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軍事觀察》網站 13 日報導指出,中國空軍已接收第十批殲-20 隱形戰鬥機,總數突破 300 架。此舉不僅標誌著中國航空工業技術與產能的成熟,也讓東亞地區五代機的空中力量格局再度成為焦點。

殲-20 自服役以來備受關注,隨著國產渦扇-10、渦扇-15 引擎逐步取代俄製 AL-31,中國實現零件全面國產化,擺脫外部供應鏈限制。雙座版殲-20S 與改進型殲-20A 陸續服役,更進一步強化作戰能力。美媒預測,到 2030 年,中國或將裝備 700 架殲-20 與 500 架殲-35,總數達 1200 架,對區域力量平衡產生深遠影響。

全站首選:北檢要求禁接觸2、3百證人!柯文哲:你給我清單、我把它背起來?

解放軍殲-20戰機群。 圖 : 翻攝自勝研國際

相較之下,美、日、韓在五代機部署上受限頗多。美國 F-22 雖性能優越,但產量僅 187 架,現役不足 160 架,且服役時間已久。日本雖訂購 147 架 F-35,每年交付量卻僅約 10 架;南韓訂購數量更少,難以在短期內形成規模。即便美軍增派 F-22、F-35 至東亞,其數量與技術優勢都逐漸受到挑戰。

中國每年可量產逾 50 架殲-20,並已展開第六代戰機研發,美國雖提出六代機計畫,但受制於技術與預算限制,進展相對緩慢。美媒評論認為,美、日、韓在數量上已難以壓制中國,在質量上也逐步轉入劣勢,未來十年中國的空中優勢恐將進一步擴大。

美製F-35戰機,作為世界最先進的戰鬥機產量卻落後中國,每年交付都延遲。   圖 : 翻攝自石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