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族到十七族的文化傳承

8月1日是「原住民日」,你對住在台灣七、八千年的原住民,認識有多少?最近熱門臺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探討議題之一就是「原住民」,劇中飾演員警的演員蘇達,對劇情所述心有戚戚焉,透露自己長大後才意識到身分認同,他仍持續學習,「怎麼當一個完整的原住民。」

自1984年「台灣原住民正名運動」開始,大眾開始重視原住民的獨特性與權利,越來越多族群也被劃分出來,例如2014年6月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族從南鄒族中獨立,2008年4月賽德克族從泰雅族中獨立,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十七族受到國家承認。

七、八月開始,原住民祭典陸續展開,想知道網路上熱門的原民祭典有哪些嗎?今天《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帶你一起來看10大人氣原住民祭典有哪些吧!image source:翻攝flickr

No.10 火神祭

「火神祭」也是原住民祭典中為人熟知的活動,以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的撒奇萊雅族「巴拉瑪火神祭」為例,祭典中以七道法禮、五色使者祈福,過程中祝禱司替族人以酒抹蕉葉護身,接著族人拿著火把繞圈,緬懷先民落難情形,最後燃燒火神太花棺祈求火神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

網友體驗後也表示「這場莊嚴的祭典吸引不少人參與,對於撒奇萊雅族獨特文化祭典留下深刻印象」、「撒奇萊雅族的火神祭,我喜歡」、「『唯有記得歷史,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多民族的花蓮需要翻轉、需要重新建立史觀」。

延伸閱讀:「嬸嬸、舅媽、舅公老婆」台語怎麼講?台灣人被考倒全部霧煞煞 教育部辭典正解曝光

image source:翻攝FB/原住民族委員會

No.9 戰祭

位處嘉義縣阿里山鄉的鄒族,每年2月輪流在達邦、特富野部落舉辦「戰祭(瑪雅斯比)」祭典,族人在部落會所及其廣場前祭拜天神與戰神,以迎神曲和送神曲作為開始與結束,耗費3天2夜的時間,希望能夠讓戰神亞伐霏歐保護勇士,同時勉勵族人能夠以此精神保護鄒族所有人。

在戰祭過程中,也特別規定不能隨意走動、交談、放屁或是打噴嚏,網友也表示「兩三年跑了幾次瑪雅斯比,有一次還從早上迎神待到隔天半夜12點,好久沒去了,也許考慮明年帶小孩一起去」、「快二十年前跟著老爸參加第一次後,有機會便會回來,認識自己的土地與文化」。

image source:翻攝內政部官網

No.8 聖貝祭

日前受到認可的「拉阿魯哇族」擁有獨特的祭典「聖貝祭」,聖貝祭原本稱為貝神祭,由於古早時期相傳拉阿魯哇族人曾與矮人共同生活,有天拉阿魯哇族人離去時,矮人致贈貝神作為寶物,並交代拉阿魯哇族人要視為自己的神祭拜。至此之後,每年拉阿魯哇人都會舉辦聖貝祭祭拜12貝神。

主持人段慧琳實地拍攝節目時也分享,「節目很難得地參與紀錄了他們的年度盛事:部落運動會與『聖貝祭』。背著趕鳥器跑步時,我們順道認識了他們的手工藝與揉皮傳統;搶聖貝的電光石火外,我們則試著了解他們的族服、舞蹈歌謠,以及族人努力想要保留傳承文化的心意」。

image source:翻攝FB/Hla'alua - 拉阿魯哇族

No.7 祖靈祭

包含排灣族、泰雅族、賽夏族、邵族、太魯閣族都有「祖靈祭」的祭典文化,以排灣族為例,排灣族的祖靈祭後來改成五年舉辦一次,所以又被稱為「五年祭」,在當季最後一株小米收成後,就會正式進入祭典,每五年舉辦一次祖靈祭,以靈媒、祭司和部落貴族主導,其中僅有出草成功的勇士可以參與刺球祭典。

祖靈祭吸引許多人共襄盛舉,「我曾經玩過祈福刺球,原來是排灣族5年祭的慶典」、「過年時跟家人來體驗排灣族的五年祭刺福球儀式,來到九族文化村不僅可以體驗到族群的祈福儀式,也可以更了解部落的文化及歷史」。

image source:翻攝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No.6 矮靈祭

賽夏族每2年會舉辦1次「矮靈祭」,傳說賽夏族原本與矮人族比鄰而居,儘管矮人族會教授賽夏族農耕技術、做人處事道理,但收成時總是把比較好的作物拿走,甚至會在豐年祭時戲弄整人,後來賽夏族人設陷阱報復,導致矮人跌落深谷身亡,賽夏族人因此被矮人族詛咒作物無法豐收,必須仰賴舉辦「矮靈祭」才能避免欠收、滅族危機。

