醫療費用,即一旦脫歐歐盟會員國提供給養老金領取者的養老金即刻停止適用,英國或歐盟的養老金領取者需根據其國家立法申請其醫療地主國(英國或歐盟成員國)之費用資格報銷。這種情況下,一些會員國將要求這些受薪階級額外締結私人醫療保險政策;對於在歐盟大框架制度下跨國界辛勤工作直至退休的人亦未免保障不周,亦不符信賴保護原則。是故,目前英國正在提供向沒有足夠收入的第三國之國民免費提供醫療援助,由於人數增加,可能會考慮更改其國家立法。英國脫歐的結果就是必須依賴替代制度來達成其社會公平和福利國原則的初衷,對民生議題的影響不管各個層面都是影響甚大,必須長期密切觀察。 英國脫歐的宣布導致英鎊貶值,英國汽車製造業減少以及金融服務業將價值1萬億美元的資產從英國轉移到其他歐洲國家。然而,許多分析人士認為,英國脫歐最終將對英國經濟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Sapir, A. and G. Wolff (2016), One Market, Two Monie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Kingdom, Bruegel Policy Brief 2016/01.   外文網站: https://www.nytimes.com/article/brexit-uk-eu-explained.html(2021/3/21) https://corporatefinanceinstitute.com/resources/knowledge/economics/brexit/(2021/3/21) https://www.rand.org/randeurope/research/projects/brexit-economic-implications.html(2021/3/21)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britain-eu-factbox-idUSKBN29W1OJ(2021/3/21) https://blogs.lse.ac.uk/businessreview/2021/01/25/after-brexit-the-impacts-on-the-uk-and-eu-economies-by-2030/(2021/3/21) https://www.dahrendorf-forum.eu/wp-content/uploads/2018/02/Brexit-and-Beyond-Policy-Brief.pdf(2021/3/21) https://www.iiea.com/brexit/brexit-blog/living-with-brexit-the-road-ahead/brexit-and-the-future-of-the-united-kingdom/(2021/3/21)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global-britain-in-a-competitive-age-the-integrated-review-of-security-defence-development-and-foreign-policy?fbclid=IwAR27TQskX_bhSMgAqL-%203Ap1VQX51qymF4b0SNtVLFFkfrO0iJ4ByNeikcxo(2021/3/21) BREXIT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ITED KINGDOM https://www.iiea.com/brexit/brexit-blog/living-with-brexit-the-road-ahead/brexit-and-the-future-of-the-united-kingdom/(2021/3/21) Brexit impact on financial agreements and judicial cooperation in commercial mattershttps://www.lexology.com/library/detail.aspx?g=1ee9acf3-ee87-4678-8287-8cdf759d174d(2021/3/21) UKINA CHANGE EUROPE BREXIT AND BEYOND: ECONOMY,https://ukandeu.ac.uk/wp-content/uploads/2021/02/87864-UKICE-Brexit-and-Beyond-Economy.pdf (2021/3/21)
  • 投書 鞏固臺灣國安戰備 應加速提升海空軍重要性

    2021.02.07 | 11:51

    中國習近平因腦部手術而引發之權鬥清洗讓中共黨軍可能的侵臺冒進成為國際關注焦點。美國政府於爭議聲中換手已逾兩週,未若川普政府直白的人事與政策方向對臺灣有著直間接的影響。在下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已經立法院三讀後,蔡蘇政府應及早調整國安團隊人事,以因應不確定性升高之局勢。 因蔣家背景及不切實際的大中國幻想,自1949年底行政院在臺運作迄今71年多,陸軍在約三分之二的歲月出任國防部長、在近半數時日擔任參謀總長。相較於半個外交官的海軍及較需出國受訓的空軍有更多機會接觸新科技及民主思想,民間普遍認為部分陸軍老土、守舊、反改革。直到臺灣人李登輝成民選總統,開始任命出身空軍的國防部長。直到民主進步黨總統陳水扁,才首次出現「海空配」的部長與總長,肯定海空軍對臺灣的關鍵地位。 嚴德發於2011年獲晉升上將是因2009年剛好在南部軍團的他稍解了馬英九在莫拉克風災的燃眉之急,似非其對抗中戰略規劃或戰備訓練或國際交流有特別為人稱道之處。他在副參謀總長執行官、軍備副部長、陸軍司令、參謀總長、國安會議秘書長、國防部長等要職共已七年多。上一位在關鍵職務上的時間如此之長的陸軍將領,是被前總統陳水扁暗指為涉及「柔性政變」的湯曜明。 嚴部長在先前數起國軍晉升案中遭質疑為獨厚陸軍,使得名為三軍通用輪替的職務,如歷任國防部總督察長中有6位出身陸軍官校、3位出身空軍官校、1位出身海軍官校、1位出身理工學院﹔嚴未升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等具科技背景者,卻執意任用其八軍團時期舊屬,使歷任軍備局長有7位來自陸軍、4位來自海軍、1位來自空軍,顯非平衡,亦未急造艦之急。至於總統府侍衛長一職,雖因管理憲兵等特種警衛部隊之需而使陸軍較海空軍多了些孰悉與便利,讓海軍之後連續三任侍衛長都出身陸軍。可侍衛長也某種程度地兼任了過去參軍長之角色,下任侍衛長自空軍將領選任可讓三軍統帥小英更全面地瞭解軍中事務、更多元地讓軍情上達、更均衡地培養國軍人才。 嚴德發部長用前辦公室主任當軍情局長,作風與績效屢遭質疑。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抨擊嚴薦任國防大學校長的王信龍只有專科學歷,難帶領培育包括各軍種及理工、管理學院等領域之現代化防衛人才。因附敵而形象顢頇惡劣的中國國民黨吳斯懷是比嚴德發早一年班的陸官學長,使嚴容易被對臺有二心者佔便宜。嚴任部長近三年,超過臺灣歷任國防部長任期平均的28.36個月,或可調退撫會,改聘請75歲的大鵬主委馮世寬為國策顧問等職,仍備諮詢。 時值美國及印太政軍不穩,除非不受府院指揮或對臺忠誠出問題,下任部長仍以退役上將為宜。與國防外交少淵源的顧立雄甫任國安會秘書長8個多月,不宜易動。文人出身部長的適合時機在2024總統大選後。具國際經歷的國安局長邱國正雖或亦適任,但調動任職未達一年半的他將影響情報龍頭之穩定,再任命陸軍將領亦無益於軍中團結。 基於「重層嚇阻、殲敵境外、防衛固守」的戰略指導,網路戰、資訊戰、電子戰及制空、制海、防空已成抗敵侵略第一線。去年中國軍機侵擾臺灣,僅西南空域即達380多架次,今年迄今亦屢屢大規模挑釁,而中國各式海上艦隻或越界盜砂、或窺視我軍演習試射、或圍布我外島海域、或滋擾其從未有效控制的釣魚臺列嶼海域、或於南海國際海域非法生事。為應對中國日增武嚇,提升負責第一線監控制敵的海空軍士氣及於指揮體系之地位是三軍統帥責無旁貸的。 考量蔡政府已任命空軍及陸軍退役上將任部長,當前需全速推進潛艦國造,以彌補中國黨長期持續杯葛國防預算致錯失增補戰略部隊軍武之過錯,且在三軍風評甚佳的故總長沈一鳴就任僅6個月即殉職,由海軍部長搭檔空軍總長最為洽當,符合軍種平衡及部長建軍、總長戰訓之分工。且美軍印太司令都是四星海軍上將,駐日美軍司令則向為三星空軍中將,海空配有助於臺美前線溝通。則部長人選就是海洋委員會主委李仲威(出身水面艦)、前總長李喜明(具潛艦經歷)、和預計6月底屆齡離任的總長黃曙光(具潛艦經歷)。