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每日新聞》6日晚間最新報導,日本地震專家指出,凌晨發生在台灣南部的地震,可能是因為震源深度只有16公里較淺,因此發生搖晃週期較長的「長週期地震動」。

根據日本《每日新聞》6日晚間7時57分(台灣時間晚間6時57分)報導,台灣是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互推擠的交界處,因此地震活動旺盛。

每日新聞引述地震學專家、東京大學教授古村孝志(FURUMURA, Takashi)的說法,在發生長週期地震動的情形下,會沿著震源附近的地表面傳導震動,大廈建築物的高樓層會大幅度搖晃。

古村教授表示,發生地震的區域是平原的話,搖晃就容易傳遞得很遠。這次台灣地震規模6.4,由於震源很淺,很可能是發生了震動週期2~3秒的慢性持續震動的「長週期地震動」(long-period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只是,古村教授也推測:「很難想像發生讓大樓倒塌程度的搖晃」,他表示:「有必要調查包含建築物耐震性等問題。」

另外,專長是地震地質學的日本東北大學教授遠田晉次(TODA, Shinji)指出:「這次的地震可能是發生在板塊交界的地方」。遠田教授表示,雖然這次地震比起1999年發生、造成2400人以上往生的921大地震(M7.7)規模較小,但是由於台灣南部的地盤較脆弱,有可能因此發生了與地震規模相比更大的受災狀況。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