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國際矚目的「拜習會」雙邊會談,雙方針對了中美之間相關衝突點以及當前國際局勢進行了拜登擔任總統以來首次的實體「面對面」。拜登強調反對中國對台「脅迫性且日益挑釁的行為」,然而,他也表示,「不認為中國有立即侵台的企圖」。這讓西太平洋的台海危機顯然有和緩之局。

拜登的一席話無疑舒緩了緊繃的台海局勢,也讓國際經濟市場喘了一口氣。中美兩強最高首長願意碰面並各書己志,為世界安全努力,自然有助於世界和平與國際穩定。

十年前,習近平剛上任時,正是中美關係最為緊密合作的時代。從胡錦濤過渡到習近平政權,中美互相友善,投資中國以獲得世界最大市場,並協助中國走向民主化被視為美國對於中國的期待,雖然部分人士隨著中國的逐漸繁盛茁壯,開始提出「中國威脅論」的主張;但是獲利甚豐的中國市場讓無數歐美企業主競折腰,全力的發展在中國的業務與生意。

2014年7月9日,習近平在中美第六輪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第五輪人文交流高層磋商的聯合開幕式中,發表題為《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演講致辭。他說:「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我始終認為,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中美雙方應該加強對話,增信釋疑,促進合作,確保中美關係始終不偏離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軌道」。這段話除了表達中國想要與美國「平等互利、深化合作」的祈願,更展現了中國想要「相互尊重,聚同化異」,讓中美平起平坐的企圖心。從此,「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就成為「中國崛起」想與美國展開競爭又合作關係的起點。2014年,中國號召的「亞洲投資銀行」開始營運,中國也對外推出「一帶一路」大戰略,從此中國霸權崛起的野心已經成了「司馬昭之心」。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訪華受辱事件,代表了兩國競爭面超過了合作面,中國威脅論更在美國越來越盛。2016年9月,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抵達中國杭州出席世界20國會議(G20),卻因為下飛機時的程序引發美中兩國國安系統的嚴重對立,中國政府更藉由社群媒體將這個事件提升為「民族國格」問題,造成兩國政府之間強力對抗。美國輿論深深認為中國已經不想要與美國「和平共存」,卻想要「崛起稱霸」,這個事情成為了中美關係開始走下坡的拐點。

繼之,2016年年底主張對抗中國的共和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中美關係開始走向鬥爭頻繁的階段。川普的美國,社會輿論充斥著中國是邪惡的、有陰謀的、有威脅性的觀點,這也開啟了四年中美不斷產生衝突,不斷糾紛對立的時代;美國更藉由中國的軟肋「台灣」牽制中國,不僅把台灣捲入中美糾紛中,更逐步把台灣拖進戰爭的邊緣。

川普製造的台海緊張,一直到這個月期中選舉結束,共和黨選情不佳才暫時降溫。民主黨迎回參院,在眾院小輸,象徵川普的極端派不受美國選民青睞,美國選民不願意走極端,這可以說是拜登在高峰會跟習近平態度放軟的原因。

然而,「拜習回溫」代表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國嗎?這就有賴於兩國是要「共榮共存」還是要「贏者全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