在剛由退役海軍中將周美伍(出身水面艦)接海巡署長之際,海委會主委不適合再動,好好發展「第二海軍」及海上執法能量就是無上功績:李喜明的戰略構想雖受檢討、也該被檢討,但有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歷且已有美國智庫經驗的他更適合接國防安全研究院董事長或國安會副祕書長等,仍值大用。則黃曙光更適合入閣接部長﹔若然,他妹妹臺北市副市長黃珊珊等家人都應持續有自覺地與獨裁中國保持距離。 至於總長人選,現役上將即可,別再僵化地按期別看年班,否則每任只當一年餘,無益於長期規劃。曾任空軍作戰指揮官與司令的張哲平應屬適任,再由海軍等具國際背景之將領或國安會等經歷之文人接軍政副部長。王信龍調戰略顧問,美國康乃爾大學航工博士、前中科院長張冠群調國防大學校長,另拔擢真具科技資通訊及防空或裝備採購後勤管理專業者接軍備副部長。若年班高者不適任或缺乏適任者就該加速新陳代謝,讓適任者上位。大敵當前,論資排輩那套只該是參考,按需適才任官才能未雨籌謀鞏固國安。 陸軍較接近政治權力算自然,但身為海島國家的臺灣,讓陸軍獨大是明顯的錯誤。陳水扁前總統所拔擢、嚴部長所尊重、同樣出身裝甲兵科的前參謀總長霍守業一級上將即頗有氣度地主張臺灣應建構「大海軍、中空軍、小陸軍」,要朝此戰略目標轉型,就該確實將此意志落實在人事改組與資源分配上,儘速達成國防預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3%的目標,逐步調整軍種結構,延長恢復役男受訓期,優先培養海空軍並擴充高科技部隊人才。但「小陸軍」需輔以強化敵我意識的全民國防,儘早完成「防衛動員署」之法制及整備,都是非常時期需加速進行的。      
  • 投書 21世紀中國共產黨樣板戲的新生命-以<林海雪原>為例

    2020.12.22 | 18:59

      一、製作歷史的需要一樣板戲的由來    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71年也沒有辦過民主選舉,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最老牌的專制執政集團。與歷史上除越南以外其他共產國家都不同的是,其執政前經過一個長達將近30年[1],以游擊運動戰為主要的武裝鬥爭形式時期。在這悠長的執政年歲中不可能只以暴力鎮壓與「我執政所以我合法」的套套邏輯,型塑十幾億人民心中的合法性。因此執政的合法性除了在鄧小平時期以後尤為重要的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以外,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只能回到歷史故事中去尋找。所以自中共執政後就非常重視革命歷史的宣傳美化,把紅軍時期以後革命歷程史詩化,營建中共開國神話與暴力美學,使得青年人羨慕自己能支持或加入中共,這就是樣板戲的由來。    所謂在文革時的樣板戲,是指《人民日報》1967年5月31日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介紹:「為了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五周年,首都舞台上正在上演八個革命樣板戲: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初瀾《京劇革命十年》(載《紅旗》1974年第七期)表示:「無產階級培育的革命樣板戲,現在已有十六、七個。」「繼八個樣板戲之後,鋼琴伴唱《紅燈記》,鋼琴協奏曲《黃河》,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杜鵑山》,革命現代舞劇《沂蒙頌》、《草原兒女》和革命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等新的革命樣板作品。上述這些劇本故事在改革開放年代,大都像是艷陽下的雪人一樣,很快就消失了。 二 為甚麼是<林海雪原>    但偏偏有一部作品不是這樣,在本世紀的中國還經過多次改拍,甚至加入新角色以後重新改編劇本。那就是小說作品<林海雪原>,甚至還影響了成龍1980年代的作品<A計畫>,其影響力遠超過中國國內。   <林海雪原>是根據曲波在1946年冬天親率解放軍小分隊深入牡丹江地區的深山老林剿匪,以半年時間消滅親國民政府地方武裝的真實經歷作為背景而著成的。以一支專司剿匪的特戰小分隊的隊長少劍波與分隊衛生員白茹為男女主角,旁及一位滲透進入土匪窩的全能排長偵查英雄楊子榮,以及小分隊各有不同分工的多數戰士在當地剿匪的經過。   全書區分成<奇襲奶頭山>、<智取威虎山>、<暗戰神河廟>與<全滅大鍋盔>四個部分。其中北大荒各路人馬努力奪取,是一張據說到手以後就可以控制整個東北的「先遣圖」(藏寶圖)?   故事的大環境背景是1946年剛剛抗戰勝利的東北,因為二戰剛過日本關東軍與滿州國土崩瓦解,在東北留下大量的槍械。承繼晚清闖關東的傳統,當時的東北松花江以南地區又稱南滿。因為日俄戰爭後就被日本實質控制,因此到滿洲國統治時期城市化與現代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但是在松花江以北的北滿,就非常有類似武裝拓殖的冒險奪寶風俗習慣。  故事中1946年時的濱綏圖佳地區,在中華民國東北九省地圖上屬於松江與合江省。因此就非常北大荒,人人都要靠山頭組織武裝隊伍才能自衛,這也就是因槍多形成的各地武裝集團,原則上大都支持中央國民政府對抗共產黨。加上本身紀律也非良善,被八路軍認定為必須剿滅的土匪。   但是在故事當中這些土匪除了重現那麼武裝拓殖墾荒的人人擁槍喝酒吃肉的東北,一種粗曠樂觀的浪漫主義情緒,形成藝術家想像力奔放的沃野。因為史實中被楊子榮所在解放軍小分隊殲滅的悍匪「座山雕」張樂山,其實只有部下20多人,也沒有威虎山這麼威的巢穴。到了曲波<林海雪原>版當中,「座山雕」不但有威虎山這麼威名遠播的巢穴與部下200多人,連得力幹部都有所謂八大金剛四梁四柱。到了各部影視作品中,威虎山這個土匪窩不但有九群72地堡等複雜的防禦工事,座山雕的部下也被誇大到了2000多人。也就是每個文藝到影視作品的改編作者都可以根據吹牛不要錢,唬爛免繳稅的爽就好原則對這個作品進行自由的改編。2014年香港導演徐克拍的電影<智取威虎山>,就按這位導演的一貫風格拍得非常奇幻。   「林海雪原」這個類似美國西部片武裝拓殖墾荒的故事,就因此有其本身的高度趣味性,容易改編加入新元素與天生勇於冒險的戲劇色彩。本質上有過關斬將的高度冒險犯難性質,類似西遊記與魔戒。徐克表示,自己第一次看到《智取威虎山》這部電影時,「那時就覺得這個剿匪鬥智的故事很精彩,情節緊張又驚險,雪景則很奇幻。」   因此在政治至上的文革極左年代早已遠去後,還能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受到觀眾的青睞。1970年小說出版後抽出片段拍成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接著又有1970年的電影版本與在21世紀又多次改編。1980年代還被港星成龍把山匪改成海盜以後,改拍成香港水警大破海盜的故事。至於在中國加入WTO富裕起來後,有2004年的電視劇版,2014年徐克導演的電影版,以及2017年中共建軍90周年的電視劇版,都有一定程度的收視率與票房。   2017年版為慶祝中共建軍90周年所重拍的<林海雪原>電視劇劇本則又有一個獨到的改編,就是在敵對的國軍陣營方面加入了一個原著與其他版本根本沒有的角色,國軍參謀長關毅忠。是位軍事才能極高的年輕國軍軍官,特戰小隊長少劍波的勁敵。雖然身為國軍軍官,但關也是一個心懷國家,有勇有謀的角色。而氣度不凡的關毅忠更是讓女土匪蝴蝶迷神魂顛倒。在大陸這種主旋律作品中故意安排,這個有信仰且願意為黨國獻身的軍官,是個很奇妙的橋段。他信仰自己陣營的主義,是個品格高尚的謙謙君子,有軍事才華又忠於信仰,重情重義。最後關參謀長見走頭無路居然用口哨吹出中華民國國歌,在被解放軍包圍後自殺殉職,這是一個非常政治不正確的結局,卻也是最適合他的歸路。這位關參謀長是一個驕傲的人,死也要站著死。只能這樣說,畢竟經過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看似已經有多年的和平來往交流。或許在國軍陣營安插入一個人設上非常像馬英九的角色,也是這幾年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兩岸的紅利吧?   [1] 人民共和國至1950年攻佔海南與西藏後方算全部統一建國戰爭結束
  • 投書 2020美國總統選戰觀察與爭議追蹤

    2020.11.05 | 17:08

