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會前會於10月14日舉行,民眾黨堅持用民調方式決定候選人,國民黨則提出開放式民主初選。兩方陣營對於民調可能造成的偏差,觀點不一。針對政黨結盟究竟應如何決定候選人、民主初選與手機民調的優劣?中華民意研究協會於今天(23日)下午,假台大校友會館召開記者會,以學理比較兩者的差異。

對於應採行民主初選或手機民調,中正大學政治系莊文忠教授認為,任何制度都不會是完美的,制度在不同候選人間剛好反應了相對的優勢,所以各方對制度的看法會有落差,而制度的選擇是為了讓出線者具有足夠的正當性,因此應把重點放在各制度的優點上而非缺點。初選制度的優點展現在組織動員,表態者在正式投票日去投票的可能性較高,民調則是展現在文宣、討論度、知名度、曝光度。從整合的角度來看,希望藍白選擇各自讓步的方案,而不要選擇單純民調或單純初選。

文化大學新聞系莊伯仲教授則指出,一般人的婚禮都可能很繁雜,何況政黨結盟。藍白合本來就是不容易的工程。從比較政治來說,國外很多政黨結盟的例子,但都是選後結盟。台灣在選前結盟很特殊。若從PTT上的反應來看,民眾黨的方案較被接受,國民黨的說法較受批評。但若採取手機民調,莊教授亦指出,根據洪永泰教授的研究,市話和手機的結合,反而產生更偏差的結果!

莊伯仲教授並指出,手機調查可能有的問題很多,包括:手機門號的數量遠比選民人數多、手機門號並非隨機發放、民調公司喜歡用固定電話資料庫等等,因此手機完全不可能進行公平等距抽樣。若要採手機民調,需注意這些問題。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劉嘉薇教授認為,在台灣民主化的道路上,總統級候選人合作,連宋是先驅,但雙方光譜接近;但藍白合的光譜較有差距。如果合作是目標,零和不是最好的方法。劉教授認為,實體投票的優點是真人投票、簽署認同卡不易有反串情事,缺點是需要人力,短期內不易操作;手機民調的好處是短時間內解決,但缺點是代表性未必較初選好(民調也有動員的情形),統計上可能會有誤差(如果結果太接近,會很難解讀)。至於民調手機市話比在學界一般是37比(手機3)。因此,未來初選或民調應如何採行,仍需雙方協調。

政治大學陳陸輝教授從2021年TEDS資料庫中的調查結果發現,歷次總統選舉投票率2000年最高,2016最低,平均投票率75%,從2012以來投票率,40歲以下參與率低,女性參與率高,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只使用或大多使用手機者佔80%左右,其中女性、40歲以下者較多。而從政黨傾同來看,民眾黨和時代力量的支持者,只使用或大多使用手機的比例極高。因此手機民調確實較有利於民眾黨。

陳陸輝教授語重心長的說,政黨的提名方法,必須反映政黨或聯盟的特色、出線候選人必須能勝選、提名方法必須令人信服、參與提名過程者是選民與潛在支持者。早期民進黨因為人頭黨員充斥,所以只好改採民調機制。民調是被動接受訪問、受訪者未必是選民,甚至可能是對立政黨反串。而初選則不同,初選會出來投票者未來正式投票時出來投票的比例較高,且初選過程中可以進行造勢、凝聚人氣。因此對於制度的選擇,陳教授建議必須妥善規劃、儘速執行。

中正大學政治系莊文忠教授。   圖:中華民意研究協會提供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劉嘉薇教授。   圖:中華民意研究協會提供

政治大學陳陸輝教授。   圖:中華民意研究協會提供

文化大學新聞系莊伯仲教授。   圖:中華民意研究協會提供

對於藍白合爭議的「民主初選」或「手機民調」,學者以學理述明各自優劣。左起中正大學政治系莊文忠教授、政治大學陳陸輝教授、文化大學新聞系莊伯仲教授、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劉嘉薇教授。   圖:中華民意研究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