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國造 IDS 原型艦建造案歷經多次風波後,全案從陣痛期進入了穩定期,原型艦的六個船段壓力殼與帆罩已陸續完成,其中技術難度較高的艦首半球形殼已於今年 5 月 20 日完成,6 月 27 日完成焊接魚雷管前的準備工作,可望依合約進度在 2023 年 9 月底完成封殼塗裝,並於潛艦專用廠房內舉行下水典禮。不過,國民黨立委溫玉霞今 ( 13 ) 日卻質疑,研發團隊預估此艘潛艦的戰力稱,比現役的荷蘭製劍龍級潛艦領先十年,「但由於劍龍級是 1980 年代後期的艦種,領先十年意味此艘原型艦的戰力仍是上世紀 90 年代的潛艦水準?」

潛艦國造 IDS 原型艦建造案歷經多次風波後,進入到穩定期,消息指稱,原型艦的六個船段壓力殼與帆罩已陸續完成,其中技術難度較高的艦首半球形殼已於今年 5 月 20 日完成,6 月 27 日完成焊接魚雷管前的準備工作;目前儎台的各項裝備大部分抵台,美商洛馬公司戰鬥系統整合的技術人員已陸續抵台,預定 2023 年第一季全部裝備均可抵台進行整合測試;可望依合約進度在 2023 年 9 月底完成封殼塗裝,並於潛艦專用廠房內舉行下水典禮。

溫玉霞表示,昨(12)日潛艦國造團隊公布,因外購裝備幾乎都已經到位,國造潛艦的原型艦在明年 9 月下水目標不成問題,甚至有機會提早。至於此艘潛艦的戰力,研發團隊預估,比現役的荷蘭製劍龍級潛艦領先十年,「但由於劍龍級是 1980 年代後期的艦種,領先十年意味此艘原型艦的戰力仍是上世紀 90 年代的潛艦水準?」

溫玉霞指出,質疑者的立場很容易理解,「花了這麼多錢,卻只能做出 30 年前水準的潛艦,讓人如何接受?」

針對認同者的立場,溫玉霞則提及,以台灣的財政能力及造艦技術,若要自力完成潛艦,本屬不易。而潛艦國造政策之所以必須上路,就是因為兩岸情勢日趨緊張,為護衛海疆,需有足夠數量潛艦,但因國際政治現實,「根本不可能買到。」溫玉霞說,最佳選擇已不可能,所以必須選擇次佳方案,「但是自造潛艦本來就不是朝夕之功,若能夠在數年之間完成多方系統的整合,讓海軍需要船時有船可用,並從做中學、錯中改,曲道超車,怎麼看都是沒有辦法中最好的辦法。」

而溫玉霞也強調 :「何況潛艦本就是各國極重之秘,先進技術根本不可能外傳。」海軍現在就算真的找得到賣家,能夠買到的等級恐怕也不會高過 30 年前的等級太多。但是如果用買的,「know-how(過程性知識)永遠掌握在別人手中,貨源也隨時可能被切斷,權衡之下,只要原型艦能夠通過測試,這個選擇仍是較優解。」

國民黨立委溫玉霞。(資料照)   圖:黃建豪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