    今年的總統辯論會未辦前就開始投票,其實妨礙選民辨明政策的機會。可封閉性的辯論會委員會成員都是民主黨人及共和黨建制派,無人挺川普,甚至推出的四位主持人都是民主黨,還有擺明反川的,毫無公平中立可言。 推特與Facebook攔截或封鎖拜登家族與民主黨醜聞、減少或屏蔽川普政府的正面消息早已存在多時。2019年被迪士尼收購的Fox News也已開始不中立,因為中國只要掐一下迪士尼,福斯新聞台就不敢多報不利於中國的新聞。 由於各州戶政系統不同、各郡/市也未必有一致追蹤系統、各類投票時程不一(可能共長達一兩個月),使有心者在多於一州投票、在同州重複投票等事都已發生。註冊選民數超過具合法投票權之人數、合法住民之人數、事實上達投票年齡之人數等弊端都早被民間機構查出。過去這半世紀的總統投票率都未達60%,但這次竟然於(9月前有公布數據之)37州內的29州就有至少數百個郡的登記投票率超過100% (尤其是傾向民主黨的區域),就怕有人已持續藏票/毀票(已有多起共和黨大本營選票被丟棄案件)與做票/寄票到計票截止時,輸10票就馬上做/寄11票。 由於民主黨持續阻撓,美國聯邦政府無法普查住民國籍,一些地方未查驗證件就允許投票,加上中國大量偽造駕照等假證件,導致非法移民投票等問題嚴重。無投票權者收到選票的事層出不窮,我就收到寄給前租戶(不知是N年前﹖現在何處﹖是死是活﹖)的選票,我是留下做紀念,但若我真的要投,簽個名就可寄出或送到票筒,雖理論上有法律責任,但缺乏完整戶政系統的美國有無能力與公正人力可查出﹖ 加上偽造選票(如無浮水印、流水號、批次檢驗碼或條碼等官方檢核標記或不符的假選票)的難度不是太高,在中國等外力干預下有太多漏洞為舞弊提供方便之門。還有中國帳號在社交媒體上買票。 加州等州還允許第三人收集並投遞選票,非本人投票使代投票、偷改票或丟棄給特定政黨或候選人選票等事都可能發生。在那之後,原屬共和黨地盤的區域就遭民主黨拿下。 還傳出有人收到機器已印好圈選民主黨人的選票、也有人在共和黨票倉提供有問題的筆(如麥克筆而非鋼珠筆)導致無法讀取選票致選票無效。 美國郵政(USPS)工會宣布支持拜登,許多地方都發現投給川普的票被丟、被燒,還出現有郵局主管要下屬將11/4日收到的選票蓋上11/3日的郵戳。也有人去共和黨票倉偷置於戶外的投票箱。 有些地方拒絕川普陣營派監票員﹔有些地方假疫情之名以距離或遮蔽物讓監票者看不見或看不清領票、投票、點票、計票﹔還有民主黨控制區域的人員騙共和黨監票員說要停止計票可回家休息了,卻深夜偷偷“計票”。大家都發現多州選票增加的時點/速率/分布異常,也被注意到好幾次開票數大量增加、但開票率反而節節倒退的怪事。包括在川普獲穩定多數選票後突然“找到”數萬張幾乎都是投給拜登的選票。 邏輯上,2020年已有政績的川普比2016年的素人川普強,而2020年的拜登比2016年的希拉蕊弱,且川普與拜登的造勢集會人氣大大有別,因此目前的計票結果是很難讓人信服的。川普很早就警告無節制地將票站投票改為郵寄選票會導致美國史上最不乾淨的選舉。事實上,疫情期間大家都要排隊上銀行、購物保持距離、還是有人搭乘公共運輸系統,沒理由不能規劃好安全、公平、公正、公開的票站投票與計票方式。假設川普輸掉亞歷桑那、但保有賓夕法尼亞、喬治亞與北卡羅萊納等三州,則川普仍需在內華達、威斯康辛、密西根這三州中贏得兩州才能連任。被指為開票過程出現明顯異常的威斯康辛州、密西根州、賓夕法尼亞州都是民主黨州長當政,許多環節都不透明,川普陣營已提起訴訟要求重新檢驗與點計選票。 由於聯邦與州郡選舉的選票是於同一信封寄出、相同回郵信封寄回,總統大選出現的弊端也可能已部分反映在參眾議員等選舉上。 共和黨在聯邦參議院改選中淨輸一席,但仍將於明年開議時保有52:48的多數控制權。眾議院雖由民主黨保有持多數,但共和黨已贏回部分2018年丟失的席次,拉近差距。州長選舉,共和黨淨贏一席,將在50州中以27比23勝過民主黨。
  • 投書 共同抵抗中共 戰略關係下民主聯盟的再集結

    2020.10.01 | 12:25

    戰略框架下經濟關係之取捨 美國柯拉克次卿此訪台之行似較為低調而未公開參與「經濟商業對話」,是否略有轉折,尚不得而知,但部分輿論存在不瞭解美國政治之誤讀。如同臺灣外交部也有主管經貿外交的國際合作及經濟事務司,但負責國與國間經貿談判與較正規商貿條約協議的還是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與含括相關部會的更高層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根據美國國會所制定之經貿相關法律,行政部門啟動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 貿易促進授權) 與貿易夥伴國進行正式談判前需先知會、諮商國會兩院。且美國總統與國會大選前本來就不可能達成美臺自由貿易相關協議,因為美國仍有包括勞工團體、環保團體與部分農民、私部門/產業等之民意相當反對可能讓其受害的自由貿易協定。 欲完整解讀柯拉克次卿的訪臺行,需瞭解其個人、美國、與世界所已遭受和正面對的。柯拉克的家庭與企業都曾親身經歷遭中國以違反WTO規範之大量補貼出口、操縱貨幣、單方大規模傾銷、強迫技術轉讓、剽竊智慧財產權與商業秘密等經濟戰之傷害,川普總統與龐培歐國務卿於2019年初提名他出任專責經濟外交的國務次卿,就是要在國務院權責範圍內從經濟的角度對抗中國。提出「南向政策」並主張「戒急用忍」的李總統與持續受中國各方面侵略之害的臺灣人民對此當心有戚戚焉。 人際關係總會面臨取捨,國際關係更是需在自由民主與獨裁極權之間二選一。當時勢到來,個人與國家都得做出長期利大於弊的選擇,沒有騎牆的空間。 局勢一、美日歐三路升溫 自中國武漢肺炎肆虐全球以來,已有相當多歐洲國家政治人物與歐洲議會議員等或發言、或撰文、或於社群媒體表達對臺灣的讚譽和支持。8月25日,外交部宣布將在法國南部的艾克斯普羅旺斯市(Aix-en-Provence)增設辦事處,成為繼英、德、瑞士後,第四個臺灣於駐在國首都之外亦有辦事處(相當於總領事館)的歐洲國家。 9月4日,由美國在台協會、歐洲經貿辦事處、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與臺灣共同舉辦的「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間之韌性論壇」及22日的「投資歐盟論壇」,出席者共包括總統蔡英文、外交部長吳釗燮、經濟部長王美花、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AIT處長酈英傑、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歐盟駐台高哲夫處長、日本駐台泉裕泰代表,顯見多方之重視。 局勢二、像極了愛情的臺美關係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與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除於5月數度推文為臺灣加入世衛組織、參加世衛大會發聲,也於9月聯合國大會開議前先與我駐紐約辦事處處長李光章(大使銜總領事)在共進午餐,開議後再度公布文件並發推聲援代表善的力量之臺灣全面參與聯合國(The world needs Taiwan’s full participation at the @UN,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matters that affect public heal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 force for good, and a UN without Taiwan’s full participation is cheating the world. @TECRO_USA #AIT),還配上背景是隻胸前一輪彎月白毛的臺灣黑熊可愛娃娃(臺美人組織所贈送)的個人美照。赴華府履新後已分別與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及主管政治軍事事務的助卿古柏(Clarke Cooper)等會晤並公布合照、與西半球事務助卿連線會談的駐美代表蕭美琴大使也參酌立法院通過之《駐外機構組織通則》於推特上正名為Taiwan Ambassador to the US. 局勢三、美中關係持續探底 中國駐外使領館、公司組織及其人員、留學生、僑民常扮演中介掮客的角色,以金錢、美色、虛榮、換器官、在中港澳特權、操弄人脈或選票協助打通關等各種不法方式與特殊服務來利誘、威逼、收買政、商、學界、媒體等各行各業以控制影響政策,毫無資訊自由可言的中國還透過傳統與社群媒體干擾美國等國選舉。 繼詐欺美國簽證的中國共產黨軍官唐娟於7月23日離開躲藏近月的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遭逮捕、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於24日被勒令關閉、中國駐紐約與舊金山總領事館於8月找碎紙公司銷燬大批文件後,美國執法部門持續公佈包括紐約市圖博/西藏族警員/陸軍預備役人員等數起中國間諜與駭客案,白宮國安顧問與國家情報總監等均直指中國是干涉美國選舉的最大黑手,國務卿龐培歐於9月23日再抨擊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及大批駐聯合國人員從事間諜活動。 