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30日)天是前總統李登輝逝世3週年,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李福鐘在學術研討會上談及李登輝總統兩岸關係論述的演變,他評論李是從「心口不一」戰術走向「心口合一」,這也是為了對抗中國政府與黨內非主流派的必要手段,而李登輝也是最先提出「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論述,清楚定位「中華民國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

國史館與李登輝基金會合辦「李登輝百年誕辰紀念新書發表暨學術討論會」,29日、30日於國史館舉行,李福鐘上午出席務實外交與兩岸關係場次。

李福鐘提出李登輝曾有多次前後不同的論述,他舉例,1988年3月21日李登輝接見日本眾議員椎名素夫及中國問題專家桑原壽二時曾說,「本人曾多次表示,本人雖然在台灣出生,但我也是中國人,所以我們的目標絕不以建設台灣為滿足,而是要放眼中國大陸,對於若干人有關台獨的論點與主張,本人堅決反對」;但李登輝2003年3月15日參加全球台獨團體所召開「世界台灣人大會」第三次年會時也提到,「應該重新制定一部新憲法……應該讓國際社會知道,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此外,李登輝1988年4月11日接見美國1960年普立茲小說獎得主亞倫‧朱瑞時,也曾為蔣經國三不政策辯護,但同年4月28日亞洲開發銀行(ADB)第21屆年會在馬尼拉舉行,中央銀行總裁張繼正代表我國參加。隔年、1989年5月亞銀年會在北京召開,李登輝指派財政部長郭婉容出席,「三不」政策壽終正寢,而務實外交路線展開。

李福鐘將李登輝的這些前後不一言論稱為「心口不一」戰術手段,他透露過去曾認為李前總統是馬基維利主義者,但作為政治人物,權謀也無可厚非,他也說,這是李登輝12年執政期間,用來對抗兩大哥利亞——中國政府與黨內非主流派的必要手段。

李福鐘指出,李登輝亦有「心口合一」的時候,通常出現在某些「試風向」的談話中,像是1991年4月25日李總統接受法國《國際政治季刊》書面訪問,以東西德與南北韓為例,希望中國採取相互尊重互不排斥的立場,共同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這是李總統第一次試探「分裂國家」模式。

李福鐘表示,1992至1993李登輝逐漸掌握中國政策主導權,行政院1993年2月成立跨部會之「參與聯合國決策小組」,而中國政策方面則極力促成兩岸對等對話。李登輝以分裂國家為藍本之「兩個中國」政策,表現在外交方面為「參與聯合國」之動員;表現在中國政策上則是想辦法與中國代表在第三國(新加坡)之對等談判,也就是1993年4月「辜汪會談」。至於決策依據,則是1992年8月由國統會通過之機關函示:「關於一個中國的含義」。

李福鐘說,當1996年台海危機結束後,李總統開始恢復以兩岸舉行政治談判為誘餌,交換中國承認台灣為政治實體的策略,他在1996年520就職演說拋出中國方面垂涎已久的方案——由李總統親訪中國,條件是「中共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地區存在的事實」。

李福鐘提到,1998年10月14日,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訪問上海,與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舉行會議,辜振甫特別提出按照1945年的〈波茲坦宣言〉,日本係將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辜振甫出訪上海的沙盤推演,明顯依然採取「兩個中國」策略。然而,就在辜振甫預備前往中國訪問前夕,李總統在府內正式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半年多後該小組提交李總統研究報告,建議兩岸應至少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同時提出多項變革措施,包括修憲、修法、廢除國統綱領。

李福鐘指出,兩個月後的1999年7月9日,李總統接受德國之聲電台訪問,提出自從1991年中華民國啟動修憲之後,已經將台海兩岸關係定位為「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

李福鐘直言,李總統的此一宣示,意味著放棄操作多年的「分裂國家」策略,同時亦從「心口不ㄧ」走向「心口合一」,清楚定位「中華民國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