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立法院大幅凍刪中央政府總預算,行政院也宣布刪減636億地方政府一般性補助款。多數縣市固然能舉債因應,卻可能導致財政紀律惡化,在釋憲結果出爐前,朝野應協商折衷方案。

4、5月間,行政院接連發給各地方政府兩紙公文,預計要刪減636億元的今年度各縣市一般性補助款,比率達25%,讓各地方首長急跳腳,站上第一線大喊不公。

熱議話題:中山美穗獨子「拒絕繼承鉅額遺產」!母子斷聯10年內幕曝光

在野黨和藍營執政縣市質疑中央違法;行政院卻解釋,縮減補助款的源頭,是立法院對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未定名目刪減636億餘元,其中無違法之處,雙方僵持不下。

近期的補助款之亂,實質上是去年底以來《財政收支劃分法》(以下稱《財劃法》)修法與總預算凍刪爭議的延長賽。由於行政院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已對前述兩項議案提請釋憲,在憲法法庭做出裁決前,僵局恐難化解。

但是,每月撥款的一般性補助預計7月就要開始減撥,對每天開門就得花錢的地方政府而言,等待憲法訴訟或其他救濟結果緩不濟急,現在就得開始想辦法。
自有財源占比低 非六都頭痛

一般性補助縮水的衝擊劇烈程度,端視各地方政府的自有財源比率、也就是不依賴中央補助的財力而定。

根據財政部2023年統計,六都自有財源占歲出比率均逾6成6,調節能力較佳,但對自有財源多為4至5成、高度依賴中央經費挹注的非六都縣市而言,恐難輕易平衡開支。

有別於立法院刪減中央各部會特定的預算科目性質是「支出」,政府即使有錢,也不能花在被開刀的施政項目上;地方政府被扣除的補助款則是「收入」,只要各縣市自己找得到財源,補上缺口,仍能照常執行議會通過的年度預算案。

「地方年度預算已編列通過,若要因應變動,就得預算追減、減少支出;要不然就是按照原計畫執行預算,但增加收入。」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說。

若要減少支出,由於一般性補助包羅萬象,包含教育、社會福利、基本設施、其他基本支出、平衡預算五大面向,具體用於教職員人事費補助、行政人員基本支出、市立大學補助、老農津貼,也有部分是交給地方依實際需要彈性運用。

對於多數地方政府來說,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減少支出,但實務上也已開始盤點可能撙節的項目。基隆市財政處長謝妙蓮坦言,一切都還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但市府已經開始擬定可能的財政調節方案。

( 本文獲今週刊授權轉載,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84期)

0056還能買?揭秘兩大「最慘情況」!0050、00878、00919...若股市再度崩盤,投資ETF的3種策略

https://btoday.cc/7n3ypx

中信金變「2元金」股價43元還能買?不如買這檔「金融股隱形冠軍」連14年配股配息,長抱10年賺贏大金控

https://btoday.cc/7n3ytt

   圖:今周刊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