回顧1948年11月20日,中國共產黨黨軍圍困美國駐瀋陽總領事館至隔年6月﹔1949年10月中共建政後更拘禁美國總領事至12月才讓他離開。中共佔領上海後也圍困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拘禁其副領事。中國共產黨這類違反國際法與濫捕扣留人質的流氓行徑已持續數十年,美國與各民主國家依國內法與國際實踐,實在毋須再對中國的各種非法行徑太客氣。許多美國政要回憶錄與官方解密文件都已凸顯過往的國務院對蘇共與中共獨裁政權太過軟弱。而美國國務卿龐培歐是第一位由曾任中央情報局局長再出任國務卿者,他出身西點軍校與哈佛法學院、曾任眾議員、待過相關委員會,知悉中國在美國與國際間之意圖與惡行。他10月上旬將赴日本參加日、美、澳和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外交首長會議,並訪問南韓與蒙古,其意涵不言而喻。強制要求中國派到美國之外交領事與傳媒等人員與美國派至中國者員額對等或再關閉其總領事館與統戰間諜機構之所謂孔子學院等是再自然不過。依美國意志與衝突範圍,已事實上離任的美國駐中大使持續出缺至明年夏秋甚至更長都是可能的。美中關係溫度持續探底。
  • 投書 法官不應與民意嚴重脫節 從吸毒弒母斷頭案論政府不能對法制疏離

    2020.08.29 | 12:41

    臺灣民智已開,法官不應與民意嚴重脫節 自從8月20日桃園梁姓逆子弒母割顱拋頭案竟獲由一審「殺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之無期徒刑改判為無罪且無適當處置後,網路上都在嘲諷說:吸毒有罪,殺人也有罪,但堅持強制證人「你要講大陸,不可以講中國」的高等法院刑事庭陳筱珮審判長等法官,卻認為先吸毒再殘暴殺人棄屍是無罪的。連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部分也免了﹖﹗難道吸毒已成了阻卻違法事由﹖相較於先前:孝子護母殺家暴父被判七年半、勇夫護孕妻勒死入室竊賊遭判刑三個月並賠64萬,究竟誰才「足堪教化」、「其情可憫」﹖該斷頭案引發大眾對酒醉、吸毒、妄想、先去看精神科,之後再殺人或傷人致死或傷人致重傷害或妨害公務,皆可被判無罪的憤慨,是否吸毒後再護母護妻就無罪﹖讓人感嘆連法院都如此顢頇,大家是要怎樣教小孩﹖那種我自為之、自由心證的法官究竟是要保護什麼樣的道德、人性、人權、法益﹖難不成是在變相鼓勵加重離奇犯罪嗎﹖於是,各界批判恐龍法官或不適任法官濫用自由心證之聲再起。 繼鄭姓男子刺殺鐵路警察於今年4月被判無罪後,本次無罪判決再度引發爭議,令交通違規被罰300元都嫌重。審判長言行透露的意識形態乃至以高薪養這類司法官之價值亦遭質疑,民意對此等與人民情感疏離之判決越益不滿與不耐,甚至懷疑是否有人故意要破壞社會秩序、製造怪罪民進黨政府與自由民主改革之民怨,讓藍營人士有見縫插針的機會。人民遲早被激怒串聯去侏羅紀公園司法大廈與監察院,抗議要求對荒唐法匠做心神鑑定,已決定其是否已因思覺失調而不適任了﹗   判斷事實、適用法條之爭議 吸毒弒母斷頭案梁姓凶嫌原有多次詐騙前科、亦有另案傷害罪嫌候審,其殺母後尿液中所採集到的安非他命指數相對而言並不算太高,雖混用毒品,但他行兇時還能以四種兇器砍殺母親37刀,顯示出一定之辨識能力。法庭判決一方面稱其「案發時處於脫離現實狀態」,卻又說「現在他的身體狀況沒有監護的必要」,顯見其通常精神狀態尚非違常,所謂的「脫離現實」是行為人清醒而具控制力時之積極決定所導致之後果。 殺警案因攸關執法公權力、有實時影像紀錄、造成另一個家庭的破碎而引發巨大非議,但亦關係到「思覺失調」或有生理上之身不由己、因就醫購藥之負擔而未按時吃藥等情事。然殺母案之不同在於:大家普遍已知吸食毒品會影響意識,精神狀況不穩時對周遭人的安全產生威脅,有相當之自我選擇及預見的餘地,可假設因其家屬知悉或勸阻時,曾或會產生衝突,卻仍因毒癮等身心原因主動吸食,致釀大禍。能否證明故意需看證據,但說不定僅係藉口託詞逃避法律或甚至有意識地發生亦不違反其本意。絕大多數人都曾因睡或因醉而曾不清醒,但會清醒,自然認為該判決思慮不周與法官們是否太僵化、對成文法構成要件走火入魔而難以信服。 兩案行為人都有基本識別與控制能力,則處於非正常狀態時是否就全與刑事責任互斥﹖是否疑似或主張《刑法》第19條的情況,就毋需對其所述一切測謊﹖是否一律相信被告陳述﹖法官未追問僅部分心智受影響或並非時時刻刻皆受影響之可能與全然心神喪失之差別和效應,未詳述何以否定在有罪責能力0%與100%之間有適用19條第2項「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之可能。證據就像食材,而法條就如同烹飪方法,這些案件的關鍵就是食材選的不對、理解得不對,當然怎樣都不能炒出使公平正義除暴安良與刑法無罪責不罰主義兩者平衡的極大化、而令大家食安的判決(一道菜餚),也似否定了殺人與是否情急或惱羞成怒間存在因果關係之可能。是否真已不能辨識判斷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然有不少人未被說服相信兩嫌在事發當時完全缺乏對後果之認識或已完全喪失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應該要檢討為何司法制度和精神鑑定如此的令人民不可信? 法需隨時轉,治才與世宜 做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臺灣是個大小適宜的有機整體,指標性案件的影響是全國性、全面性的。對於這類難招同情者免除刑責,不但將原該被保護的法益空洞化,也著實對循規蹈矩守法者極不公平,更影響人民對司法體制之信任。如同對獨裁制度寬容屈膝就是持續對民主與世界殘忍,一面倒地輕縱犯罪行為人其實是對被害人與百姓公眾的情緒凌遲。 歷任司法院長無人專精刑事法﹔副院長自呂有文後已約22年無刑事背景者﹔最高法院院長自林明德後至甫上任五個月的吳燦之間近19年無刑事專業者。臺灣司法改革的重點在憲法與刑事法,但司法院高層多是民事出身者,或許不知如何改、沒興趣改、也不敢改。不能改了些檢警憲調,卻不改刑法與刑庭。若司法院自覺是依法裁判卻揹了黑鍋,早該跨院與法務部主動研議提案修改中央法規或配套措施。 相較於一些國家之全國/區域的大法官、法官、檢察長、檢察官等需經民選或民選國會/地區議會審查同意,臺灣的法官、檢察官在司法獨立、獨立審判的保護罩下常遭人垢病。那代表全國民意的民選國會就該以立法指引檢審,也該修法補缺、積極防制刑庭做出與國民情感對立的判決,縮短與實情、輿情間的距離。若法官慣性傾向輕判,濫用《刑法》第19條第1項卻忽視同條3項「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導致無期變無罪、讓無辜人民無奈之兩者的天壤之別,除了司法院應適度規範刑度標準,立法院亦需考慮提高刑度(有一說是法官怕判人死刑,卻不怕被害者亡靈來找他/她﹖)。立法院/司法院/法務部對於某些離地高坐、漠視第一線憲警調社工醫護等、不適任檢審辯之汰除應更積極,並參酌各國制度讓司法圈外的多數聲音能進入篩選拔擢過程。監察院既仍存在,可彈劾、糾舉、監察/調查行政院與司法院,就有權且該處理部分造成舉國譁然之檢察官與刑庭法官的問題,以免民眾老是覺得有些「不正常」的法官比犯人更恐怖。   減少主觀判斷:無從證偽者非科學 近年來屢次出現的這類判決,不僅學過法律及未學過法律者間存在巨大鴻溝,連檢、警、憲、調、審、辯、醫等之間對於這類案件也常有重大歧見。 助長爭端的精神鑑定等雖被視為專業,卻也同時被認為常帶主觀或門檻標準模糊,不像真實的科學經不同人以相同程序一再驗證皆可獲致相同或至少95%可信賴度之結果。若「精神狀態」難以被普遍一致無誤地衡量,缺乏專業辦法或途徑來辨別行為人是否裝瘋賣傻演很大,是否:1.犯前已知免責法規與判決﹔2.犯嫌蓄意進入某種狀態﹔3.犯後掩飾,那難辨真假、無從識破騙子的鑑定就會被當成只是無力而未必受認可的有限客觀甚至替犯罪背書的偽客觀。 精神科有醫師的專業與標準,但法官也有發現真實/定紛止爭的職責與判準,兩者關切與尺度有別,也都主客觀互見,如何對接將精神鑑定引入判決,非全然接受那麼簡單。事後的醫事報告只是其一,如何探知接近犯案時的精神狀態,仍待引入更先進的刑事鑑識方式與對過往案件之追蹤研究。   增列客觀標準:完成九年國教者吸毒與飲酒後犯罪應全面課責 刑法已規定除有正當理由而無法避免者外,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責任。法律也已提高酒駕之刑責處罰。可見懲處某些缺乏違法認知或涉及「原因自由行為」者基本與人權無涉,無違憲法或「兩公約」。刑法理論不只一家,沒必要自限於已有破綻缺漏而屢遭大多數臺灣人民質疑為離譜走偏者。 