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離島醫療人力缺口,衛福部擬祭鐵腕政策,要求醫學中心認領離島、偏鄉地區,視其需求長期派駐醫師支援並保障薪資,不願配合的醫院恐遭降級,最快108年上路。
根據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統計,全台共有18個離島鄉,分布在屏東縣、台東縣、澎湖縣、金門縣以及連江縣5縣市,這些地方總共僅254名醫師,卻得照顧超過近25萬人,平均每位醫師得照顧近千人。
監察院民國99年針對金門、澎湖、馬祖、綠島、蘭嶼、小琉球等離島地區進行「離島醫療調查」,點出離島醫療政策的多點疏失,今年1月首次對外公開。
在地醫療、公費生留任不易
報告中指出,離島地區醫療資源不足,地理環境又受到阻隔,恐因天候或其他因素致病患無法採空中轉診、海運等方式至台灣本島醫治,因此衛生署(現為衛福部)以強化「在地醫療」為主要策略,空中轉診僅為輔助用途。
不過,綜觀95至97年資料,轉診人數不僅從5353人成長至6165人,增幅達15%;後送轉診費用方面,88年至98年2月共花費新台幣2億6000萬元,讓原本可用於醫療的費用全花在交通上。
報告中也強調,衛生署培養離島地區公費醫事人員,卻沒有有效的分配管理,導致冷門科別如麻醉科、神經外科、心臟內科等嚴重缺少,即便培養再多公費生,對於重症處理能力依然不足。
調查報告出爐至今超過7年,離島的在地化醫療、公費生留任問題仍不見改善。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離島在地化醫療是重要方向,要完全不後送「根本不可能」,他強調,離島交通不便、人口也不多,若為了落實在地醫療成立一家醫學中心,恐怕也無法長久經營。
至於公費醫師科別配置問題,薛瑞元坦言,即便是公費養成的醫師,衛福部仍得尊重他們選科的意願,否則硬性強迫公費醫師做不擅長、沒興趣的事,對患者也不是好事。
醫學中心人力擬長駐
離島醫療露曙光解決離島醫療問題,衛福部除規劃明年中旬在澎湖、金門、馬祖各設置一部飛行器,讓緊急後送不必再從台灣本島出發,省去一半飛行時間;小琉球也正在打造新的救護船,預計明年就能啟用。
除此之外,衛福部也打算祭出鐵腕,要求醫學中心長期派駐醫師在離島,並將執行成果列入醫院評鑑,做不到恐遭降級。
薛瑞元表示,現行「醫學中心支援計畫」是以獎勵的方式,鼓勵醫學中心派醫師到偏鄉、離島地區支援醫療服務,但醫師經常一週只去一次,每次去的人也不同,難以建立醫病關係。
為此,衛福部正規劃要求每一個醫學中心都必須認領一個離島或偏鄉地區,以醫院支援醫院的形式,補足當地缺乏的醫療服務或人力,並要求每次都得待上數週至數月,一改過去蜻蜓點水式的支援模式,並且保障醫師的薪資,也會確保醫師服務期滿後可回到原醫院的職位,滿足7至9成的在地醫療需求。
薛瑞元強調,醫學中心不是拚業績就好,也應配合國家政策支援偏遠、離島地區醫療,醫學中心若不打算承擔這樣責任,「可以不當醫學中心」,預計明年就會召集各界開會討論細節,最快108年上路,109年就會納入醫院評鑑項目,屆時無法配合的醫院恐遭降級。
大醫院醫師長駐離島 醫界籲做好配套
衛福部擬要求醫學中心派員長駐偏鄉離島,解決醫療問題。醫改會樂觀其成,但認為公立、財團法人醫院也應伸出援手;醫界則呼籲要有配套,不應讓醫學中心獨自面對離島醫療難題。
