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枝最近的一個發言影片在網路上大量流傳,內容主要是控訴新課綱「刪掉」某篇古文,「以致於」大家都缺乏廉恥觀念,喪失倫常。從台灣主體認同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區桂枝老師帶來非常「正面」且大量的討論,網路上一時之間大家都在批判過往的填鴨式古文教學,然而筆者認為這件事情帶來的影響還可以從主事者(大中華立場非常鮮明的「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的角度來看,其目的就是要炒作認同的議題,並且(很成功地)凝聚親中派和統派民眾的情感。
文言文爭議是「中華道統」對多元文化的反撲 也是認同爭議
這次區老師的這個短影片引起軒然大波,在我們沒看到的「狗哨」(dog-whistle politics)部份,其實是對中國國民黨以及所謂統派群眾大有助益的,因為這個短影片提供了一個統派焦慮的出口:「民進黨調課綱,民進黨去中國化,民進黨洗腦年輕人,民進黨無恥」。現在每隔一段時間,不時就會有人跑出來做此控訴,事實上呈現出的是統派的焦慮與生氣。我認為這些咒罵絕非隨便說說,不但是理性無比,更是有計劃地在炒作情緒。
文言文的爭議這幾年一直出現,古文當然不是重點,重點是要指控民進黨「去中國」化、「去權威」化。這些出來抨擊課綱的人們實際上也不是多愛古文,而是把古文投射成對中國的美好想像,而且把古文視為承載中華道統的載體,所以才會直接把「少讀古文」等同於去中國化、去中華道統化。相關的團體很會操作概念抽換來炒作新聞,例如有人透過Dcard在台大發起了一個網路調查,一堆新聞轉發了報導,內容說:「台大透過Dcard發起投票,最後共有1814名台大生參與投票,其中38%支持區桂芝,認為『古文是國文教育的重要一環』;23%表態反對,認為『古文是腐儒思想的洗腦教育』;另有39%的人對此事並無想法『我是理工肥宅還在寫作業』。」
從選項來看,哪裡看得出來說認同古文教育是重要一環等同於支持區桂芝?如果是筆者自己來填答問卷,我也會填答說古文教育很重要,但我反對很多古板老師們拒絕與時俱進的教法,總是要求填鴨式地背注釋。我更反對的是把古文直接等同於中華道統。而反對學習古文的理由也不見得一定要是「腐儒思想的洗腦教育」,而可以是認為古文太難讀、不實用、或者是教法上缺乏邏輯等等。至於「無想法」等同於理工肥宅的選項更是莫名其妙。即使是一個在研究方法上面完全不及格的「問卷」,都可以依此來炒作出很多篇的新聞,尤其是在激起反執政黨的情緒,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些人是怎麼炒作新聞的。
「去中國化」是錯誤標籤,其實是「去中國中心化」
回到課綱爭議本身,事實上所謂的去中國化是完全錯誤的說法,這幾年本土政權執政的時期(包括陳水扁時期)對課綱內容的改動,其實是在「去中國中心化」,也就是說不再把中國當成我們的中心點,而是把台灣當成中心點。「去中國中心」當然不等於「去中國」,單純只是不再把我們自己想像成仍然是中國一份子而已。再說,所謂課綱其實根本不會牽涉到選文的問題,有沒有選〈廉恥〉或其他文章,根本跟課綱無關。課綱只有「推薦」少數幾篇古文,至於其他文章要不要選,是各家書商自己決定的。
而108課綱的重點之一,是讓老師們多了很多的彈性空間去安排給同學們的「自主學習」,因此強調「素養能力」及應用,不再像過去一樣強調需要大量記憶與背誦的學習內容。對於保守派的人們來說這又是戳中另一個他們在乎的點:去權威化。自從我們的課本不再像是以往那樣部編,由教育部直接規定課本內容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世界要毀滅了,現在又更加強調自主學習的空間,不再強調背誦的部份,很多人就會滑坡到說老師們沒有權威了、同學們要反抗老師了這些事情上面。
去權威化正是「區老師們」最在乎的點。以往可以由上而下填鴨大中華思想給同學,現在大量閱讀之後,大中華思想完全失去優勢該怎麼辦?許多人一面擔心去中國化,一面擔心老師們不再能夠把持權威,即使這兩個面向都是滑坡得來的結論,但真的已經足夠讓很多統派們焦慮萬分。
勿忘國民黨將課綱當成政治工具
攻擊課綱本身就是一種利用統派認同焦慮下的政治操作。侯友宜在政見當中強調要「恢復禮義廉恥」、學校教育強化禮義廉恥,其實用意也是在鞏固泛藍的鐵粉們,籍此動員大家對台派或者民進黨的討厭。趙少康也正是這種論述的佼佼者,長期不斷控訴民進黨破壞秩序。而他們心目中的美好秩序,恐怕就是以前那個政府可以決定一切、教育部可以決定一切教科書內容而且壟斷市場的時代吧!
馬英九執政時期的「課綱微調」,就是為了要逆轉這個「去中國中心」的趨勢。當時的召集人王曉波還直接跑出來受訪講說調課綱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內部的凝聚力」,而且這個內部指的是國民黨。他說:「國民黨現在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在於,它沒有國家目標,自己一直很含糊很迷茫,需要有更強的論述來說服群眾,課綱修改正是想起到這樣的作用。」更有趣的是,當時王曉波是對著中國媒體專訪時講出這段話。當時,法院還直接判教育部敗訴,認為課綱調整的過程違反正當程序。不過,國民黨根本沒有理會有沒有違法,更沒有理會當時社會上的大幅反對聲浪,堅持要改課綱。假設國民黨重新執政,我們可以非常確定,他們就是一定會修改課綱,改回他們所期待的那個政治目標,要恢復所謂大中華道統的教育內容。試問,我們可以接受像國民黨這樣直接把調課綱當成政治工具的嗎?
課綱的爭議其實就是大中華主義者對多元文化的反撲
區桂枝老師的自我認同就是一位標準的中國人,她個人可以保持這種認同,這是她的認同自由。問題在於,有許多在台灣生活、享受一切民主自由好處的人們,當中有很多人對中國的想像都太過美好了,例如這位區老師曾經寫文章講說中國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她說:「中國傳統代有大儒,文化歷久彌新,終將澤被天下,世界大同,曾經迷惘的港台青年也將逐一走回歸鄉之路。我堅定的相信著。」問題是,在中共統治之下,哪來的文化歷久彌新空間呢?「大儒」都已經噤聲或者被關進監牢了;「澤被天下」的方式是把人送去再教育營,以及修了各種國安法、反間諜法、資訊安全法,具體實現1985當中的「老大哥」。贊同統一、大中華認同的人們該想想的是,自己真的能夠接受這樣的統治方式嗎?
關於課綱的爭議多討論是好事,除了討論我們的教育到底該往怎麼樣的型態改變比較好之外,還是得提醒大家,這個爭議的本質就是認同之爭。一邊是大中華道統、由國家決定一切(包括教科書內容)的統治形式,一邊是民主、自由,以及多元價值。我們應珍惜現在可以自由選擇的權利與權力,莫再走回「中華道統」下,國家意志凌駕於一切的老舊思維。
文/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