與其完全依賴具主觀性之判斷,立法院應直接立法將較客觀的教育程度納入判準,具一定教育智識程度者,如已完成九年國教者,透過公民等相關課程對酒醉與吸毒之影響(under the influence)與可能危害,應已有一定認識與常識(納入未於臺灣受過教育之外國人或歸化國民中已有同等學力者)。這與尚無相關知識的小學前幼兒搶其他兒童玩具完全是兩回事,因為行為時點前是否曾懂事過或具違法性認知,明顯不同。擬制已完成九年國教者應已具備知曉吸毒與飲酒之後果的心智意識,使其無從完全免除責任能力,而仍可被追究一定之刑事責任。但若另涉其他法定事由(如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或年滿八十歲人之行為,或仍在思覺失調/心神喪失中等情況),仍得減輕或免除其刑。其實,一定有不少人相信:若讓一群國中畢業生當陪審團,絕不會做出陳筱珮審判長那樣的判決﹗ 綜合安全與公僕責任:擴大查緝嚴懲販運毒品、提昇特種醫衛能量 國家的第一要務是保護國民之人身與財產安全。刑事法制之目的自應包括同理多數人所認知的善惡、最大限度保障好人守法者免於恐懼的自由、遏制犯罪或犯罪動機/行為、懲戒加害者、減少犯罪被害人、減輕犯罪被害人或家屬之傷痛、消弭輿論質疑、減少法律圈內外之觀感落差。 毒品案件本屬大宗,但有鑒於毒品之闖關與氾濫在這幾年已更明顯,而中國在美國散布各類毒品之後果已令世界觸目驚心,許多毒性強的化學製品如芬太尼,微量即可致死,迫使美國立法制裁中國,凸顯中國欲搞弱、搞亂、搞死其他國家之野心。臺灣中央與地方各權責機關應從中國侵略與國家社會安全角度嚴查、嚴禁、嚴懲毒品,中國或紅色滲透因素可使軍公教商傳媒等各領域可接觸機敏人事物者遭脅迫。台灣也要立法提高刑度,就如同之前的反滲透法一樣,祭出有效藥,不只治標亦得治本。從防毒並改革司法開始,同時也要找出源頭並從設計因應制度上,開始著手。 此外,這些案例也照見了特殊醫衛院所之數量與能力待強化,我們的政府首要應該強化防堵毒品和矯治毒犯之司法、社會機構的能量,亟需增加人民更多認識、理解、社會支持,持續投注制度及資源關切。
  • 投書 在瘟疫蔓延時來訪 是抗疫是悼唁 也像極了愛情

    2020.08.12 | 23:24

    搭乘具高階通訊功能的美國空軍行政專機專程來臺參訪、致敬的衛生部長阿札爾,此行是他自從武漢肺炎由中國傳到美國以來的第一次國際訪問。83歲正因病治療中、行動略遲緩而偶需人攙扶的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於中國病毒疫情期間率團來臺致祭,禮數周到,展現了他對李總統與臺灣人民的情深義重。兩國代表團碰巧留下以台北101為背景的美國行政專機與日本包機同框照,其時機與象徵意義,已長在民心,也刻在了臺灣歷史上。   美國聯邦政府只認有臺灣心的臺灣人政府 美國政治人物之重要性看其在任職務、政府/政黨經歷、及與總統/白宮的關係。依體制,除民選之總統,列於《總統繼任法》(也就是美劇〈指定倖存者〉之參照源頭)的備位副總統、15位部長(Secretary)等行政部門首長屬「內閣」成員,獨當一面的政治性與重要性較高。 #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1979年起,共有五加一名位列《總統繼任法》的美國政要訪問臺灣,都發生在知道要捍衛臺灣人民自身尊嚴與權益的臺灣人總統任內。 李登輝:1992年,美國貿易代表(非「內閣」部長,而屬「內閣層級」,但於1975~77年為繼任福特總統順位第13的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長)﹔1994年,運輸部長(具民選經歷,繼任總統順位第14)﹔1997年,眾議院議長(民選,繼任總統順位第2)﹔1998年,能源部長(具民選經歷,繼任總統順位第15)。 陳水扁:2000年,運輸部長(總統舊屬,繼任總統順位第14)。 蔡英文:2020年,衛生部長(繼任總統順位第12)。 #從立法部門國會兩院領導人看:1997年,參與推動李登輝總統於1995年訪美的眾院議長與撥款委員會主席/亞太小組主席等搭空軍專機來訪會見李總統。2003年,聯邦參議院最具權力的多數黨領袖訪臺會見陳總統。 #從司法部門聯邦最高法院看:2002年,九位之一的大法官史卡利亞(Antonin Scalia)來訪會見陳總統。 很顯然地,留美的第一位臺灣人總統李登輝最優﹔未曾留美的陳水扁非常積極,可惜遭欲置臺灣於險境的連戰、馬英九、宋楚瑜等所把持的立法院持續杯葛購買潛艦等軍武之國防預算至少69次,而無從擴大對美外交之成果﹔稍保守的蔡英文正迎頭趕上,可惜中國武漢肺炎阻礙臺灣與國際間之正常交流。外來者蔣經國與馬英九均掛零。泛中國黨之流惱羞嫉妒地稱阿札爾只是個部長,可蔣經國與馬英九當總統的18年中,美國硬是沒任何內閣部長、或國會一把手、或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來訪啊﹗ 另有一位被視為輔助性「內閣層級」的環保署長亦曾來臺訪問(2014),她屬於專家/技術官僚,亦非位列總統繼任者之部長。李登輝總統時期,美國即已派副部長(Deputy Secretary)來臺訪問。聯邦參議院對外交、國防等美國涉臺政策之影響高於眾議院,但馬英九時期來訪的參議員均少於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迄今)總統任內。搭乘美國海/空軍專機來臺訪問的國會各委員會主席,也是馬英九時期最少。 #再看聯邦以下的州級政府,馬英九第一任或第二任在臺灣或在美國見過的州長/總督(美國屬地)均少於蔡英文總統前三年半見過的。馬英九之八年見過的少於陳水扁總統見過的,更是遠少於李登輝總統十二年任內見過的。   臺美抗疫  公衛醫藥交流合作 2003年3月,臺灣遭滯留中國的臺商及香港人士感染SARS。前總統陳水扁與當年5月接任衛生署長的前副總統陳建仁日昨先後提及:當時的美國衛生部長湯普森(Tommy Thompson)特地派遣前後多達24人的疾病管制署(CDC)專家團隊到臺灣協助對抗中國SARS,從早忙到晚而讓疫情獲得控制。該年底,陳署長應邀訪問美國衛生部指揮中心(Secretary Command Center, SCC),湯普森部長還建議臺灣該設置「防疫醫師」,陳建仁返臺後即引入「防疫醫師」職務(現任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即出身防疫醫師),並於署長任內建立臺灣的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ational Health Command Center, NHCC)。雙陳都說「我們要歡迎Azar部長,也要感謝Thompson部長」。事實上,湯普森部長原任威斯康辛州州長,曾於任內訪臺拜會李登輝總統,這臺美善緣是1997年開始推動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李登輝總統所種下而傳諸陳總統、蔡總統、與臺灣人民的。 阿札爾部長稱讚臺灣是可靠的夥伴與良善的力量,也批判中國及世界衛生組織一連串的錯誤。阿札爾部長與陳時中部長見證美臺代表簽署關於各類疾病之調查、控制、研究、預防、治療的備忘協議,強化兩國在健康與跨國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若川普總統連任,美國於明年7月正式退出已遭中國腐敗污染、失去專業性而被稱為「世界不衛生組織」的失能機構,「臺灣模式」在國際間必有更大空間。 美國是有法治、依合約的,不像中國素有暗槓、欺瞞的悠久傳統。臺灣參與美國研發優先售臺的F-16V戰機,此後任何國家採購F-16V,美國均如實分配臺灣一定比例的回饋金。若臺灣參與美國領導的抗疫研發等相關計畫,美國當然會依自家及各參與研發國之投入與疫情迫切性合理分配疫苗。臺灣表現得像盟國,自然會被如盟國般對待。一些泛中國黨徒左手媚中禍臺反美,右手卻想不勞而優先獲得美國預算所產出之疫苗,吃相著實難看。   非常不衛生的認同錯亂 有基本鑑別力的美國人還是知道「天助自助者」,臺灣人民與臺灣總統/國會需先展示出獨立自主意識與捍衛自由民主法治的決心,美日等民主國家才會願意挺身而助。發明了所謂「大陸政策位階高於外交政策」的錢復是位優於馬英九的一流人才,但缺乏以臺灣優先的臺灣意識。泛中國黨徒常宣稱中美關係好,臺美關係才會好,完全是悖於邏輯、昧於史實的休克外交式洗腦。連戰、宋楚瑜、馬英九(他於1981年在美國女兒出生證明上填出生地在「中國深圳」、1982年在中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自傳稱生於廣東、民選時期卻改稱生於香港,但美國國土安全部所屬海關及邊境保衛局已依川普總統的行政命令於8月11日規定來自香港的通通標示為來自中國)等非生於臺灣者與柯文哲、楊志良等留美卻受中國黨影響者,缺乏分辨我、友、敵之能力、自然無法為臺灣爭取最佳利益。馬英九讓女兒、女婿長居香港,其家族自能獲得不少「中國式好處」,卻讓馬英九的嘴遭中國綁架,成為遭臺港普遍鄙夷的中國傳聲筒。 