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崩盤正對醫療體系產生深遠影響。《紐約時報》報導,過去 5 年內,中國已有超過 200 家醫院宣佈破產,而在此前的 5 年中,這一數字僅為 7 家。獨立醫療產業分析師賀濱指出,這僅僅是開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醫院面臨同樣的命運。

疫情期間,巨額的檢測成本使公私立醫院的支出激增,同時,由於患者擔心感染,前往醫院就診的人數大幅減少,導致醫院收入銳減。疫情結束後,房地產市場的低迷進一步拖累經濟,許多人為節省開支,推遲了非緊急疾病的治療。此外,地方政府財政緊張,無力為公立醫院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

更深層的挑戰在於人口老齡化,醫療費用增長速度超過了醫保基金的收入增速。政府為了節約開支,醫保無法完全覆蓋某些手術或藥品的費用,進一步加劇了醫院的財務壓力。

中國已有超過 200 家醫院宣佈破產,而在此前的 5 年中,這一數字僅為 7 家。(示意圖) 圖:擷自X帳號@shidaoguo

過去 20 年,中國的醫院數量增長了 1 倍以上,私立醫院的增長速度更是達到 3 倍。許多醫院通過貸款進行擴張,但隨著資金回籠放緩,償還債務變得困難。例如,位於中國南方的梅州嘉應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在 2021 年投資 1.2 億元人民幣建設新大樓,但到 2023 年,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 50%。該醫院於去年 11 月宣佈聘請會計師協助清算資產,並在此之前暫時停診。醫務人員被拖欠了 10 個月的工資,並被要求辭職。

在浙江省的一家公立醫院工作了 12 年的楊娜娜(音譯)表示,她最近首次遭遇減薪。醫院還削減了員工的餐補,她所在的科室也停止提供免費的飲用水。

人口老齡化導致醫療費用上升,但繳納醫保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少。經濟困難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放棄醫保,這進一步加劇了醫院的財務困境。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劉軍強預計,醫保基金可能在未來 10 年內耗盡。

綜合而言,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正共同對中國的醫療體系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醫院破產、欠薪等問題的頻發,凸顯了該國醫療體系在面對多重壓力下的脆弱性。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正共同對中國的醫療體系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示意圖)   圖:擷自X帳號@hkx_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