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來自澳洲、重達22.99公噸的冷凍豬腳,在我國邊境抽驗中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雖符合國內容許標準,但進口商喊冤,強調原採購為無萊劑產品,此次殘留是因運輸業者誤裝所致,若複驗仍驗出,將全數銷毀並不排除對運輸業者索賠。

農業部資料指出,這批冷凍豬腳於邊境受理報驗時,依法抽樣送驗乙型受體素,檢測結果顯示萊克多巴胺含量為0.001ppm,符合動物用藥殘留標準規定的0.01ppm以下,因此於4月29日核發輸入許可並放行,同時在豬肉儀表板公開資料。

中華民國禽肉行銷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春來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涉事進口商並無進口萊豬意圖,本次事件純屬運輸過程誤裝。他強調,業界長期以來秉持拒絕進口萊豬的共識,為守護消費者對進口豬肉的信任,堅持多年從未改變。

農業部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冷凍豬腳進口總量為9767公噸,其中加拿大來源量最高,占3411公噸;澳洲則為46公噸,占比僅0.47%。整體澳洲進口豬肉市占也僅有0.42%,冷凍豬腳多流向食品加工業,製成德國豬腳等熟食產品,市面小吃店販售的腿庫、滷豬腳,則多數採用本地溫體豬。

李春來進一步指出,從進口商角度來看,含萊與非萊豬肉在價格上差異不大,但消費者接受度懸殊,因此業界普遍無意進口含萊克多巴胺豬肉。他強調,不希望因個別事件影響整體市場形象,損害多年來建立的信任基礎。

食藥署強調,目前台灣對進口豬肉實施2%至10%的邊境抽批查驗,所有合格放行案件均以科學分析結果為依據,確認屬於可接受風險範圍。未來仍將持續秉持「食安優先、科學分析、國際標準、市場稽查」原則,確保國人飲食安全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