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9日下午3點多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位置偏離與美國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所預告路線差距太遠,直接橫切台灣南部,為提醒國人小心火箭殘骸掉落台灣,國防部發出該部首次國家級警報,但國防部簡訊的英文卻註明是「Missile fly over」,引發批評聲浪,國防部也為此道歉,也有不少人質疑為什麼過去衛星或飛彈「經過」都沒有預警?對此,黑熊學院表示,因為這些飛行物或掉落物沒有飛到預警範圍內,一定是有滿足「威脅條件」才有可能做出這些回應。
黑熊學院在臉書發文寫道,關於9日下午大家收到的國家級警報,其實發射的是「運載火箭」,目的是為了發射衛星。發布國家級警報可能有三種狀況:第一種,該發射行為沒有通報,被台灣偵測到可能具有威脅性。第二種,雖然該發射行為有通報,但實際上的軌跡vs與通報的軌跡有落差,並且具威脅性。第三種,雖然有通報、軌跡也與通報的軌道相符,但飛行的過程中,分離物可能脫離軌道,而可能造成威脅。9日的可能性是偏向第三種。
針對「 Missile 」產生了誤會,黑熊學院解釋,「 Missile 」的原意就是「依循彈道飛行軌跡」。在軍事預警系統判斷,只要是「呈現『拋物線』的飛行軌跡」都可以叫做「 Missile 」。在中文的表述會把「飛行的特徵或方式」寫在前面,例如「巡弋飛彈」就是指飛行軌跡以平面飛行;那飛行的軌跡呈現拋物線特徵的就是「彈道飛彈」。但「Missile」有多種語境,台灣普遍翻譯「飛彈」,嚴格來說,一般指涉的武器載具應該要翻成「彈道飛彈」。這其實是「詞庫校準」問題。
黑熊學院指出,這次的情形,更精準且正確的說法是:「中國發射『衛星運載火箭』經過我國南部上空,請大家注意是否有不明物體掉落。」而火箭將衛星運載到預定軌道高度後並成功釋放,原來載送衛星的運載火箭就會重返大氣層,往地面掉落。但大部分國家設計的運載火箭,都會利用運載的火箭與大氣層摩擦、燃燒掉大部分的彈體,或至少規劃飛行軌跡不會掉落在有人的區域。
黑熊學院續指:「但有些國家的設計不良,或是不注重這方面的處理,那就有可能會產生因掉落物而砸壞建物、甚至砸屎(死)人的風險,實際上也發生過這樣的案例。分離物則有可能是燃料用盡的第一節火箭、也有可能是返回階段時運載火箭的其他部分,其實有很多種可能,過去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本次中國發射的時間是15:03,我們的國家警報是15:04,預警的警報是只要滿足條件(可能有威脅到台灣)、一偵測到可疑的飛行物可能有威脅,就會自動發佈。」
至於那為什麼過去衛星或飛彈「經過」都沒有預警?黑熊學院指稱。因為這些飛行物或掉落物沒有飛到預警範圍內,這些預警條件都是系統設定好的。就算只是經過,但最終預估的「可能落點」不會進入台灣安全範圍,不管領海、領土或領空,那電腦也不會觸發預警機制。尤其是彈道飛彈是可預估的,所以相對好計算。推測這次警報是因為掉落物可能會威脅到台灣領海、領土或領空其中之一才會發布。畢竟太空是國際公共財,如果只是「經過」就要發布警報那真的會收不完。
黑熊學院接著提到:「一、如果真的是飛彈,國防部能攔截嗎?台灣具備彈道飛彈攔截的能力,無庸置疑。例如已部署的愛國者飛彈及國產的天弓飛彈。二、飛彈和火箭炮究竟差在哪裡?『火箭』是一個比較廣泛、概念的說法。用燃料往上飛而不是平面飛行的就可以稱呼『火箭』。例如沖天炮其實也可以算是一種Rocket。這就好比,我們會說『車子』,但車子還有分四驅車、卡車、一般轎車......但每輛車都會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或特徵,自然也會有其他的專有稱呼。」
黑熊學院強調,所以台灣雖然普遍把「Missile」翻譯成「飛彈」,但應該要有更精確的稱呼,例如運載衛星的「衛星運載火箭」,或者是具有拋物線飛行軌跡的「彈道飛彈」。現代的預警系統機制都是「自動」發布以爭取應對時間,人工的要一秒打完這麼多字也太強人所難,所以一定是有滿足「威脅條件」,才有可能做出這些回應。代表這個警報是非常即時、且對未來的安全應對都能發揮效用。
黑熊學院補充,內文是針對「為什麼國家警報系統作出這樣的判斷」,「missile」是怎麼跑出來的?正常狀況下,「軍事預警系統」的判斷就是進行飛行軌跡辨識。而它又與原本的判斷軌跡不同,系統就會發布警示,而這個警示會「自動」連動到國家警報系統。將這個軍事判讀沒有更精確的傳遞,也是黑熊學院認為不當的地方。所以內文有做出糾正。之所以會認為是系統自動發布,證據就是中國發射後,旋即自動發布警報,顯然是系統自動辨識與判定。
9日下午國防部連續發布四則警報警告,中國於下午3:04發射衛星,已飛越南部上空。 圖:翻攝自手機截圖
中國9日發射衛星, 國防部發布國家級警報。 圖:取自中國環球網
黑熊學院以梗圖調侃此次國家級警報風波。 圖:翻攝黑熊學院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