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07 年首支 iPhone 問世後,智慧手機不但為人們掀起生活型態革命,也成支撐蘋果(Apple)長期營運成長的「金雞母」。不過外資投行美銀(BofA)認為,蘋果以 iPhone 作為獲利支柱的時代即將結束。

2018年八月,蘋果市值首度超過一兆美元;兩年後的 2020 年八月,蘋果市值站上 2兆美元;2022年一月;蘋果市值登上 3兆美元,這些紀錄均為全球第一。但近年來,該公司成長力道不如先前高速,接連被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等受惠 AI 應用的科技巨頭迎頭趕上,甚至拉開差距。市場也好奇,蘋果下一隻「金雞母」在哪?

精選報導:台商再創奇蹟機會來了!謝金河:接下來台灣會誕生很多美國概念股

自 2022 年一月成了全球首家市值站上 3兆美元的公司後,蘋果近年來的市值成長幅度放緩。 圖:Market Cap

上週五(15日),美銀出具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蘋果的營運結構正歷經轉變。並認為,其獲利核心正從硬體銷售逐漸轉向服務業務。預計 2025 財年起,服務業務對蘋果年度毛利的貢獻將超越手機。

美銀認為,相較於週期性的硬體銷售,服務收入的成長更加穩定且可預測,將提升蘋果獲利能力。報告估算,自 2025 財年起,服務業務將貢獻蘋果年度毛利潤的 42%,略高於 iPhone 的 41%,為歷史性首度超越。且這項差距料將持續擴大,直到 2027 財年,服務業務的貢獻將達 44%,iPhone 則降到 39%。

美銀預計到了 2025 財年,蘋果的服務業務對年度毛利的貢獻,將超越 iPhone 銷售。 圖:翻攝自蘋果YT

美銀分析兩大原因,驅動蘋果獲利轉變。並表示,更快的收入成長,加上更高的毛利率,意味著服務業務應持續比產品業務對蘋果毛利年增率貢獻更大。

一、更高的利潤率:服務業務的獲利能力遠超硬體。報告以 2025 財年第三季的數據為例,服務業務的毛利率高達 75.6%,而產品業務的毛利率僅有 34.5%。

二、更快成長速度:美銀模型預測,未來幾年服務收入將以「低雙位數」(約 12%)的年增長持續成長,而 iPhone 收入成長率預計為「中個位數」(約 6%)。

美銀在報告中強調,由於 iPhone 銷售的週期性固定,容易受產品發布週期和宏觀消費環境的影響。相較之下,服務收入被視為「長期性」(secular)的,蘋果公司的成長性將更穩定且可預測。隨業務組合帶動毛利率邁向 50%(過去十年多半約 40%),較高比例的毛利來自較穩定且長期的服務業務收入,意味公司的現金流和盈利彈性將顯著增強,應獲得較高的估值倍數。

鑑於服務業務能帶來更高的利潤率和更低的周期性,其利潤貢獻增長將為蘋果獲得更高的本益比估值倍數。美銀認為,這也是分析師 Wamsi Mohan 團隊重申其 250美元目標價和「買進」評級的關鍵。

※Newtalk提醒您:
#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投資前應檢視自身能力,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