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政府情緒亢奮地宣傳,事隔42年後,中華民國終於又重返國際民航組織(ICAO)。根據外交部的說法,台灣叩關近5年,終於獲邀以國際民航組織(ICAO)理事會主席「特邀貴賓」(Guests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ICAO council)身分,出席9月24日在加拿大召開的3年一度ICAO大會。

外交部次長史亞平說,中華民國自從1971年退出聯合國,參與隸屬聯合國各組織資格隨之喪失,這是繼取得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身分之後,42年來,第2度得以叩關隸屬聯合國組織大會。

但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近日又抨擊,ICAO第38屆國際民航組織大會9月11日發給民航局的邀請函,竟以「Chinese Taipei Civil Aeronautics Administration」稱呼,就是「中國的台北民航局」,有明顯矮化之虞。

當然,這又掀起立委和官方的一陣口水戰。官員指稱,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組織需要各方的共識,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都是以「Chinese Taipei」名稱參與,也就是「中華台北」。這樣的安排沒有矮化,並未損國家尊嚴。

姑且不論名稱問題(名稱問題比起下面要講的,可小得多了),台灣位於東亞交通要衝,民航局管轄的「台北飛航情報區」涵蓋空域18萬平方浬,鄰接香港、上海、福岡及馬尼拉4個飛航情報區,攸關4000多萬人次旅客飛航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日,台灣能以「某種身份」參與ICAO當然是喜事一件。只是這樣的喜事,究竟是以何種代價換來的?

2008年後,兩岸關係大幅改善,2009年,台灣順利參與WHA(世界衛生大會)後,馬政府即把下個目標放在爭取成為ICAO觀察員。去年,連戰代表馬總統參加APEC(亞太經合會議)非正式領袖會議期間,即向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此一訴求。

當時,胡錦濤明確回應,中國將根據ICAO章程,研究台灣以適當方式參與ICAO年會。但真正拍板定案時,卻在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手中完成。

最臨門一腳的,是今年6月「吳習會」上,馬總統特使吳伯雄曾向習近平提出7項主張,其中第4項就是希望「台灣擴大參與國際空間對兩岸關係的重要性」。但說些「願望」前,吳伯雄竟當著習近平的面,首度提出「一個中國架構」的概念,呼應中共18大政治報告中,對台政策裡提出的「一個中國框架」訴求。

換言之,今天中華民國能叩關ICAO成功,有很大一部份,是拿我方向中國允諾「一個中國架構」的政治承諾所換得的。

然而,反觀2009年,台灣以「中華台北」的「觀察員」身份參加WHA(世界衛生大會)前,「吳胡會」上,吳伯雄最多只向中國承諾「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模糊主張。

如今,馬總統向中國承諾的「一個中國架構」,最終卻只換來以「特邀貴賓」身份,而非我方殷切期盼的「觀察員」身份參加ICAO大會,究竟是出了什麼回事?難不成,中共希望以此當籌碼,期盼台灣做出更多的政治退讓?

這種「拿台灣前途承諾的『政治西裝』」,最後只換來「特邀貴賓」小內褲,得和失之間,馬政府卻絕口不提。倘若,未來台灣加入國際組織模式,都出現這種「大承諾換小地位」窘境,就不只是「中華台北」這種簡單的名稱問題可以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