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展開亞洲訪問行程,預計於本月30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川習會」,外界高度關注這場會談是否將成為美中關係的轉折點。不過,多數華府學者普遍認為,本次峰會難有重大突破,「達成大交易」(grand bargain)的機率極低,雙方重點恐將放在「管控分歧、避免惡化」上。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表示,她不確定川普會如何回應習近平,但希望他能在會談中重申美國對台政策,並敦促中國停止對台周邊的軍事與灰色地帶脅迫行動。她指出,美中在多數議題上的立場差距極大,達成「大交易」的機率微乎其微,不過仍可能出現小規模協議,例如雙方同意暫時凍結自9月馬德里會談以來所採取的互徵港口費及中國擴大稀土出口管制等措施。她進一步分析,若中國願意採取大規模行動打擊向墨西哥出口用於製造類鴉片藥物「芬太尼」(Fentanyl)的企業,美國或許願意凍結或取消因芬太尼問題而對中國加徵的20%關稅。

當前熱搜:趙少康嘆「寧願中共收拾民進黨」太可怕!翁達瑞:我們終於有共識

由於川普一向偏好「交易型外交」,外界擔心他為了追求貿易談判上的勝利,可能在台灣議題上作出妥協甚至讓步,多位華府學者警告,若美中採取「包裹式談判」,台灣恐再度成為被動的談判籌碼。《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共和黨內鷹派人士近月來持續敦促白宮加速美中經濟脫鉤、發展人工智慧等關鍵產業,並深化對台軍事支持。然而,川普至今仍堅稱,只要美中能夠和睦相處,便能解決全世界的所有問題,態度並未出現明顯轉變。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則分析指出,川普慣於在會談細節未定前即對外宣稱「談判成功」,此次川習會可能重演相同戲碼。部分接近白宮人士預期,即便美中貿易戰僅稍有降溫,川普也可能將其包裝為重大外交成就,藉此鞏固其領導形象。「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資深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則評論指出,「你會看到川普與習近平站在同一舞台上說:『我們暫時沒有任何問題。』這才是人們真正期待的結果。」

曾任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中國事務主任、現為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學者的韋德寧(Dennis Wilder)則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線上座談中表示,他對這次會談抱持審慎樂觀態度,認為雙方有機會做出一些「戰術性決定」,在不觸及根本矛盾的前提下,暫時降溫貿易戰火。韋德寧指出,雖然雙方在關稅與科技管制問題上仍有深層歧見,但預期川普不會如先前威脅般,對中國商品全面加徵100%關稅;同時,中方也可能稍作退讓,不再堅持嚴格限制稀土出口的強硬立場。他分析,這類有限度的互讓,有助於營造「雙贏」氣氛,使雙方得以宣稱談判成功,並維持各自的政治支持基礎。

現正最夯:光復節連假收假日東北季風發威!北北基宜大雨特報、15縣市強風特報

外電報導指出,川普在行前受訪時表示,期待在會談期間解決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爭端,並希望促使北京恢復向美國採購黃豆。中國日前宣布對稀土出口實施大範圍限制,導致全球產業鏈震動。川普隨即放話,若中方不撤回相關措施,美方將自11月1日起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徵100%新關稅。

中國是全球主要稀土生產國之一,稀土更是電動車、電子產品及國防工業關鍵零組件中不可或缺的磁性材料。分析人士指出,若美中能在稀土出口與農產品採購議題上達成有限協議,將有助於緩解貿易戰升溫的風險,也為川習會創造象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