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南韓總統李明博最辛苦?因為他11月在亞洲跑攤應該是跑得最勤的一個!
 
若想到歐洲各個國家,歐盟這個概念很容易出現在腦海中,這個帶有權力與影響力,能夠協調歐洲各國的國際組織,似乎是唯一一個有意義的單位。但想到亞洲,似乎沒有一個區域的概念能夠立即從腦海中浮出。以亞洲、東亞或亞太為概念或目標的單位卻相當多,他們在功能、目標、與涵蓋範圍上有太多重疊部分,這種疊床架屋且互相競爭的國際組織,分散了區域整合的力量與資源,或許也因此降低了整合的可能性。
 
在今年的11月,至少有四個重要的區域整合機制正運作當中,這些整合背後的含意,也展現出濃厚的國際政治味。首先是11月12至13日在美國夏威夷舉辦的APEC領袖會議,出席的代表均是各國領袖,除了APEC例行性的外交演出之外,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了「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希望能夠促進區域內自由貿易的整合速度與規模。
 
在APEC會議之外,各國也利用空檔談起加入TPP機制的可能性,而事實上這個機制的目標範圍與宗旨與APEC是一致的,雙方接將目標設定為促進亞太地區國家的自由貿易。然而APEC的成員國太多,東亞國家彼此之間仍存在潛在的衝突性,使得APEC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即在於無法明確地、具體地展現出國際組織以促進各國在各方面合作的目標,且APEC有時成為政治議題的傳聲筒,讓厭惡在經濟架構中討論政治議題的國家更不信任APEC的機制。
 
在這種環境之下,TPP成為另一個區域經濟整合的希望。在2005年時,TPP的創始國僅有新加坡、汶萊、智利與紐西蘭,之後在美國表達高度興趣與大力推動之下,目前又增加包括美國的6個國家。雖然TPP被視為APEC旗下的多邊組織,但美國的積極也透露出想利用TPP加強參與亞洲事務的念頭,希望TPP的效果與功能能夠超越APEC。
 
許多參加完APEC會議的各國元首,接著在11月18至19日趕場至印尼參加第六屆的「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這是個由「東南亞國協加三」(ASEAN+3)的區域架構所主導的元首會議。相較於在APEC較弱勢的主導權,東亞勢力在當中扮演重要的主導角色,東亞高峰會也存在著「排除非東亞國家涉入東亞事務」的意味,也因此美國、俄羅斯直到去年才願意加入這個由亞洲人主導的對話機制與APEC、TPP相同的是,促進區域貿易的整合也是這個機制相當重要的目標之一。
 
最後,利用在東亞高峰會的機會,中國總理溫家寶、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及南韓總統李明博參加了一個難得的、純東北亞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談」,這個機制從2008年開始運作,對於積怨甚深且容易挑起民族仇恨的這部三國演義來說,領導人彼此的對話相當不易,希望排除外人的介入,自行整合這塊亞洲龐大的中日韓經濟體,不意外的是,這個機制的目標也是朝向促進三國自由貿易談判邁進。
 
一個月出現了四個備受矚目的區域盛事,目標幾乎一致,稍微不同在於目標的範圍與參與的國家不同。在這當中,最辛苦的或許是南韓總統李明博,他每個會議都參加了,但是諷刺的是,這些「會員國多、差異多、是非也多」的區域組織們,還不如南韓直接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比較快,也逼得其他國家希望與美國一樣,趕快打開南韓的大門。這種雙邊大勝多邊的宿命,也是亞洲區域整合的悲哀。
 
這些亞洲的多邊機制們設想的是以多邊協商,能夠一次協調解決所有的問題,也能讓各國在區域之中能夠享受公平的機會與待遇,但是亞洲區域整合的輪廓依舊相當模糊,究竟是一個「亞洲的」、「東亞的」還是「亞太的」國際組織?究竟是一個「美國主導的」、「中國主導的」、還是「東協主導的」機制?這些組織彼此也在競爭,希望最終能夠脫穎而出。也因此各國領袖,深怕壓錯寶,只好趕場參加這些大同小異、卻乏力的區域組織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