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課徵20%暫時性關稅,我方持續協商,外界憂心食安成為交換籌碼。消基會今(6)日籲政府談判時堅守萊克多巴胺容許值與肉品產地標示,守住民眾健康防線。若標示制度遭撤,應啟動間接辨識策略,包括強化稽查、建立追溯平台、修法將未標示者列高風險,保障消費者知情與選擇權。
由於台美關稅協商受到保密協定約束,官方至今未公布具體進度。不過消基會援引去年參與雙邊談判的經驗,推估美方此輪談判將再重申多項既有訴求。
全站首選:川普稱在美設廠免關稅 、台積電大漲逾4% 陸行之提兩擔憂:真的沒完沒了
消基會依據過往參與台美貿易談判的經驗,推測在保密的談判過程中,美方可能再度提出四大關鍵爭議點。消基會執行董事吳榮達示警,這些議題包含:
1.首先是邊境檢查:美國質疑台灣的檢疫與退運程序過於繁瑣,並關切是否符合國際標準。
2.其次是國內檢驗頻率提高:會讓不合格比率上升,被美方解讀為非關稅性障礙。
3.萊劑殘留標準恐降低。美國貿易代表署年初即曾要求台灣解除美牛進口限制,並放寬對美豬產品的萊劑容許值。近日也傳出我方可能同意開放美牛內臟與絞肉,並將豬腎的萊劑上限從0.04ppm提高至Codex訂定的0.09ppm。
4.產地標示:美方據悉有意要求我國取消對美肉來源的標示規定。
吳榮達補充,台灣飲食文化中常食內臟,例如產後進補會攝取豬腎,因此對於腎臟中萊劑殘留值的標準尤為謹慎。他坦言對談判成果不樂觀,若容許值無法守住,政府應把產地標示作為食安的最後一道關卡,保障民眾選擇權與知情權。
消基會也提出三項具體建議作為補強措施。第一,強化對非美國肉品的標示稽查,定期查察並公開產地資訊,讓消費者能更警覺無標示來源的產品。第二,建立肉品來源追溯平台,政府可推出網站或APP供民眾掃碼查詢來源國、進口商與檢驗紀錄。第三,推動修法將無標示產地者列為高風險品項,要求提高邊境抽驗比例並限制其銷售通路。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提到,總統賴清德已強調談判應依循四大原則,包括國人健康與糧食安全,顯示農產品與貿易談判高度相關。他並引用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所言:「消費者有權獲得安全、資訊、選擇及發聲的保障」,呼籲我方談判代表以此為核心立場,勿讓民眾健康淪為產業折衝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