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尊說話,大家都該聽聽,即使是即將離去的總統。
2016年12月16日下午,歐巴馬在任內最後一次的白宮記者會上,談到了台灣、中國,和美國的政策。這也是他罕見的,就這些議題的親自發言。更值得注意的,他並不是由幕僚事先準備好的稿子照本宣科,而是以自然的口吻即席闡述:少了小心翼翼,卻多了一分自信從容,與伴隨八年總統經歷的氣度。
相較於華文媒體專注於字面意義的報導,歐巴馬這份臨別贈言,其實值得我們由原文的語境與背景,宏觀的加以理解。至少,從其中我們可以觀察,美國對中國與台灣之各自立場,是如何理解,也可順帶窺見美國政策背後的思考。
對川普的建言
歐巴馬談話的第一部分,其實是對川普總統當選人,在外交政策上的建言。歐巴馬巧妙的提醒川普,他現在還是總統當選人。接恭賀電話是一回事,但跨足外交事務則是另一回事。對外交政策上帶進新眼光,採取新作法,提供華府建制圈以外的思考固然可喜,但也必須確保是以一種有體系、有目的,刻意用心的方式行事(in a systematic, deliberate, intentional way)。而有體系的外交政策,在對中國關係上,格外重要。這是考量到中國在世界經濟、國家安全、美國在亞太的利益,以及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吃重的角色。與中國的關係,對美國而言,可能是現時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一旦有窒礙,或進入對抗模式,沒有人能得到好處。
在具體作法上,歐巴馬建議川普,不妨先找齊團隊,並且讓團隊成員充份了解過去的政策形成、可能的障礙在哪、可以突破之處何在,聽聽現有團隊八年來的經驗,以取得充足的資訊,足以作出正確的決策。畢竟,政府的外交決策是超越兩黨政治,且具有延續性的。對照川普團隊現在的情形,似乎仍在競選模式,還沒找齊團隊,常由競選發言人代打,或用推文攪動一池春水,也就是說,尚未轉為治理模式。
在這個部分,歐巴馬巧妙的將問題的重心,由美中關係的實質面,帶到「如何做」的政治程序層面。這固然是即將卸任的總統對新總統的尊重,也與整場記者會對美國民主政治程序進行反省的基調相合 -- 特別是在俄羅斯駭客入侵下,如何確保選舉與投票公平的背景下。在對川普提出建言的架構下,重心沒有放在川蔡祝賀電話上,也等於否定了中國對台灣「搞小動作」的指責。
卸任總統感言
但以上對美國外交政策應遵循的政治程序,應該也是歐巴馬此番談話,唯二具有實質政策意涵的部分。另一項,就是指出美國對台海的最高指導方針,是維持和平現狀,同時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其他的,應該當成一位即將卸任總統的觀察與感言,而以平常心看待。
之所以這樣講,理由如下:第一,其實歐巴馬大可講完對川普的建言,就停下來。但他卻繼續講了中國與台灣各自對兩方關係的看法。對照記者會其他部分的基調,很多也是反映「學者歐巴馬」在有史以來民意分裂最為劇烈,反建制看法最為盛行的選戰之後,對美國民主的反省。第二,接下來的語境,是「中國認為…」; 「台灣認為…」,而不是說美國主張在中國與台灣問題上,應該怎樣。這點有時在華文的報導上,是難以清楚表達的,而有必要看原文。第三,仔細檢視歐巴馬所講,其實並沒有超過美國歷來所講的基本政策。
因此,觀察下列歐巴馬對中國與台灣各自立場的說法,重點在看美國外交上最高操盤人,是如何理解中國與台灣問題的,而不是拘泥於字面,把他的話當成美國的政策宣示。
「一中概念是中國自我定義裡的核心」
在台海問題上,歐巴馬說美中長久以來的協議就是,不改變現狀。如此衍生的和平局面,雖然不能令所有方面滿意,但使得台灣得以發展為一成功的經濟體,擁有高度的自決(self-determination)。
話峰一轉,歐巴馬說,就他的理解,對中國來說,台灣問題極度重要,「一中概念是中國作為一個國家,自我定義裡的核心」(“The idea of One China is at the heart of their conception as a nation. … This goes to the core of how they see themselves.”)。如果要顛覆這個概念,就必須審慎思考後果,而中國方面對此的反應,會不同於對其他議題的反應,甚至會比在美中時常摩擦的南海議題上,反應更加劇烈。