外交國賓可享通關等禮遇早已載明於臺灣的多項中央法規,也是各國一致的國際實踐。自從中國武漢肺炎於1月中傳到美國後,美國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已出訪超過二十個國家,沒哪個要他隔離14天的。於中國傳來之疫情期間及中國違反國際條約侵吞香港、武嚇臺灣之際,對中國學生與「小明」等非國民之待遇有別是天經地義,區分敵/友/我才能以有限資源保障國民與國土安全,充實國民福利。臺灣政府不是神,毋須兼愛,也毋須淪為名為平等、而實則變相剝削國民的左膠。若中國與中國人不懂得尊重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法治與〈國立臺灣/XX大學〉(National Taiwan/ABC University)的校名,就永遠別再來臺灣了。拿敵國身分證的當然比不上盟邦政要、比不上川普總統特使,哪像馬英九政權只會於2010年故意失禮地讓善意來臺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自行搭小黃計程車﹗   化作千風  拂佑臺灣 森喜朗是現仍在世的自由民主黨籍前日本首相中第二資深的,在其所屬的自民黨最大派閥內也是最資深的前黨總裁。他和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現任副首相麻生太郎(亦曾任首相)、安排此次行程的前內閣大臣古屋圭司等均曾於眾議員任內訪臺晉見李登輝總統。現任官房長官、外務大臣、防衛大臣、經濟產業大臣等重要閣僚,亦或曾於李總統卸任後於臺灣/日本見過面,或出身自與李登輝交情匪淺的政治世家。在2001年首相任內發給李前總統簽證赴日並就醫的森喜朗,卸任首相後曾兩度於陳水扁總統任內來訪至臺南等地。 現代的實質臺日戰略夥伴關係是在李總統任內成形的,日本於1999年5月所制定涉及臺灣海域及日本與美軍協調行動的《周邊事態法》堪稱肇始。同年7月,李登輝總統宣示臺灣與中國之特殊國與國關係後,時任執政黨印度人民黨秘書長的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11月訪問臺灣。 加上李總統於任內數度訪問東南亞國家而提出的「南向政策」﹔於1996年提出「戒急用忍、行穩致遠」對中國策,保護並避免臺灣優勢科技與資金過度流往敵國﹔1997年於總統府會見流亡印度的圖博/西藏政教領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李登輝所開啟的臺日默契及撇開所謂「自視中國正統」的虛幻心態與東南亞和印度及圖博流亡政府交往,堪稱「臺灣的國家戰略、亞太戰略之父」。 森喜朗與蔡總統在總統府的會面,透過翻譯的臺灣口音,充滿人情與趣味﹔在臺北賓館也流露體貼與幽默,都沖淡了哀傷。事實上,身為基督徒的李總統,是看淡死亡、而更重視「民之所欲」的公義改革,因而以摩西分紅海的精神奠定臺灣脫陳腐換新裳、走向自由民主的基礎。如同李總統所喜愛的〈千風之歌〉,他的去世,某種程度促成了「悼唁外交」的契機,堪稱死而後未已地化作春泥還護花。若無中國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紀念他的活動與外賓想必會更多。   臺灣應再接再厲 美國部長來臺訪問不但是依習慣、更是依美國國內法之《台灣旅行法 》,日本前首相訪臺也是情理法之自然,亦均為對中國侵臺蠢動之警告,爾後自然還會有美日政要來訪。在「抗疫外交」與「悼唁外交」後,臺灣應快馬加鞭檢討不切實際的貿易壁壘,於這數月全力推動「臺美經貿協議」與加入日本主導的11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 日本已邀請脫歐後的英國加入)。衛福部長與經濟部長等應於一個半月內訪美,除提供充足而優質的臺灣口罩等防疫裝備予美國特定州(華府代表處、駐休士頓、亞特蘭大、邁阿密、芝加哥、丹佛、洛杉磯等目前疫情較嚴重轄區)及國防部與退伍軍人事務部,並輔導適合的生產線至上述州,亦應加緊擴大採購美國農產品與能源乃至軍備等產品,充實戰備糧食與儲油等。駐日代表謝長廷應協調捐贈口罩予日本約25萬自衛隊及5萬多駐日美軍。 如同因獲美國政府補助轉型至生醫領域的柯達公司股票曾於3個交易日內上漲為15.81倍所顯示的,在美日歐等國均重整醫藥、資電等各領域的生產供應鏈之際,臺灣應強化與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英國、印度的抗疫與生醫合作,但其前提是相關公司應撤出獨裁共黨危邦、切斷與已遭各國警惕之中國的關係。美國多項國會法律與總統行政命令已顯示:兩面騎牆是不被接受的,新時代是沒有投機空間的。  
  • 投書 休士頓少了個大麻煩 美中與美臺關係消長趨勢已不可逆轉

    2020.07.31 | 07:33

      美國與自由世界的清醒關頭 2020年7月23日,出身美國南加州、想必對於反共的前任州長、前總統雷根印象深刻的國務卿麥克‧蓬佩奧(Mike Pompeo),回到南加的尼克森總統紀念圖書館/博物館發表重要宣示,搭配尼氏孫兒與前共和黨州長之介紹、及美軍旗隊與女兵領唱國歌,堪稱慎重其事… 雖尊崇前總統,但回顧反省過去政府在蘇聯垮台後竟豢養出中國(中共)暴政的錯誤綏靖政策,需改以不信任式驗證取代已然失敗的盲目交往,算是在何處跌倒,就在何處爬起來。蓬佩奧直接點名習近平並以中共總書記稱之,說到中國對天安門與維吾爾及香港和教會等之鎮壓與迫害基本人權,中國已曝露謊言野心並侵門踏戶切入民主國家核心,惟有採取行動才能保護自由世界及我們的子孫... 蓬佩奧與問答主持人均讚揚並支持臺灣。 原本反共親臺(在臺國民政府)的尼克森卸任副總統後,在香港落入中國女間諜陷阱[1],從此受影響至死。貪婪的季辛吉與缺乏洞察力的卡特前總統等已然行將就木,傾中派已老,崛起的青壯派大多已知曉中國對美國與世界之危害。美國共和黨有尼克森、老布希等對中綏靖派,也有艾森豪、高華德、雷根等反共保守派。唐納‧川普(Donald John Trump)就任後的對中態度雖有搖擺或雷聲大、雨點小,但其抨擊中國的立場至少十多年來是一致的,其「小雨點」已遠勝前朝的「奈米形式」的反制。歐巴馬以降的民主黨主流已成了只知道歉跪膝卻無力推動有效對策的左膠。川普政府團隊有傾中鴿派的猶太人財政部長、也有不少瞭解中國本質的國安經貿鷹派。中國這幾年來的狂暴劣行,已協助這些對中強硬派越來越能證明其判斷遠優於綏靖派。不僅高級政軍官員更直接抨擊中國,「美國駐華使領館」的推特(Twitter)帳號也比以往更敢言,反映了政策氛圍已改變。   Houston has a problem! 影迷們想必還記得Tom Hanks在描述1970年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任務的電影「阿波羅13號」中於太空船呼叫地面任務中心的台詞 “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休士頓,我們有個麻煩。)休士頓所在的德州於當時已是美國人口第5大州、美國南部最大州,與佛羅里達的發射中心同為太空迷們所熟知。 而1970年代,麻煩與製造麻煩最多的國家之一即就是中國,包括「毛澤東同志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林彪政變未遂欲逃亡蘇聯時墜機蒙古國、雲南回族大規模起義遭中共軍隊屠殺造成數千平民死傷、河南水庫連環潰壩導致約23萬死亡、「世界革命人民心中紅太陽」的毛主席的枕邊人江青突然成了反革命集團主犯、魏京生在北京要求反省個人獨裁與推動政治民主化而被補、侵略越南等。 197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休士頓設總領事館,除了其地理位置,也是因為民主黨故總統林登‧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1963-1969)與共和黨第二任駐北京聯絡處主任(1974-1975)老布希擔任眾議員時之選區均部分含括休士頓,具相當之政治重要性。該館遭勒令關閉前之領務轄區包括德州、奧克拉荷馬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喬治亞州、佛羅里達州等8個州,人口約佔全美四分之一。過去60年的11位美國總統中有5位都出身於這片區域。這些州歷來都有堅定支持臺灣的國會議員,有眾多NASA所屬設施、生物醫學中心、石油化學工業、機械/電子/資訊產業、軍機/軍艦製造廠、軍事基地、與眾多大學及研究機構等。 1979年初,掌握黨政軍實權的鄧小平訪美,去過休士頓﹔在時任總統卡特(1977-1981)家鄉喬治亞州亞特蘭大時,民主黨籍前國務卿魯斯克(1961-1969)問他「中國想從美國取得什麼?」鄧明白回答:「你們的科技」。