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破茂辭職:從改革者到被逼宮的首相

「時也,命也,非我之罪也」(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石破雖盡力改革,但終究敗於時勢與派系鬥爭,因此石破茂的下台,皆因時運與命數使然。今天傍晚,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記者會中宣布辭去自民黨總裁與首相職務,象徵「後石破茂時代」正式展開;儘管形式上為主動請辭,實際上卻是在國政選舉「三連敗」後遭遇黨內逼宮,不得不下台。

當前熱搜:「塔巴颱風」影響雨炸3天!一週天氣一圖看

回顧石破茂任內力推透明政治、分權改革與官僚制度轉型,雖獲得部分中間選民肯定;然而,在講求派系運作的自民黨中,他始終無法建立穩固基礎,特別是2025年7月參議院選舉中,自公聯盟失去過半席次,成為壓垮石破茂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石破茂雖試圖留任,但黨內不滿情緒高漲,自民黨議員與地方代表紛紛聯署,擬於8日前提案提前改選總裁,當295名國會議員中已有逾130人表態支持,加上黨內大老麻生太郎更公開挺提前選舉,使得石破茂失去最後的緩衝,在民意與黨內雙重壓力下辭職,以避免政局失控與難堪。

二、川普2.0的外交壓力:經濟與戰略兩頭燒

石破茂政權面臨的外部挑戰也不可忽視,特別是2025年1月川普重返白宮後,美國對日政策再度轉向強硬,而「川普2.0」版本的交易外交快速升溫,要求日本增加防衛費、提高對美貿易讓步,並限制高科技產品對中輸出;雖然石破茂嘗試保持對中與對美的平衡外交,將人權與經濟議題切割處理,卻反被視為模糊、不堅定,導致保守派與美國的不信任。此一外交姿態被日本民眾視為「軟弱」,使石破茂改革者的形象日益黯淡,因此川普對日施壓反而間接助長國內對「強硬派」的支持呼聲,進一步催化自民黨內右派勢力的崛起,成為石破茂辭任的另一重要推力。

三、政局不穩常態化:受制於派閥與聯盟運作

隨著石破茂下台,象徵著自民黨價值重整與派閥再洗牌的開端,因此黨內政治重心逐漸從中間改革路線回歸意識形態鮮明的保守民族主義,其中以高市早苗、小林鷹之、小泉進次郎為首的保守派逐步接掌話語主導權,推動「安倍路線2.0」;而上揭人士主張強化國防、反對對中綏靖、推進經濟安保與教育改革,試圖以愛國論述重建民眾信心。在此背景下,自民黨未來將轉為更加明確的右傾政黨,對外強調主權與安全,對內凝聚保守價值。

與此同時,自民黨選票衰退,國會內部出現多極化與碎片化趨勢,所以在野勢力的立憲民主黨、日本維新會逐漸壯大,議會協商與政策整合難度提升,形成內閣更迭頻繁、法案推動受阻的新常態;所以在新局勢下的首相不僅需強化政策實踐能力,更要具備整合派閥、協調民意、應對外交壓力的綜合領導力。

四、誰將接棒?高市早苗最具優勢

接替石破茂的呼聲中,其中以高市早苗眾議員最受矚目,她不僅是原安倍派核心人物,更與美國保守派關係深厚,在川普主政下能維持穩定的日美關係;此外,高市形象鮮明,立場強硬,主張對中強化警備、強化自衛隊能量、推進經濟安全保障等政策,契合保守派與焦慮民意需求,若一旦當選,將成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象徵突破與轉型,也有助吸引年輕與中間選民。其他人選:有如小泉進次郎眾議員,雖有知名度與世襲背景,但派系支持薄弱、政策深度不足;小林鷹之眾議員雖具技術專業與改革意志,卻缺乏基層動員力;林芳正眾議員則為中庸路線代表,若黨內需折衷或成妥協性選項。

所以,最終勝出者應具備三個優勢條件:派系整合、國會票數與民意領先,目前看來,高市早苗眾議員在三方面均有明顯領先態勢。

五、日本民意轉變:從理想改革到實績導向

當前在日本社會通膨、地方衰退與薪資停滯等問題下,國民對於空泛改革口號日益失望,轉向期待具執行力與成果導向的「操作型強人」,所以未來首相需具備五項特質:政策落地速度快、整合派閥與產業界、能靈活應對中美夾擊、提出解方因應少子化與高齡社會、並能與民眾情感連結。

這反映日本政治從「價值理想」轉變為「成效現實」的社會心理轉型,所以繼任執政者若缺乏具體執行與社會說服力,恐難獲得長期民意支持,也難以駕馭日益複雜的內外部挑戰。

六、台日關係穩定延續:戰略合作不因政局而變

雖然日本政局近年來劇烈變動,台日關係卻持續穩固,原因在於雙方戰略共識與制度基礎深厚:一則,台海與日本安全高度連動,雙方皆是美國印太同盟核心;二則,在半導體與新能源等領域具高度互補性;三則,兩國同屬民主價值同盟,對抗中俄威權有共同的戰略認知;四則,日本國會中「日華懇」等友台跨黨派力量穩定;五則,社會民意長期友善,民調顯示九成以上日本人對台有好感。

除非日本政權出現極端政黨輪替或親中政府上台,台日關係大方向不致改變,所以未來在國會外交、國防安全、科技聯防與地方交流等層面,仍將持續深化。

七、結語:政治更迭中的戰略常態

石破茂辭職標誌一段強調制度理想與改革願景的政治階段告終,日本政局將邁入「操作型」與「成效導向」的全新時代;而新一代執政者將面對內部整合與外部應對的雙重壓力,若無綜合領導力,難以穩住政權。

對台灣而言,日本政局更迭不必過度憂心,反而是深化戰略關係的契機;只要雙方持續在安保、科技與民主價值上保持一致,台日關係將持續成為印太穩定的中流砥柱。

作者陳文甲教授:開南大學國家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台灣日本研究院資深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