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年度大潮即將來襲,西部沿海地區需嚴陣以待。中央氣象署官方粉絲專頁「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發布警訊,指出8月19日至23日將迎來今年第二波年度大潮,特別是西部沿海從新北至嘉義一帶將面臨最高滿潮。氣象專家提醒,沿海低窪地區居民應提高警覺,防範海水倒灌及局部淹水等潛在風險。

氣象署表示,2024年度大潮的第二階段即將登場。這波潮汐現象不僅影響西部沿海,西南部及東北部沿海地區的潮位也將明顯偏高。氣象署呼籲民眾,在漲潮期間應特別留意海水倒灌可能引發的安全隱憂。

年度大潮是一個複雜的天文現象,其成因與月球、太陽對地球引力的共同作用密切相關。專家解釋,此現象又稱「天文潮」,可分為「大潮」與「小潮」。當月球、地球與太陽三者排列成一直線時即為大潮,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強,導致潮汐變化最為劇烈。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農曆初一(朔月)和十五(滿月)前後幾天,此時滿潮水位會達到最高,乾潮水位則降至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年度大潮的發生時間在不同地區略有差異。氣象署詳細列出了今年各地區預計出現年度大潮的時間表:7月20日至24日,西南部和東北部沿海已經歷了第一波年度大潮;8月19日至23日,西部沿海從新北到嘉義將迎來高峰;9月17日至21日,離島地區如澎湖、金門、馬祖將面臨最強潮汐;10月16日至20日,這些離島地區的潮位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

氣象專家進一步解釋,年度大潮的形成還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包括月球、地球引力以及大氣壓力的共同作用。在台灣,年度大潮通常出現在秋分前後的朔月或望月期間。此外,當月球運行至「近地點」時,也可能引發年度大潮現象。相較之下,小潮期間的潮汐變化較為溫和。當月球、地球與太陽呈垂直排列時,各天體間的引力相互抵消,導致潮汐漲落幅度減小。小潮通常發生在農曆初八、初九(上弦月)以及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