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在 2025 年長春航展公開展示一架編號為「CB10300」的殲‑20 戰機後,關於殲‑20 生產與裝備規模的討論再度升溫。軍事觀察者與防務網站認為,該編號暗示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成飛)生產批次與總產量;據最新評估,截至 2025 年 10 月底,殲‑20 總產量已突破 300 架、並廣泛配屬於解放軍五大戰區多個戰鬥機航空旅。
外界對殲‑20 的年產能存在不同估算。部分情報與防務分析機構認為,殲‑20 年產量約落在 70 至 100 架;另有防務觀察家根據成飛產能擴建與後勤效率推算,若達到最高運作,年產能上看約 200 架。基於此等估算,有分析指出,若現行製造節奏持續,殲‑20 在 2026 年底前或可突破 500 架大關。
現正最夯:美駐日大使酸爆中方「謝謝你們強化日美同盟」 反諷貼文在日本炸出大迴響
「亞洲防務安全」網站在 24 日報導中更提出遠景推測,認為殲‑20 到 2030 年底可能接近或達到約 1,000 架,甚至可能與美軍服役的 F‑22 與 F‑35A 合計機隊規模相當。不過,多數國防分析家強調,該類長期推估涵蓋高度不確定性,受產能擴張、技術升級、資源分配與國防採購策略等多重因素左右。

成飛及相關軍工體系的生產模式也成為外界關注重點。報導稱,殲‑20 的量產仰賴數位化工廠、脈動性生產線與以人工智慧(AI)輔助的品管系統,藉此提升量產一致性與效率;同時,殲‑20 計畫已促成中航工業、航發、航太科工、航載系統與飛彈研發單位等國有企業間的深度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第五代戰機供應鏈。
部分軍事家指出,殲‑20 量產展現中國在第五代戰機自主生產上的能力,即便在外部貿易限制或地緣政治壓力下,仍具一定的自給自足能力;但也有分析提醒,隨著成飛投入第六代試製機(網路上稱「殲‑36」)的研發與測試,以及沈飛的殲‑35 量產啟動與潛在殲‑50(俗稱「北六代」)進展,未來資源可能向新一代機款傾斜,進而影響殲‑20 的長期產量步調。
現正最夯:館長案風暴擴大 !「中國錢」疑雲未息 直播主驚曝 : 很多網紅月領200萬罵政府

軍事專欄「國平視野」在評論中指出,殲‑36 若順利完成飛行測試並進入批量生產,成飛的產能將面臨重新分配壓力;因此,殲‑20 要在 2030 年前達到接近 1,000 架的說法存疑。不過,若將殲‑20 與殲‑35 等第五代機型合計,中國整體第五代戰機的規模突破 1,000 架的可能性仍相對較高。
整體來看,觀察家普遍認為殲‑20 的量產與裝備速度正處於加速階段,但對於中長期(到2030年)是否會出現爆發式擴張,仍需視中國國防工業的生產規劃、資源分配以及新一代戰機研發進程等多項變數而定。
中國空軍在 2025 年長春航展公開展示一架編號為「CB10300」的殲‑20 戰機後,關於殲‑20 生產與裝備規模的討論再度升溫。 圖:翻攝自國平視野
殲系列各類戰機。 圖:翻攝自國平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