對中國、中國人、與共產黨之本質認識不清的美國人所想的是或賣或教,中國人想的更多更複雜,他們要抄襲、要偷竊、要電駭,還用所謂的「千人計劃」吞噬美國和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澳州、臺灣等各國基於體制/資金/設備所培養獲得的科研成果。中國在海外各大學所設的學生學者聯合會基本上都是收錢接受中國使領館指令、互相監控中國籍師生甚至監視非中國人的準中共黨組織。多年來屢有中國人或華裔在美國此區域及其他區域因間諜或竊密等涉中案件遭調查、逮捕、起訴、判刑,還有多名中國間諜擅闖或混入佛州等地軍事基地與川普總統在佛州的莊園。   2019年10月,美國職籃休士頓火箭隊總管Daryl Morey於推特發文「為自由而戰,和香港在一起(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Hong Kong)」,聲援時已出現多起遭紅黑暴力攻擊而有傷亡的香港「反送中運動」。中國駐休士頓總領館等出面施壓,小布希總統時期的國務卿康多莉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多名國會議員及德州政要等抨擊中國不但霸凌香港人權,還到美國審查美國人的言論,侵害美國人受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侮辱了美國價值。美國務卿蓬佩奧也呼籲NBA體認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諷刺極權主義壓制之小說《1984》的情節,已真實地在中國共產黨所設關押虐待上百萬名維吾爾人的集中營上演,資本主義社會的大財團應該要有愛國情操和社會責任,應勇敢地起身對抗中國脅迫。   美國開始清理門戶與究責 依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及實踐,外交人員及武官等可以合法方式瞭解、收集含括公開資訊之駐在國政治與軍事領域情勢進展。依1963《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及實踐,領事人員可處理簽證、公證、工商航海、照護僑民、會見探視國民等地區或較軟性業務。美國國會亦訂立《外國使團法》(Foreign Missions Act),對在美之外國代理人做出規範。 很顯然地,大家都知道中國是「賊」,可是無下限的中國依然越偷越起勁,於內駭客、於外間諜行動均多如牛毛。聯邦調查局(FBI)局長雷伊(Christopher Wray)即表示與中國相關的經濟間諜案在過去十年成長了1300%,中國在全美50個州都有間諜活動,平均每10個小時FBI就需要啟動一項與中國有關的調查計畫。 中國駐外使領館堪稱長年藏污納垢,各國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無力處理,造成「給你方便,你當隨便」,涉入違反外交豁免之竊密或顛覆等不法活動。中國在美國監控、騷擾、甚至暗殺異議人士、涉入敏感機密人士、圖博/西藏/維吾爾獨立人士的情況,美國政府多少有所瞭解。美國在這十餘年經常在境內查到流竄足以殺死數億人的中國製冰毒與芬太尼等,這幾個月還多次在美國邊境與海關查到大批中國製假鈔與偷渡入美之攻擊性武器部件,自今年5月底以來的左派失序騷亂劫掠亦有中國在多處煽動的公開證據,加上毫無資訊自由的中國竟透過社群媒體干擾美國等國選舉,這些都明顯觸犯美國底線。 中共獨裁政權毫無正當性地在美國的長期顛覆行動已界定了美中間的敵對關係。川普政府與研究機構從查抓四處潛伏的個別中國鼴鼠,如本區域內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喬治亞州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等均於近期開除多名中國籍或華裔研究人員,到不勝其煩打地鼠而直接關閉中國在美南間諜中心的休士頓巢穴。國務院直指該館正涉及偷竊航太與生醫等智慧財產與武漢肺炎治療/檢測/疫苗研發資料之案件,並表明中國的大規模間諜戰將不再不受約束。美國下令中國閉館,相當於該館全部中國籍人員都被宣布為「不受歡迎人物」。雖未公開說明,但既於期限後不承認其身分,那些中國人就該離境。 身為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代主席而有權接觸機敏資訊的佛州參議員馬克羅·魯比奧(Marco Rubio)於國務院下令中國閉館後隔天,發推文直稱中國駐休士頓總領館是共產黨在美龐大諜報網和影響攻勢的中心節點。該館須被關閉,那些間諜若未於72小時內離開將被逮捕。(China’s consulate in Houston is not a diplomatic facility. It is the central node of the Communist Party’s vast network of spies & influence ope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Now that building must close & the spies have 72 hours to leave or face arrest. This needed to happen.)曾任共和黨黨鞭的資深德州參議員約翰·康寧(John Cornyn)轉推此文,足證可補充行政部門之立場。其中似乎有些中國人因捨不得離開美國或害怕回到自己國家中國,而跳船投誠。 德州現為美國人口第二大州,休士頓則為全美第四大城,有著德州第二大機場--喬治·布希洲際機場。德州州長、副州長、州檢察長、州務卿俱屬共和黨籍,割除共和黨大本營的敵國毒瘤合於阻截防堵中共之滲透等多重目的。前中領館所在選區的「獨眼龍」共和黨聯邦眾議員丹·克倫肖(Dan Crenshaw)出身海豹突擊隊員,不但支持臺灣防衛需求,也已提出法案:Hold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ccountable for Infecting Americans Act of 2020,褫奪該為造成美國疫情負責之中國的主權豁免。美國政界與媒體要求徹底調查中國製造、隱瞞、散佈病毒之罪責並要求賠償的呼聲越來越具體,也有越來越多物證、人證、專家已公開指證。 北加州的舊金山是左派大本營之一,出身該市的民主黨參議員范士丹(Dianne Feinstein)之家族在中國做生意,反對過軍售臺灣,曾任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共8年,可接觸機敏秘密資訊,但在其身旁近20年的司機等人卻被查出是中國間諜,還當沒事,堪稱美國之恥(西德中間偏左社會民主黨總理布朗德,被發現個人助理是東德間諜後,即辭職)。在蓬佩奧發表討共演說同日,美國司法部公布4位隱瞞中共黨軍身分入境並混入科研機構者的個人資訊,3人位於北加州,均具生物醫藥背景。其中一位生化防化領域的大校唐娟因簽證詐欺於6月遭FBI約談搜索後進入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窩藏,逃避司法追訴,在川普總統威脅關閉更多中領館後,已被棄卒保館而離巢,4人均已遭美國執法人員逮捕。唐娟的女兒已被中領館送回中國,儼然就是個人質吧。美國政府在北加與美南等地清理中國諜報網的行動,被認為設法於釐清中國生化戰與至今不明來源的新冠肺炎病毒在美國各地或迅速或突然擴散的關連與聯繫。   臺灣之友 資淺的德州參議員泰德·克魯茲(Ted Cruz)在中國總領館關閉前一天推特所發“With the State Dept’s decision to close the Chinese consulate in #Houston because it engaged in espionage and IP theft, the city now has a consulate for the fre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and no consulate for the tyrannical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s it should be.” 有不少網友誤翻誤解其意,以為該館將轉給臺灣、從而推衍出美臺關係即將升格,應屬誤讀。 1978年12月中旬美國宣布將與中華民國斷交至1979年1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際,卡特政府從原先欲大砍我駐美機構數到同意保留8個,再到經國會制訂《台灣關係法》保障可設立如前既有之14個。我在美外交機構資產,亦因此美國國內法之明文保障而並未被國務院接收或轉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原駐休士頓等總領事館館舍均採租賃方式,臺灣此後陸續於原址或另覓新址開設辦事處。目前臺灣駐休士頓辦事處設於老布希總統任眾議員時選區之大樓。