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一代柴電潛艇「大鯨」級的第四艘潛艇「雷鯨」號,於日本當地時間 3月 6 日正式服役。
自 2022 年以來,「大鯨」級潛艇已保持一年一艘的服役速度,且服役時間均集中在每年 3 月,顯示日本對該型潛艇的建造及相關生產流程已日漸成熟:
• 2022年3月9日:一號艇「大鯨」號服役

• 2023年3月20日:二號艇「白鯨」號服役

• 2024年3月8日:三號艇「迅鯨」號服役

• 2025年3月6日:四號艇「雷鯨」號服役
根據日美先前在西太平洋的聯合軍演,日本潛艇的主要作戰範圍集中於對馬海峽、宮古海峽及巴士海峽,這三大海域是中國海軍突破第一島鏈的關鍵區域。日本試圖透過強化潛艇戰力,對這些海域形成封鎖圈,以限制中國海軍的海上行動。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共擁有 24 艘常規動力潛艇,包括:4 艘「大鯨」級、8 艘「親潮」級、12 艘「蒼龍」級。
其中,對馬海峽與宮古海峽距離日本本土較近,「親潮」級與「蒼龍」級潛艇可在水下長時間執行機動作戰。然而,巴士海峽距離較遠,傳統潛艇若浮出水面加速航行,易遭中國海軍發現,而使用 AIP 系統水下航行,速度又過於緩慢。因此,日本研發採用高容量鋰電池驅動的「大鯨」級潛艇,以提高長程機動能力。
與「蒼龍」級潛艇搭載 AIP 系統不同,「大鯨」級完全棄用 AIP 技術,改以高容量鋰電池作為主要動力來源,使其在滿電狀態下,可維持 20 節航速連續潛航 15 小時,並在電量耗盡後,僅需 2 至 3 小時柴油機充電即可恢復滿電狀態。

這一技術更新,使得「大鯨」級潛艇能夠從日本本土直接潛航至巴士海峽執行作戰任務後迅速返回,大幅提升戰術靈活性與隱蔽性。
面對具備長時間水下作戰能力的「大鯨」級潛艇,中國可採取多種反制手段,包括攻擊型核潛艇、反潛艦與常規動力潛艇等。不過,相較於傳統方式,中國正在發展的「無人潛艇」可能成為更有效的應對方案。
中國近年來已推出多款偵察型無人潛艇,並進一步研發可搭載魚雷執行攻潛作戰的無人潛艇。這類裝備不僅可攜帶更多鋰電池與武器系統,且無須考量人員長時間駐留需求、潛航時間更長、隱蔽性更高,比「大鯨」級潛艇更適合在海底長時間執行作戰任務。
此外,以中國的工業產能而言,一旦無人潛艇的性能標準確立,大規模量產將不是問題。隨著中日海上攻防趨勢持續升級,無人潛艇有望成為中國應對日本「大鯨」級潛艇的新一代反制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