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0日電)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等逾20個公民團體今天聯袂說,立法院衛環委員會11、12日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據國內外資訊,主張經由修正動議將低碳蔬食納入,籲朝野支持。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林岱瑾指出,參與這項修法推動的團體,約計20餘個,目前已將上述條文修正內容提供衛環委員會朝野立委,預計將請立委在條文初審時,透過提出修正動議併入其他20個左右的草案一起討論、納入。

關於所提條文修正動議內容,她說,是根據行政院版第5、8、42、43條進行修正,主要修正動議內容是增加「推動低碳飲食,選擇在地農產品、蔬食,減少剩食,增進國民健康及糧食安全」等相關內容陳述。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等並引述國內外根據,佐證納入低碳蔬食飲食的重要性。包含國發會發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強調「淨零生活」,鼓勵國人「從源頭減少食物浪費、優先攝取更低碳的營養來源」。

國際資訊根據方面,倡議團體指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0年提出的「氣候變遷與土地特別報告」也指出,多蔬果、少肉食的飲食,可讓動物飼養量降低,直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讓閒置土地增加、提高土壤碳固存能力,到2050年的溫室氣體減緩潛力估計為7億到80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IPCC於2022年新出爐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三冊「氣候變遷的減緩」報告中,也再提倡飲食轉型。

倡議團體也說,目前IPCC的計算方式,農業部門排放項目,只限於農場內的生產,包括農地作物生產和動物養殖所排放量。而生產前的排放量包含餵養動物的飼料種植、使用化肥農藥、飼料運送過程的排放量(例如台灣9成飼料靠進口,經船運來台)。生產後的排放量包含畜禽產品屠宰、分切、加工等過程的排放量。

又根據IPCC 的「氣候變遷與土地特別報告」,若將「糧食生產前後期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納入計算,推估全球糧食系統在2007到2016年約貢獻21%至37%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10%至14%源於農場內部的作物和牲畜活動(例如反芻動物產生的甲烷),5%至14%源於農業相關土地使用及變化,包括砍伐森林及泥炭地退化,而5%至10%則源於農場外食品供應鏈相關排放。

以上倡議團體包含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看守台灣協會、台中市楓樹腳文化協會、台東公民監督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北仙饌扶輪社、台中天元扶輪、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台灣要健康婆爸媽團協會、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

以及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高雄市內門區內南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噪音管制關懷者協會、桃園護樹聯盟、中華減塑協會聯盟、雲林縣耘林藝術人文生態關懷協會等。(編輯:管中維)11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