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015桃園地景藝術協同策劃人 姚孟吟
今年,隨著政府的更替以及桃園市升格為直轄市,桃園市文化局決定以國際論壇取代前兩年盛大的地景藝術節表現,透過國內外藝術家進入社區的觀察以及國際策展人案例的分享,重新檢視「桃園地景藝術節」未來的方向與可能性。
其實,桃園作為「千陂之鄉」,每每搭機從高空鳥瞰,都會被這些高密度水塘所呈現的景觀所震攝,第一屆在新屋辦理的桃園地景藝術節也是以這個主題來發想,引導民眾遊歷其中。但第二屆在海軍桃園基地辦理的則嘗試另一脈絡,雖然觀賞人次又創新高,但對因展場本身的特殊性,對桃園地方的觀光與經濟沒有帶來實質的助益。
也因此,桃園市文化局這次特別邀請六位各具特色的國內外藝術家,要他們以創作者獨特的眼光,進入八德、大園、中壢、新屋、觀音、楊梅六個區域,和社區密切互動、挖掘在地故事,期待未來的地景藝術節在表現上能更加貼近地域特色,最終能帶動社區發展與深度的文化旅遊。在地域的介入上,則以陂塘為核心,拓散到周邊的人文歷史和產業。
這六位藝術家中,首先進駐的是新屋范姜老屋三房第十九代的後人,范姜明道。他父親在二戰後即移往台北發展,儘管逢年過節會回來祭祖,但他對新屋、甚或桃園的在地特色卻也陌生。這次特別透過新屋文史達人姜義溎老師的引導,深入范姜老屋、觀看藻礁石滬、甚至難得一見的客家平安戲。而接下來陸續進駐的有印尼藝術家阿里亞‧邦嘉盧Arya Pandjalu、泰國藝術家沙卡林‧酷翁Sakarin Krue-On,以及本土藝術家黃瑞茂、周靈芝和潘羽祐。
阿里亞‧邦嘉盧進駐在楊梅的富岡地區,該地位於桃園與新竹的交界,儘管有火車經過與具歷史感的老街,但在近代交通革命後,這裡猶如被遺忘的城市,相對地也保有其璞質感。阿里亞來自印尼古鎮日惹 Jogjakarta,擅於凸顯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差異對話。這次受到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大井頭福德祠管委會的接待,從一家一菜的活動開始,建立他對富岡與相關議題的認識,更認識了印尼新娘阿蓮以及她所介紹的外籍族群。
沙卡林‧酷翁則進入到八德的大安社區。該社區位於八德北邊,與新北市鶯歌相鄰。他在大安社區發展協會的接待與引導下,參訪該地保存至今的最後一塊茶園,也看到桃園、新北邊境上宏偉的垃圾山和公墓,居民的無奈與另闢桃花源的渴望。
黃瑞茂是淡江大學建築系的教授與前都市改革者組織OURs的理事長。他最近一年以生活地景重建為主題,受邀到全台各個地區帶動「魚眼地圖」和「生態年曆」的繪製,期待社區民眾以他們生活為核心,重新省視生活與環境的關聯性。這次進駐到桃園高鐵站附近的洽溪社區,本希望能針對該地區都市重劃前後的生活型態進行工作坊,但最後因故改到觀音的富林社區和八德大安社區進行,帶動居民在時間與空間上重新思考生活路徑的營造。
進駐到觀音富林社區的周靈芝近年來以生態藝術創作為主。富林位於觀音工業區的邊陲,仍保有相當的農地,並可沿著大崛溪出海。這一次,周靈芝除了保持一貫對水文的關注,探訪藻礁、石滬外,也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引導下,理解該地受到工業發展影響而亟欲重新建立人與土地關係的迫切需求。其中包括苦茶樹種植十年計畫、牛路巷重建計畫,以及一些公共休憩點的營造想法。
擅長記憶連結的潘羽祐則進駐到大園的內海社區。受老街溪和新街溪包夾的內海位於大園工業區內,臨海區域還維持原來街廓景觀,農地因工業區的關係,多強迫休耕,顯得有些蕭瑟,但該地的廟宇和祭祀活動卻異常興旺。潘羽祐在社區發展協會的陪伴下,
走訪該地15間廟宇,理解各個關於神明的傳奇故事,也理解該地希望透過藝術操作來融合各個團體間歧異的期待。
此次短暫的藝術進駐,不僅是為未來藝術家與社區合作開啟一扇門,更重要的,是要扭轉煙火式的藝術節操作模式轉為深耕土地的作法,用藝術修補過去因快速發展需求而傷痕累累的土地倫理,重新建立人和環境的關係。在這10天左右的進駐,藝術家們發現社區內的自然環境各具特色,累積的文化資產亦非常雄厚,因此,如何以社區為主體,提升在地成果、共創具地方環境語彙的作品,並架構出可以參訪的舒適機制將是未來桃園地景藝術節的最大挑戰!
9/29國際論壇的主講人卡特琳‧古特Catherine Grout也特別提起為什麼需要藝術的介入。因為藝術的方法能考量不同時空與狀況,創造出參與者對「當下」的深刻感知,進而理解藝術的價值,並尋求複製這樣的經驗,開展他們與環境的關係。因此,她的演講題目「當我們同在藝起Togetherness」中的主詞指的並非只有人類,而是更廣義的「世界」,需要時時刻刻思索我們和「鄰居」的關係。當天下午座談的還有參與過新潟水與土藝術祭與瀨戶內藝術祭的藝術家王文志前來分享。他一方面贊許桃園調整藝術節方向的決心,也特別提醒成立一個獨立策展機制的重要性,如此一來,藝術節的概念與許多子計畫才能長期地深植地方,累積出具有能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