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黑心油事件頻傳,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8日公布棉籽油內棉酚的標準含量為1ppm(1000ppb),引發質疑聲浪。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今(1)日表示,目前國內的檢測方式只檢驗游離棉籽酚,但卻忽略結合態棉籽酚在經過高溫、加壓,或是進入人體消化道後,有可能釋出更多的游離棉籽酚,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民進黨立委田秋堇則強調,檢驗極限不能充當容許標準,應該全部不得檢出。

多家不肖廠商在食用油內添加低價棉籽油牟取暴利,由於原料棉籽油內的棉籽酚含有毒性,相關產品是否可允許上架,仍有疑慮。民進黨立委田秋堇今天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說明食藥署在檢驗棉籽酚的過程並不精確。她指出,國內擁有多部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檢驗極限可達50ppb,政府卻以檢驗極限為1000ppb的高效液相層析儀作為檢測儀器,陸續公告未檢出棉籽酚的食用油品資料,有誤導民眾之嫌。

針對棉籽油的抽驗過程,田秋菫說,食藥署並未公布樣品的萃取方法,若方法有誤,就跟「切片沒切到病灶,也測不到癌症」一樣,無法取信於民。吳家誠則指出,棉籽酚的樣品處理要十分小心,很容易就檢測不出來,加上用儀器檢測時,需做化學試劑保護,棉籽酚才不會在儀器內變質,因此食藥署應該一併公布這些抽驗方法報告。

台大公衛系吳焜裕教授認為,國內在檢測及公告過程中,並未進行完整的風險評估,就自行訂定含量上限標準,非常危險。他提出國外檢測報告指出,民眾在實驗中服用含棉籽酚成份的避孕藥後,51%的男性精子量減少,即使1年後仍有18%的男性並未恢復,因此棉籽酚的安全性未定,潛在毒性可能比三聚氰胺、萊克多巴胺更強,政府不應貿然公告標準。

不過,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組長施養志強調,該單位的檢驗方法都是依照國際標準,後來也依照建議使用較精密的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進行初煉油品測試,還是沒有驗出超過50ppb的油品。但對於棉籽油對人體可能的負面影響,他則表示這領域他不熟悉,無法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