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今(17)日召開半年工作進度報告記者會,代主委楊翠表示,已向文化部提出5項中正紀念堂轉型的原則,其中包括將中正紀念堂規劃為獨立機構或第三部門組織,由民間入士參與運作,接受各方監督,也可避免因政權更迭而一再轉向。同時,楊翠也強調,未來應依「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規劃撤出三軍儀隊、舉辦民主與人權相關常設展等。
楊翠表示,依據促轉條例第5條:「為確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否定威權統治之合 法性及記取侵害人權事件之歷史教訓,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之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其他方式處置之」,中正紀念堂轉型相關事項,屬該會的業務範圍。但由於其主管機關文化部從去年起也展開相關的公民對話與修法程序,該會成立至今,也就中正紀念堂轉型業務,除了派員參加文化部所舉辦「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之願景工作坊」,共同蒐集社會大眾意見外;也舉辦專家會議、焦點座談,與落實轉型正義與國家人權願景說明會,廣邀學者專家、政治受難者、社會運動者就此議題表達看法;並將各方意見整合為「中正紀念堂轉型原則建議」、「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類型 評估」,提交該會委員會議討論。
促轉會今天披露已送交文化部的5點「中正紀念堂轉型原則建議」包括:(一)解除現存地景之威權性格:目前中正紀念堂園區景觀,大量運用帝王宮殿、皇室陵寢之空間語彙,目的在於建構黨國史觀與偉人崇拜。該會建議,應以公共性、開放性為標準,重新改寫園區內各種威權象徵涵義,讓現存園區的詮釋權、使用權能夠回歸公民社會,並深化「自由廣場」解嚴以來的民主傳統。
(二)銘記從威權統治到挑戰威權的歷史軌跡:中正紀念堂現址,曾經為殖民時代軍營、威權統治時期陸軍司令部,但此地也同時是解嚴後民間自發的政治抗議與社會運動集結地點。該會建議,或可標示、保存或復原百年來國家暴力與民主追求之種種軌跡,俾使國人能夠追憶台灣社會追求自由平等的艱辛路途。
(三)推動人權、民主、法治相關研究調查與普及公民教育台灣社會的民主法治傳統還未長久,而當前推動的轉型正義工作,也遭遇許多困難與誤解。該會建議,中正紀念堂轉型後,其主管機構可承擔或協助相關研究與教育,從事國內外威權政治比較、各領域人權史料保存、民主法治信念之推廣普及等等功能。
(四)規劃能夠有效履行以上原則所列舉職能之組織或機構轉型正義的目標,在於維護基本人權、伸張普世價值。該會建議,如有需要,或可規劃為獨立機構或第三部門組織,由民間人士參與運作,接受各方監督。
(五)在修法過程中,應有回應轉型正義工作之過渡措施。中正紀念堂現為民眾日常生活休憩空間,亦為知名觀光景點,為了促進社會溝通、彰顯我國重視人權與民主價值,未來「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之相關法制作業期間,應規劃撤出三軍儀隊、舉辦民主與人權相關常設展等事項。
促轉會強調,所提出中正紀念堂轉型原則的5點建議,除了希望能從公眾利益角度,重新思考「中正紀念堂園區」在現代民主社會中的空間定位外,也希冀能夠提醒,假使我們輕易遺忘國家暴力、威權體制曾經帶來的傷痛過往;假使我們對於「紀念堂」崇拜、歌頌獨裁者的意識形態毫無警覺,將不僅是對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的二度傷害,同時,也將會鬆動、侵蝕我們過去好不容易才建立起的當代民主文化。
促轉會代主委楊翠今(17)天表示,已向文化部提出5項中正紀念堂轉型的原則。 圖:謝莉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