為了解決離島醫療人力缺口,衛生福利部未來打算要求醫學中心認領離島、偏鄉地區,視其需求長期派駐醫師支援並保障薪資,不願配合的醫院恐遭降級,最快108年上路。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衛福部早在3、4年前就提出類似構想,但因醫院評鑑一輪就是4年,當時就有醫院反應若在這段期間內更改評鑑規則,恐對準備升醫學中心的醫院不公平,最後不了了之。
朱顯光說,支援偏鄉醫療本就是醫學中心五大指標之一,但評鑑時僅占20%,即便做不好仍可靠其他項目拉高總分,衛福部如真有決心做,就應將支援偏鄉離島列入「死當項目」,凡是做不到、中途落跑的醫學中心,就該直接降級,此政策如果真能落實,醫改會樂觀其成,「這樣做才叫醫學中心」。
他也建議,醫學中心應協助偏鄉離島地區的急重症,而安寧療護、家醫照護、慢性病照護等則可交給財團法人醫院、公立醫院、部立醫院、軍醫院等醫療院所,即便不是醫學中心也應負起責任,不該讓「公立」醫院淪為「功利」醫院。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也質疑,解決離島偏鄉問題,公立醫院究竟扮演什麼角色?他表示,全台有多家衛福部立醫院,都是全公費營運的醫院,當離島、偏鄉醫療陷入瓶頸,這些醫院應該第一個伸出援手,如果已經使出全力還是不夠,再由醫學中心補足。
洪子仁說,全台偏鄉離島地區很多,但醫學中心只有19家,其中半數都在台北地區,究竟每個醫學中心該認領幾間偏鄉醫院、每間支援多少人、支援多久都是未知數,也認為偏鄉離島醫療應由全台400多家醫院一起分擔,而不是通通丟給19家醫學中心。
他坦言,身為醫學中心確實應配合政府政策,但也呼籲政府「治療多重疾病,不可只靠以單一處方」,計畫讓醫學中心派醫事人員長駐偏遠地區時,也應一併針對計畫本身、醫學生訓練、醫學中心評鑑等面向提出配套。
離島醫療困境多 單靠做功德難以為繼
在台灣,一張健保卡可看遍大小醫院,但離島居民卻是「同卡不同命」,衛福部雖派醫師遠赴離島支援、推動巡迴醫療,打算增加公費醫學生名額,但在離島醫師眼中,仍治標不治本。
長期高壓、幾近全年無休的工作環境,加上不對等的薪資水平,讓離島醫師感嘆,願意留任的公費醫師,真的是憑藉一份照顧故鄉鄉親健康的熱忱打拚著,單靠做功德實在難以為繼,更坦言「如果有一天離開,不是為了錢,而是真的累到做不下去了」。
同是公費生出身的澎湖仁醫侯武忠,深耕故鄉26年,因不忍離島居民忍受病痛卻無醫師可看,他自費買了2艘船,成為全台第一位開船行醫的醫生,不到40歲就獲頒醫界最高榮譽「醫療奉獻獎」。
在離島的這些年,侯武忠幾乎全年無休,甚至親自開船送老病人就醫、替老病人送藥,勞累程度絕非常人所能想像。然而,年僅55歲的他,今年2月確診胰臟癌,11月底與世長辭,老病人感嘆老天不公之餘,也讓離島醫療問題重新浮出檯面。
離島醫師人力缺,一名醫師照顧上萬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受訪時表示,台灣健保制度揚名國際,只要一張健保卡就能看遍台灣大小醫院、診所,反觀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離島居民,卻是「同卡不同命」。
根據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統計,全台共有18個離島鄉,分布在屏東縣、台東縣、澎湖縣、金門縣以及連江縣等5縣市。
離島醫師的工作壓力究竟有多大?照護司2014年統計顯示,18個離島地區總共僅254名醫師,卻得照顧超過近25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輩就有多達3萬人。