由這段話,吾人必須再度清楚認知,中國方面已經成功的讓美國決策者了解,對其而言,台灣問題是重中之重。這點若是由美中關係發展的歷史理解,並不令人意外。在三公報與其他政策文件中,美國皆「認知」(acknowledge)中國的立場:「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那是中國的立場。在這點上,歐巴馬第三人稱的表述(they/their),其實比川蔡電話後很多對一中概念的評論,都要準確:這只是中國的立場;美國知道了,並且認真對待。
但有趣的是這句話:「那並不表示[新政府]必須事事依循過去的作法,只是必須審慎考慮,並且對可能引發的反應,妥善因應」(“That doesn't mean that you have to adhere to everything that's been done in the past, but you have to think it through and have planned for potential reactions that they may engage in.”) 。不也很中肯嗎?畢竟,改變與否,是新政府的權責。只是,要計算代價。
「現狀」之於台灣
對於台灣的部分,有趣之處在於,第一,提到不改變現狀,對台灣人而言,僅是部分程度上(to some degree)能接受。此點對照政策文件,也能夠理解:在過去,文件中提到「兩岸中國人」都有一中認知;在台灣民主化後,逐漸轉為對台灣人民意願的尊重。
第二,是歐巴馬對「現狀」的描述:提到台灣不在中國管轄下、中國也承認台灣的政體與其不同,甚至用了「自決」、「自治」等詞。當然,依照美國的政策,總統不能講台灣是個事實上有別於中國的「國家」,但在此處的意思,是知之欲出的,聽者也都能了解。有論者用「實體」(entity)、「自治」(autonomy)的用詞,認為歐巴馬有將台灣視同港澳的意思,應該是多慮了,因為,這些都是中性的詞,意在強調台灣的事實上獨立於中國,而且,整段發言是把台灣與中國對等處理。也因此,台灣總統府在回應中,感謝美國政府「不把對台關係視為美國與其他國家關係上的從屬或衍生」。
第三,是這句話:「台灣人民同意,只要能持續享有某程度上的自治,就不會逕行宣佈獨立」(“The Taiwanese have agreed that as long as they're able to continue to function with some agree of autonomy, that they won't charge forward and declare independence.”)。 就筆者所知,也許因為「獨立」二字太過刺激,此類「你不武,我不獨」的表述,近年來很少在兩岸情境下提起。但歐巴馬此次發言,顯見美國決策圈對其中環節的認知,相當清楚。
綜合判斷,歐巴馬此次發言,由整體情境與美中政策脈絡下判斷,隱約強調的是台灣的事實上獨立、在追求法律獨立上,沒有阻礙,以及「現狀」並非一成不變。在這些面向上,相較於許多華府策士對「一中原則」的評論,其實更具開放性。
弦外之音:民主的脆弱性
最後,仍要提及歐巴馬臨別記者會的主軸之一,即自由派建制人士對於美國民主的反省,特別反映在川普當選震盪,與俄羅斯駭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及希拉蕊競選總幹事等事件上。就此,歐巴馬指出,不論俄羅斯,「或其他外國」,鐵定會繼續試圖影響美國的選舉結果。但美國民主是否能穩定運作,終究取決於其民主程序,是否經得起選民極化分裂、黨爭、與其他脆弱性的考驗。而在駭客的問題上,聽者應該不會忘記,中國駭客侵入美國政府或公司的行為,由來已久,還成為習近平前次訪美的焦點議題之一。相較同為民主政體的台灣,何者對美國情感上較為親近,也在言外的暗流之中。
歐巴馬在臨別贈言中,對台海雙方立場,提出坦率觀察。雖然不能當作未來的政策方向,但仍有相當值得思考之處。其中一方面呼籲衡度情勢,審慎考量,對華府建制吸納引導就任後的川普團隊,安靜的展現信心。但另一方面,對台灣事實上獨立毫不隱諱,同時對美國未來政策的可能變動,採取開放態度,恐怕也蘊藏了未來改變的因子。這其中的拉扯,勢必隨著即將到來的美國內外情勢的變動,加劇甚至快速的發展。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宋承恩(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曾參與對外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