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村陣線18日發起「佔領內政部」行動,參與民眾多達2000人,持續到19傍晚6點收場,只剩下大約300人左右。農陣發言人蔡培慧今(22)天在新頭殼「星期話題」節目中,強調戰役不會停在這裡,要把「公民不服從」的真諦推展出去,這也就是明知跨越體制界線,依然選擇承擔責任,證明抗爭不是衝動行為,是經過自主思考、為了凸顯結構問題的一連串過程。

19日傍晚,農陣宣布行動即將結束時,有民眾生氣的表示不希望離開;對此,蔡培慧說,一方面是最初便沒有考慮長期佔領,才70位的秩序糾察從18日的遊行籌備期開始就沒怎麼歇息,一方面是佔領內政部的群眾出現許多「不同掛」的生面孔,難以掌握、組織,例如,向內政部次長蕭家淇潑水的民眾,就不是農陣認識的人,事後也尋訪不到;此外,政府方面沒人出面回應,蔡培慧說,這個政府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根本缺乏策略、毫不理會異議。

但蔡培慧也指出,這些都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真正的核心在於戰略,農陣顧慮的是,以目前的運動能量,作得到的形式究竟是不定時突襲,還是長期佔領?決定停止佔領,其實正是因為戰役不會停在那裡。此外,若真等到警察驅離,就沒機會召開記者會、公開解釋行動的意義,更何況媒體多半追求的是衝突畫面,而非事件脈絡。

在這次行動後,農陣也接收到很多批評;被問到為何國外的抗議往往比較激烈,台灣社會卻特愛強調和平、理性?蔡培慧直言,因為「台灣只有順民」,她認為,一直以來,台灣的教育都在要求人們溫順所導致的結果。

不過蔡培慧也提出自己的反省。她回憶3、4年前趁馬英九總統演講完,衝上前去遞交陳情書的經驗,她表示,後來看見媒體的報導,百思不解自己在別人眼中,怎麼會變成一個「嗆聲」的中年女子、「暴民」的形象呢?

蔡培慧說,那次事件後,她理解到一個人的身體感受是由他自己決定,而不是概念上的理論;抗爭民眾所做的動作和行為,很難超越這個範疇。但蔡培慧也強調,不能因此就不超越,從此依循教育或社會規範給的路走,反而應該盡力突破體制,並維持在自己界定的範圍內,這個範圍就是沒有暴力,因為「我們可以在廢墟中重建,不能在暴力之後的仇恨中重建。」

針對「公民不服從」的精神,除了非暴力以外,蔡培慧更進一步說明其特點;她表示,日前衝進行政院潑漆的學生,在潑漆之後,選擇靜坐,就是為了表達訴求,即使將遭逮捕,也要面對。蔡培慧強調,這就是公民不服從的真諦;明知跨越了體制界線,也選擇承擔責任,這就證明了抗爭不是衝動行為,是經過自主思考、為了凸顯結構問題的一連串過程。

蔡培慧更表示,過去大家遇到問題時,只會拜託立委關說、幫忙,如今透過這樣的方式,將公民不服從的抗爭形式擴散出去,讓任何一人遭受到不公義時,都明白自己有能力對政治人物提出訴求。

總結這次的行動,蔡培慧首先釐清,18日當天的口號是「拆政府」,而政府和國家指涉的是2個不同的意義,國家是一個象徵,政府是執行者。「拆政府」指的是拆掉惡劣的體制,對照農陣發起的另1個口號「把國家還給人民」,把國家和政府的界線畫出來了,代表政府只是替國家為政的環節之一,由人民賦予它權力,但這權力並不包括拆除民宅。

也就是說,出問題的是法律和體制,這兩者才是該拆掉的「政府」內涵。蔡培慧強調,行動要有破有立,喊出拆政府的同時,農陣也負責任地告訴了大家,這個政府哪裡有問題、什麼東西需要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