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今週刊已發廣泛議論的「澳洲打工實錄」是否造假,今週刊今(16)日發出新聞稿表示,他們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除了該位清大生之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另二位受訪者。
最新出刊的今周刊第821期,報導台灣大學畢業生到澳洲打工故事。報導裡共提及3位學生身份:清大經濟系畢業生(男性,未滿30歲)、逢甲經濟系賴逸凡(男性,25歲)及師大畢業生(女性,25歲)。
在清大學生部分,今週刊報導主要提及,他在食品加工上班;要賺一桶金,把英文練好一點;在台灣曾當銀行理專;以及曾遇到澳洲人歧視、叫囂、吹口哨等經驗。
不過,今日中午,一位自稱該清大畢業生的朋友,在ptt網站po文說,他朋友已經在臉書發文反駁此報導如下:
1.今周刊未經本人同意,登載於封面故事,且未經任何告知逕行出刊。
2.經本人今日致電今周刊求證,該副總編輯表示,此篇專題為多位背包客的故事,但只以我的第一人稱去表達,十足移花接木,指鹿為馬。
3.本人僅與該作者通過兩次電話,內容僅僅閒聊澳洲生活起居內容,生活經驗,從未答應接受單人專訪,今周刊此專題內文與事實有嚴重出入。
4.本人整段談話從未與對方談論到學校,而記者也僅僅在談話的最後詢問『為什麼清大畢業會想來澳洲打工』這樣的問題,但標題卻十足的消費清大,我表示強烈不滿與抗議。
5.本人未收一分一毛稿酬,也並不知道將刊登於封面故事,當初僅僅是受我在今周刊友人之託,因他們要做打工旅行專題,分享一下澳洲生活經驗,殊不知變成如此負面及聳動。
他還指控,今周刊內文幾乎完全瞎掰,什麼欠學負債,什麼朋友看醫生看不起回台灣,什麼農場像猶太人集中營,什麼餐廳端盤子被fire,從未發生且子虛烏有的,最扯的是後面種族歧視跟仲介那段,掰到有點扯,我只是跟他分享我的看法,『我覺得在這邊的中國人都很會做生意,一條龍的經營方式,掌握工作機會就掌握通路,延伸下來的租屋、租車、二手車買賣,真的很會賺錢。』『澳洲人很愛喝酒,路上有些醉漢很喜歡對亞洲人叫囂』結果就變成什麼種族歧視,仲介對女生毛手毛腳。最扯的是瞎掰什麼室友哭哭啼啼哭訴,會不會太扯。「今周刊如果不能給我滿意的處理方式,我不排除投書到其他媒體澄清」。
在當事人指控後,今週刊立刻在網站上公開原本會員才可以閱讀的全文。
經新頭殼比對後,清大畢業生所指控,冠在他頭上的二戰勞改營感覺、聽過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及牙痛看醫生經歷都是逢甲經濟系畢業的賴逸凡所言。至於「清大學生」所指控的欠學貸經歷等,今週刊報導全文中都沒有出現過。
今週刊今日也找出受訪者之一的賴逸凡說明採訪經過。同時,編輯部也發出聲明指出,這次報導的主軸是,透過赴澳洲打工的故事,突顯台灣經濟的問題。
今周刊表示,他們自2010年起陸續製作了「無感復甦」、「苦勞經濟」、「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等封面故事,這一系列的報導,都在探討台灣經濟的困境與問題,
今週刊表示,在報導中,雖然他們做了匿名處理,但是卻低估網路的力量,當事人被人肉搜索,造成生活極大的困擾,報導出刊後,他連續二天無法上班,到了第三天也得躲躲藏藏,承受極大的壓力,對於他的處境,今週刊非常關切,一直在思索怎麼幫他。
今週刊表示,這次報導,為了保護當事人,我們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除了該位清大生之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另二位受訪者。
最後今週刊做出三點呼籲:
一、希望藉由這次澳洲打工事件,作為政府和全民關切台灣經濟困境的起點。希望透過政府與各界的努力,給我們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
二、期待透過政府與各界的努力,給我們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可以去澳洲打工,在台灣也可以有好工作。
三、我們誠懇呼籲馬總統及陳冲院長儘速召開全國經濟會議,找出台灣經濟的病根,擬出具體有效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