克魯茲議員所言純屬描述「自由盟邦留、暴政敵國走」的事實。 長榮航空現有定期航班仍至休士頓這臺北市的姊妹市,剛過世的前總統李登輝多年前其於市長任內亦曾到訪休士頓。陳水扁以降的4位民選臺北市長中,陳水扁與馬英九均於總統任內訪問休士頓,郝龍斌也去過。休士頓前市長於2015年來臺訪問過市長柯文哲,(當時因被外界普遍認為熱衷於替中國代言而民望低落的柯市長於8年任內卻皆未往訪休士頓)。2005年,呂秀蓮副總統曾於休士頓參訪NASA。 2011年美國國會兩黨通過法案特別禁止惡名昭彰的中國或中國公司參與任何NASA的科研項目,也禁止與中國官方相關之中國人入內訪問。2018年8月,臺灣總統蔡英文赴休士頓參訪NASA詹森太空中心,表明了美國對一臺一中之清晰認識與表態。至於美臺建交,屬總統權限,若川普總統連任、共和黨維持參議院之控制權,歷史總將走到那一步的。   醫藥防疫交流合作 自從出身臺南的劉清風先赴美國南達科他州讀醫預科、再於1926年自印地安那大學醫學院畢業、成為第一位獲得美國醫學博士(Doctor of Medicine, M.D. 相當於臺灣的七年制醫學士)的臺灣人後,這百年來已有為數眾多的臺灣人赴美進修醫學、護理、公共衛生等專業,使美國與日本同為臺灣現代化醫衛之推手。2018年8月,蔡英文總統赴休士頓時亦參訪了世界最大之醫療城德州醫療中心Texas Medical Center. 受教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已進步到「臺灣能幫忙」(Taiwan Can Help)地回饋美國。自2019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台美於2020年3月18日發布「臺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 Taiwan-U.S. Joint Statement on a Partnership against Coronavirus),強調共同對抗源自中國武漢的新冠肺炎病毒(To further strengthen U.S.-Taiwan 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 on combatting the COVID-19 virus, which originated in Wuhan),由外交部長吳釗燮(MOFA Foreign Minister Joseph Wu) 及美國在台協會[2]處長酈英傑(William Brent Christensen,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共同署名,合作領域包括快篩檢驗試劑的研發、疫苗和藥品的研究與生產、醫療口罩及防護衣原料等防疫醫療用品與設備的保障與交流。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於4月8日於推特發文:「在艱難的時刻,真正的朋友會站在一起」,強調台灣是美國「實實在在的朋友」,美方對台灣援贈口罩和體溫計十分感謝,美國感謝台灣支持美國前線醫療人員。(During tough times, real friends stick together. The U.S. is thankful to #Taiwan for donating 2 million face masks to support our healthcare workers on the frontlines. Your openness and generosity in the global battle against #COVID19 is a model for the world.) 臺灣副總統陳建仁於4月底與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談、於5月初與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線上研討會發表專題演說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經驗。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與美國衛生部副部長於5月針對台灣防疫措施和台美合作進行對話。衛福部長陳時中與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長阿札爾(Alex Azar II)於4月底舉行雙邊電話會議,阿札爾讚許台灣對抗武漢肺炎疫情的成就,並感謝捐贈口罩。阿札爾部長於5月18日在WHA視訊大會發言中力挺台灣參與WHO,說世衛的課責與透明度改革相當重要,同樣關鍵的是台灣需以觀察員身份參加大會,「世衛絕不應犧牲2300萬台灣人民的健康來傳達政治訊息」。國務卿蓬佩奧、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駐日內瓦聯合國機構代表、國務院發言人等亦多次帶頭支持臺灣加入WHA. 川普總統繼2018年3月簽署國會通過之《台灣旅行法 》(Taiwan Travel Act)強化臺美政軍高層互訪交流、今年3月再簽署國會制定之《台北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 of 2019, 簡稱TAIPEI Act),持續精進強化《臺灣關係法》之精神內涵。2018年的《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 of 2018)及這幾年的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等亦致力於推進美臺間之軍事聯繫。這些都彰顯美臺兩國對官方實質交流之意願與進展。   臺灣因應之道: Keep America Strong! 為因應當前局勢,建議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副院長沈榮津、經濟部長王美花、外交部長吳釗燮、國防部長嚴德發、退撫會主委馮世寬、海洋委員會主委李仲威等應: 一,臺灣應擴大口罩生產量能,可部分收購管制,以防備國內疫情再昇高﹔其餘可建議廠商優先銷往友我或民主國家﹔部分持續捐贈援外,但應更聚焦於友臺國家與群體,以深化聯合盟友,強化友我人士對抗武漢肺炎之防護。國防部與海巡署應為約20萬人員購置可預留六個月之全員配發數額。 二,臺灣應於2個月內加緊擴大採購美國農產品與能源乃至軍備等產品,更支持那些受對中貿易戰影響及對中國貨有疑慮的州。臺灣該積極增加戰備糧食與儲油等,並限制糧食及油品出口或運送給中國或其人員與機船。 三,駐美代表蕭美琴應協調華府代表處、駐休士頓、亞特蘭大、邁阿密、芝加哥、丹佛、洛杉磯等目前疫情較嚴重轄區之辦事處加緊擴大捐贈或接洽折扣銷售臺灣口罩。另專案加速擴大捐贈美國國防部所屬一百多萬軍文職人員(尤以高司單位、印太及海空軍力優先)與退伍軍人事務部所照顧之約兩千萬退伍軍人(各年齡層均有,尤以上列辦事處優先),這些人都是友臺、助臺之中堅。 四,駐日代表謝長廷應協調捐贈口罩予日本約25萬自衛隊、駐澳洲代表應協調捐贈口罩予約澳大利亞6萬武裝部隊,他(她)們都是臺灣潛在的戰友。 五,在拒當傻子的川普政府確定為懲罰德國國防預算佔比過低、大佔美國便宜、卻又自相矛盾地增加依賴其假想敵俄國之能源、還故意唱反調與美國頭號敵人中國勾搭而自德國撤出近1萬2000名駐防美軍之際,臺灣應儘速達成中央政府國防預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3%的承諾目標,以彰顯防衛決心與量能,應對中國末日狂暴之威脅。 六,眾多國家已改變策略,臺灣的國安與檢、審、憲、調等機關也該動起來了。     [1] 尼可森前總統1960年選輸甘乃迪(John F. Kennedy)後成了平民, 常流浪世界, 在香港遇到一華人女子, 成了地下情人, 姓Liu, 有譯劉, 有譯廖, 被港英掌握, 是中國間諜, 影響其觀點。據傳他在香港的紅粉知己名叫Marianna Liu,她的父親在1949年前是國民黨將領。1958年尼克森二度出訪亞洲,在香港希爾頓飯店認識了女侍25歲的Marianna Liu,還送她一罐香奈兒5號。1966年,他們再度碰面,再續前緣,人們說尼克森每次到亞洲必取道香港,因為想藉機與她見面,事實上美國與英國的情報單位都曾高度懷疑她是間諜。後來尼克森當選總統後,協助她與夫婿移民美國,1970年代她曾到白宮與尼克森會面數次。 [2] 美國在台協會(英語: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縮寫為AIT),是美國國務院依據《與臺灣關係法》及哥倫比亞特區法律所設置的民間非營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