醫師人力不足,以金門地區最為嚴重,烈嶼鄉一名醫師得照顧多達1萬1236人,而金門縣烏坵鄉戶籍人口共約656人,竟連一名醫師都沒有,另像是澎湖的湖西鄉、台東縣綠島鄉一名醫師都得照顧3000至7000名患者。
單從數據來看,侯武忠生前服務的白沙鄉雖有5名醫師,但白沙鄉除了本島以外,還包括7個有人島,島上居民健康大小事多仰賴駐島護理師,每週僅2天有巡迴醫療,成了看不見的「無醫島」。
衛福部2012年公布「邁向國際級偏鄉離島醫療與照顧」報告中指出,偏鄉離島地區因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且分散,無法吸引醫療院所前往開業,另因醫師及醫事人員因公務編制不足、公費醫師薪資較低,導致醫師招募及留任不易,絕大部分服務滿期就離開,無法長駐。
但報告顯示,近年政策多以「醫學中心支援」、「公費生養成」、「衛生所室重擴建」為主軸,不見醫事人員編制、公費醫師薪資有所改善。
衛福部照護司科長張秀君表示,公費醫學生不僅熟悉當地文化、環境,也可以回饋家鄉,至今已培養近1000名醫事人員,期滿留任率約7成,未來4年擬將公費生名額從現行224人擴增到580人,盼幫助山地、離島之餘,也協助其他偏鄉地區。
張秀君說,離島地區因居民少、無法配置更多醫護人力,但考量離島居民老年化問題,將強化後送機制,預計明年7月底將在澎湖、金門、馬祖各配置一部飛行器,將可縮短一半飛行時間,及早送醫治療。
增加公費生名額卻不增人力,治標不治本,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副院長、婦產科主任陳根雄受訪時表示,離島最大問題就是醫護人力和金援不足,以金門為例,全金門共有約5萬人,就營運角度而言,若養一個大型醫院肯定虧損。
但金門老人家多、重症風險高,對外交通也經常受到季節影響,尤其每年3月底到5月初的「霧季」一到,在島上開車幾乎看不到前方,飛機和船隻更是出不去,即便有再好的後送轉診制度,遇到大霧也無計可施。
陳根雄坦言,近年衛福部雖推動許多計畫,讓本島大醫院醫師來金門協助看診,但多是支援性質,病人還來不及熟悉醫師,下次見到面又是新的醫師,缺乏穩定性及延續性。
想靠著多培養公費生改善離島醫療,根本治標不治本,陳根雄說,公費生回鄉服務不僅得處理重症危急病人,還得值班、隨傳隨到,幾乎全年無休,忙得半死薪水卻只有開業醫師、私人醫院醫師的一半,因此多數人服務期滿就離開。
人力擴編需求年年提,卻屢屢被打回票,衛福部今年起推動長照2.0,讓人力擴編更陷入瓶頸,他表示,有些缺額還未補的,直接被衛福部挪到別處填補長照人力,形同「挖東牆,補西牆」,明明人力沒增加,但長照服務依然照推不誤。
離島醫療不能單靠做功德,籲政府重視每天看診、開刀累了一天,天黑了還得回到辦公室處理滿坑滿谷的行政工作,經常「連續好幾天都沒有休息的感覺」,願意留任的公費醫師,真的是靠著照顧家人和故鄉鄉親健康的熱忱在努力,「如果有一天離開,不是為了錢,而是真的累到做不下去了」。
明明醫院離家不遠,陳根雄卻幾乎沒空陪孩子,還記得以前孩子還在讀小學,有時隔天不用值班,答應孩子要陪他一起吃早餐、送他上學,想不到半夜因緊急狀況被叫回醫院,累了一天回到家,換來的卻是孩子臭臉以對,甚至因承諾「跳票」太多次,以後都不信任他,如果醫療上能有多一點人力協助,或許就不用半夜還在醫院處理公事,也能多花點時間陪伴家人。
「靠做功德在離島當醫生,只能撐幾個月」,陳根雄說,金門醫院是島上唯一的醫院,也是金門人的「風師爺」,呼籲政府不應以營利導向思考,凡事看績效,而是應站在照顧民眾的角度出發,保障醫護人員薪資留住人才,才能好好守護金門人的健康。
離島醫療悲歌 產後出血被迫摘子宮保命
