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權交易所將在12月22日啟動首批國外碳權交易,不少企業有興趣購買國外碳權,對此,環境部薛富盛表示,國外碳權未來不見得可以抵用台灣明年開始徵收的碳費,但環境部鼓勵企業從做ESG或者碳中和這個角度投資;另外一般人若要做短線投資,還是回歸正常股市就好,不要把碳權交易作為短期資金運作的考量。

根據環境部日前公布的時程,台灣碳權交易所於8月7日正式成立後,將營業項目分成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碳諮詢及教育訓練等3大項,初期將以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業務為主,國外碳權交易則在22日上路,將上架來自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地區,合計超過5萬噸由黃金標準(GS)認證的碳權,可望有27、28家企業參與交易,包含傳產、金融業。

至於國內碳權交易部分,由於需待相關子法後上路才能進行,日前環境部已於15日預告子法,一般草案預告期約2個月,因此相關子法最快明年2月上路,但碳交所還要先建置國內碳權的系統,所以第一筆國內碳權上架時間點最快落在明年中。

而對於22日就要啟動首批碳交易,薛富盛就提到,企業若從做ESG或者碳中和這個角度投資,環境部是給予鼓勵,但仍要強調國外碳權未來不見得可以抵用台灣明年開始徵收的碳費,因為環境部徵收碳費的考量重點,是收受對台灣減碳有實質幫助的碳費,因此兩者之間不一定有關聯,不過他也提到,隨著時間演進,未來台灣實施一段時間,制度更周全後,也有考量抵碳費的可能。

另外,薛富盛也提醒,碳權交易所跟證券交易所是兩回事,若要做短線投資,還是回歸正常的股市或債券等理財方式,不要把碳權交易所當作短期資金運作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