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第10屆的「同志大遊行」即將在明(27)日下午登場,10年來,同志大遊行誠然為同志帶來了社會能見度,接受同性戀的民眾也越來越多,不過台灣同志遊行聯盟總召Albert仍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民眾對同性戀時常是「有距離的友善」、「包裝後的歧視」,這些都是同志們亟欲解決的困境。

今(26)日中午的「開放編輯室」節目邀請台灣同志遊行聯盟總召Albert,介紹同志大遊行10年來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以及今年遊行「革命婚姻──婚姻平權,伴侶多元」的訴求。

Albert解釋,同志大遊行的濫觴是起自2001年台北市政府舉行的同玩節,當時籌辦第1屆大遊行的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就參考歐美的同志遊行,在2003年的同玩節發起,成為同玩節系列活動之一。他打趣的說,當時本來擔心沒人參加,就只規劃228公園到西門町紅樓的路線,「大概只有500公尺的距離」,沒想到吸引了逾千位同志朋友參與,超乎大家預期。

Albert說,2004年起同志大遊行被台北市議會抵制,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同志社群開始自己募集資源,讓同志大遊行成為民間團體自辦的獨立活動,也開始比較不受限,像2006年在華山舉辦的時候也主持過4對拉子的同志婚禮等等,直到去年已有5萬人共襄盛舉。

Albert也介紹逐年同志遊行的主題,像2003年是「看見同性戀」,希望大眾看見同性戀、2004年提醒同志朋友「喚起公民意識」、2005年「邁向101」則是第一次進入東區、2006年「一同去家遊」則是面對了同性婚姻、成家問題。到近年來的「投同志政策一票」、「彩虹征戰,歧視滾蛋」及今年「革命婚姻」,開始由同志現身慢慢到爭取自身權利,力求讓社會大眾理解同性戀者的訴求。

提到2006年與今年同樣提出婚姻權的訴求,Albert解釋,和今年不同的是,2006年比較以異性戀的模式套入,提出「想成家」的訴求;而今年「革命婚姻」重新面對婚姻權,不只是結婚,而且要享有權利,審視「結合」、「婚權」、「伴侶權」等等。

提到伴侶權,Albert說,要先讓主流社會了解,華人傳統上有成家壓力,但成家後也有壓力,這時伴侶權就是某種契約的結合,社會大眾可以參考加拿大、法國等有伴侶權的國家,放下需要成家的刻板印象。

不過,對於社會大眾目前是否能真正接受同性戀,Albert坦言不太樂觀,因為台灣人對同志大多抱持著「保留距離的善意」,「和我沒關係都接受,但跟我有關就不行」。同志遊行雖然辦到第10屆,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接受度似有改變,但新聞截取出的畫面總是打扮較為誇張、裸露的朋友,不過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他希望更多人注意到參與團體越來越多元。

Albert也提到,雖然對同志友善已經是某種「政治正確」的事,但就舉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之前對龍祥電視台播出「失聲畫眉」裁罰30萬元為例,媒體報導是「因為有同性戀情節」,但NCC卻說是「在不合宜的時段播放成人情節」。Albert質疑,其他電視台就可以在同時段播出同樣的情節,差別只在同性戀或異性戀,「NCC也知道裁罰同性戀是政治不正確的事」,所以不敢說。

Albert直言,社會上常常充滿「經過包裝的歧視、不同意」,這是同志團體亟欲解決的。像反同性戀的「真愛聯盟」,現在已經轉化、偽裝成「家長」、「知識分子」或「社會人士」來批判同志,甚至進入大學通識課程,教導學生他們的理念、價值觀。儘管如此,Albert還是表示,「我們希望以對話來弭平這些歧視」。

Albert仍希望政府能夠真正了解同志團體想推的法案,以及真的有政府機關願意推動,「不要讓民間團體自己寫草案」。對於明天的同志大遊行,Albert也呼籲同性戀者,若是團體,有任何訴求都可以接受、都可以參加;若是個人,千萬不必害怕,直接加入隊伍、或者加入和自己訴求一樣的團體。如果不是同志,也歡迎大家加入、或在路邊幫遊行隊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