許多親身體驗的人在臉書上分享,「一路回家,我起碼說了10次今天好好玩,加了小哥們的line,約好2年後再來!下次有興趣的朋友我們再一起去,他們說要住上一晚體驗第二天的高潮才算見過最棒的矮靈祭!」

image source:翻攝FB/九族文化村 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

No.5 小米祭、小米收穫祭

排灣族、魯凱族、泰雅族、布農族、卑南族、鄒族、太魯閣族等原住民族群均舉辦「小米祭」或「小米收穫祭」活動,舉例來說像是魯凱族在每年8月15日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小米祭,除了慶祝作物豐收,長達兩個禮拜舉族同歡,也會一同歡慶戰爭、打獵、財富、祭祖和成年等活動,祭場內還會特別掛上魯凱族百步蛇與太陽神畫像,象徵保佑族人平安。

在魯凱族中的「鞦韆大賽」也是男女可以互相傳情的好時機,「參加魯凱族小米豐收祭舞蹈,達魯瑪克,四拍的腳步節奏看似簡單,實則有難,不過真的好好玩」。

image source:翻攝FB/台東不一樣

No.4 年祭

卑南族的「年祭」從12月24日至隔年1月2日為止,因為是族人的年度盛事,除了部落裡的小孩要臉塗黑炭、赤裸上身,拿著芭蕉葉挨家挨戶驅除不敬,周圍也要設立路障防止惡靈入侵;青少年則要執行「猴祭」,透過刺草猴的方式培養氣概;接著也會舉辦大獵祭、聯合年祭活動,活絡族人的氣氛之餘,也能凝聚卑南族人彼此的團結意識。

歌手家家也曾和粉絲分享回到家鄉開演唱會時,順道參與年祭的喜悅,「就是2022年最後一天了,難得年末回到台東,趁著工作空檔參與家族一年一度的大獵祭,跟著最愛的家人們度過」。

image source:翻攝台東觀光旅遊網

No.3 飛魚祭

說到達悟族(雅美族)許多人就會聯想到知名祭典「飛魚祭」!飛魚祭一年可以分為招魚祭、收藏祭和終食祭,黑潮為台灣東部海域帶來大量洄游魚類,因此每年2月至10月左右會進行完整飛魚祭典,並列出了許多規範,像是部落族人捕到的魚不可贈與其他部落,在食用飛魚前,也一定要先把家中儲存的魚吃完,另外也必須整條吃,剩下魚頭就必須煮熟吃等。

有遊客實地走訪蘭嶼後分享心得,「很幸運的現在是飛魚季,剛好吃到新鮮的飛魚,第一次吃還蠻好吃的」、「在蘭嶼飛魚季,忌對著豐收回來整理飛魚的船長拍照喔」。

延伸閱讀:為何阿翰「模仿原住民腔調」沒炎上還獲一致好評?網曝關鍵原因

image source:翻攝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No.2 射耳祭

台灣布農族傳統「射耳祭」也被稱作鹿耳祭、打耳祭,每年4月到5月期間,當小米田除草完畢後,祭司就會接著祈福,待狩獵族人帶著獵物凱旋歸來後,所有男性族人便會聚集到會場,接著進行獵前槍祭、火祭燻槍、射耳、分肉與祭骨等,最後和所有族人一起團聚,在祭典中也能明顯感受到布農族人充滿熱情的氛圍。

網友對於布農族射耳祭也表示「一定要支持布農族群的文化,要大大分享」、「布農族的『祭』,很大一部分並不是祭拜特定的媒靈,而是對大自然、環境、祖先的尊重與感謝」。

image source:翻攝FB/台東不一樣

No.1 豐年祭

多數原住民族都保有豐年祭祭典,其中阿美族的豐年祭最廣為人知,據傳曾有兩兄弟跟隨父親上山學習採集與狩獵,父親為了讓兩個兒子獲得族人尊敬,便以河水混濁為由,要求兩兄弟到上游將搗亂之人斬首,兩個兒子按照父親指示才發現取下來竟是父親的頭,後來他們將其帶回家屋以公鹿祭拜,便衍生出現在的豐年祭。

在豐年祭期間,頭目和祭司會先進行迎靈儀式,接著依照青年表現分配豬肉作為獎賞,接著也會舉辦迎新之夜、在家開會、喪家慰問、女孩塞檳榔給男孩的情人之夜、慰勞辛勞等。阿美族歌手A-Lin獲得金曲獎時也開心直呼「謝謝我的爸爸媽媽,我們今年豐年祭多了一個金曲獎,我們豐收了!」

image source:翻攝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網路溫度計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2年08月04日至2023年08月03日,共1年。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0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原住民祭典』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分析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本篇分析報告使用「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