澎湖仁醫侯武忠辭世,讓離島醫療困境再次浮出檯面。離島醫師說,醫療資源、後援不足,小問題也可能變得棘手,本島不難處理的產後出血,在離島恐得摘除子宮保命,無法再生育。
澎湖仁醫侯武忠11月不敵病魔辭世,享年55歲。他的離開不僅讓老病人惋惜,也讓離島醫療困境再次受到關注。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表示,同是台灣人,本島、離島醫療資源懸殊,衛生福利部20多年來都仰賴公費醫師照顧離島居民,但若缺乏後援、未提高留任誘因,醫師看診還得自掏腰包照顧病人,很難留得住醫師,恐怕也會賠上患者健康。
「離島居民生病得看老天臉色」,澎湖縣衛生局長陳淑娟說,以澎湖為例,除了澎湖本島以外,外圍還環繞19個有人島嶼,大多只有護理人員、沒有醫師,一旦天氣狀況不好、交通船停開,即便身體不適也無法外出就醫。
澎湖地區大醫院多數集中在馬公市,最遠的七美鄉往返馬公就得花上2小時,一旦遇上緊急事件,包船到馬公得花新台幣3000元至3萬元,加上醫院規模小、不是每一科都有醫師,而且醫師更換頻繁,照顧缺乏延續性。
離島悲歌,小問題成棘手難題在醫療資源、後援不足的離島,小問題也可能成為棘手難題,在金門地區服務超過26年的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副院長、婦產科主任陳根雄說,他一年平均替50名孕婦接生寶寶,一旦遇到情況危急的產後大出血,後果不堪設想。
陳根雄表示,同樣是產後大出血,在台灣只要壓著止血,趕快叫救護車送到醫學中心,就能立即以血管栓塞等止血法止血,但在金門只能緊急輸血、想辦法止血,等到生命徵象穩定才能安排直升機送往本島做進一步治療。
不過,若是血怎樣都止不住,醫院裡有限的血庫已用到見底,只好緊急動刀摘除子宮保全性命,許多女性因此無法再生育,遺憾終生,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青春奉獻離島,護理人員家庭夢碎不只醫師,離島護理人員同樣把青春全奉獻給自己的家鄉,曾在七美衛生所擔任7年護理長的蔡筠臻說,七美嶼雖有2名醫師輪班駐島,但每個月至少會遇到2、3次緊急狀況,例如出車禍、中風等,衛生所根本解決不了。
因此,每當半夜接到電話,再累也得爬起來聯絡直升機接病人,隔天早上依然一早7時就上班,待在島上那些年,手機幾乎沒關過機,雖然過得很累,但「能救回一條命,一切都值得」。
不只病人生病得看老天臉色,護理人員休假也得看老天臉色,蔡筠臻說,受限交通、人力調度等因素,她曾在島上待了近1個月才得以休假,也正因如此,很多護理人員和另一半聚少離多,導致婚姻、家庭出現危機,完全是靠著病人們的鼓勵、感謝帶來的成就感繼續撐下去,也希望政府能對在離島上班的護理人員多一點疼惜。
推長照2.0人力在哪,離島醫護首當其衝一名因所涉議題敏感、不願具名的離島護理人員表示,近年離島醫療計畫、業務越來越多,衛生所的人力編制仍停留在2、30年前,讓本該照顧民眾健康的護理人員,每天得花半天時間處理行政業務,肩上壓力也越沉越重。
該名護理人員指出,許多業務雖強調「雲端作業」,但各種計畫都有一朵「雲」,令人眼花撩亂的網址、帳戶,徒增護理人員困擾,加上新、舊計畫重疊,缺乏整合及簡化,多數人只能挑重要的做,其他僅草草了事,不然「一天24小時根本不夠用」。
該名護理人員說,衛福部今年初推動「長照2.0」,強調長照將深入離島,讓長輩過得幸福、減輕照顧者壓力,但在這些光鮮「政績」背後,是在醫護人員原有工作以外,繼續燃燒生命及熱忱,呼籲政府務必重視離島人力不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