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象新水源1(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南投9日電)行經國道6號東草屯交流道,烏溪河床邊一大片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乍看猶如兩面圓鏡躺臥其中,在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這是全台第一座人工湖「鳥嘴潭」,完工後每日供水量可達25萬噸,擔負起100萬人用水量的超級任務。
經濟部水利署斥資新台幣202億元打造鳥嘴潭,預計明年底完工,可減少彰化地下水使用,改善雲彰地區地層下陷問題,並穩定區域供水,更力拚打造成為生態公園,讓「湖光水色」助攻地方發展。
鳥嘴潭水源來自一旁烏溪,由6個湖區組成,俯瞰下狀似鳥喙。興建計畫自104年獲行政院核定,歷經用地取得、環評關卡,目前緊鑼密鼓施工中,最靠近管理中心的A、B湖區已開始供水,目前每天供水量約4萬噸,11月將完成第一階段每日供水9萬噸目標。
明年底完工後,每天可奉上25萬噸「新活水」,其中4萬噸供給草屯、21萬噸供給彰化,相當於100萬人日用水量。
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局長張庭華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指出,烏溪年徑流量約37.2億立方公尺,換算近19座石門水庫庫容,水源主要用於灌溉,未來待鳥嘴潭完工即可擴大民生使用;以彰化為例,現在每天抽取約30萬噸地下水,未來鳥嘴潭可取代2/3地下水量,可大幅改善這一區地層下陷問題。
攤開目前雲彰地區供水網,雲林、南彰化供水來自湖山水庫、集集攔河堰,北彰化則仰賴鯉魚潭與石岡壩聯合運用,但供給量仍不足,必須仰賴地下水,地層下陷危機四伏,水利署因此提出「雲彰地區地層下陷具體解決方案暨行動計畫」,鳥嘴潭扛下重責大任。
●鳥嘴潭「蓄豐濟枯」 穩定區域供水一把罩
張庭華表示,鳥嘴潭滿水時達1455萬立方公尺,6湖區可單獨運作,增加調度彈性,並像一般水庫採高水位操作,依循「蓄豐濟枯」邏輯,趁豐水期盡量蓄滿,枯水期才有水可用,包含中水局轄區內鯉魚潭、湖山水庫,目前處於枯水期階段,卻仍持續滿水溢流,未來也能應付極端氣候或突發供水危機。
因應氣候變遷,水利署已擬定各區域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透過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等策略,步步推進強化供水韌性;其中「開源」即包含水庫更新改善與清淤、推動再生水與平地人工湖等。
張庭華說,水資源運用已不像過去,單一水庫供水區固定。在水利署力拚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管網,強化區域調度的同時,鳥嘴潭雖不是直接參與管網,但透過減少中部水庫支援彰化水量,「其實也有達到調度功能」。
●落實環境保育 水利署打造專屬石虎地下生態廊道
回顧台灣水資源工程開發,生態衝擊疑慮總成焦點,鳥嘴潭環評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張庭華坦言,「NGO對我們有很高的期待,因此會努力兼顧工程進度與生態環境,無法兼顧時,會以生態為主」。
例如7、8月是燕鴴產卵繁殖期,牠們的棲地正好在湖區暫置土堆上,「當時本應要去搬運土方,為了燕鴴把工作停下來,等幼鳥成長離開後再繼續」。由於適逢炎夏,「我們同仁也有幫忙做遮蔭」,工期約延後2個月,但也透過工序調整穩定進度。
鳥嘴潭共分成4個工程,湖區工程、管理中心新建工程、平林二號堤防工程、引水設施工程,整體工程進度超前6.5%。
其中,引水工程也有「友善生態」巧思,張庭華說明,過去興建的攔河堰較高,造成蓋堰後堰址上下游高差過大,不利魚類上溯,因此現在鳥嘴潭引水工程的攔河堰以貼近原來河床高程方式設計,除減少生態環境變動,更適合魚類利用;另設計近自然魚道、瀑布式魚道兩種不同類型的魚道,「提供給不同泳速的魚種使用」。
陸域生態也不能忽視,鳥嘴潭附近是石虎重要棲地,張庭華表示,工程期間保護措施包含設置120公分高的護欄,「還要有摺角讓牠們跳不過來」,也打造專屬石虎的地下生態廊道,大型水泥管貫穿工區和烏溪之間,雙管齊下避免石虎闖進施工便道釀「路殺」悲劇。
生態廊道頗受小動物青睞,紅外線照相機時常捕捉到石虎優雅通過,連白鼻心也會到此一遊。
●蘇貞昌指示「樹要提早種」 鳥嘴潭將成為水公園
鳥嘴潭距離交流道旁的草屯垃圾掩埋場不遠,衍生供水水質疑慮,張庭華解釋,人工湖配合地形為東西向,地下水則是南北流向,6個湖區都有建置截水牆,可阻隔地下水流入湖區,避免水質受到影響。
撇除水質問題,民眾對此處存在垃圾堆置與臭味也有抗拒心理,因此,早在水利署辦理「烏溪鳥嘴潭人工湖工程計畫」第一次修正時,就特別編列3億元經費,補助環保署處理垃圾場移除清運,核定工程總經費從199億元調整成202億元,環保署預計112年底完成所有垃圾場搬遷工作。
張庭華分享,行政院長蘇貞昌4月來鳥嘴潭工地視察,除非常關注人工湖進度,特別指示樹木要多種、提早種,反觀一般工程都是主工程接近完工才會開始種樹,凸顯鳥嘴潭成為生態公園的企圖心。
不同於一般水庫「禁止進入」,鳥嘴潭擁有良好水域環境,湖區周邊將設置自行車道、觀景台、涼亭等,清水模外觀的管理中心展演場也會開放民眾參觀;當太陽西下,湖面成為抽象畫布,鳥嘴潭攻下打卡景點排行榜指日可待。(編輯:潘羿菁)11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