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的驟死賽,現任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要爭取連任,一改 20 年來沒有現任連任成功的宿命,而挑戰者就是極右派的「國民聯盟」 (RN) 領袖雷朋 (Marine Le Pen) ,五年後再進入第二輪投票,上演左右派之爭的公主復仇記, 4 月 24 日的終局投票結果如何,都將改變法國的政局形勢,同時也可能會牽動歐洲地緣政治結構,甚至是全球政經情勢發展,馬克宏與雷朋的「二度對決」,隨著投票日逼近,選情受到各界關注。

左與右的路線之爭對外立場成了大選主旋律

法國政治有著「自由主義」與「民粹主義」的分裂現象, 2017 年的大選早已上演馬克宏與雷朋兩人的對決大戲,清晰的政治光譜讓外界憂心這會撕裂法國社會;然而,過去五年法國民眾對疫情、經濟、社福及移民的不滿情緒持續累積,這反映在首輪投票結果,雷朋雖然位居第二,但得票率卻出乎意料之外,馬克宏要再次重演上一次的勝利,恐怕沒那麼篤定。

當然,大多數觀察家還是看好馬克宏,主要原因是在於,相較於馬克宏,雷朋的路線仍是相當激進,尤其是當前國際情勢詭譎多變,大選議題受到俄烏戰爭的共伴效應影響,就算雷朋試圖營造法國民眾對物價飆漲、安全及移民的連鎖氛圍,但她過於「親俄」的立場,甚至表示當選後將和俄羅斯和解,而且反對對俄羅斯採取制裁的說法,將會激起左派支持者的危機意識。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是法國擔任「歐盟理事會」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的輪值主席,馬克宏以現任總統身分擔綱無可厚非,這正好對比出雷朋的「疑歐主義」立場,雖然雷朋一再強調她並沒有要法國退出歐盟,強調是要改革歐盟,成為尊重國家主權的歐洲同盟關係,但是卻讓中間偏左及偏右的選民感到不安,同時法國左派支持者對於法國扛起歐盟領導角色的期待,而且法國有機會在德國結束梅克爾時代後當上領導歐洲的地位,雷朋提出「合作的歐洲」反而曲高和寡。

雷朋親俄的激進路線 不等於馬克宏篤定連任

不過,馬克宏與雷朋競爭再怎麼激烈,兩人在國際戰略上以法國為中心的看法並沒有太大差別,馬克宏積極扮演歐洲和事佬的角色,在俄烏衝突初期積極遊走兩邊,同時也提出以法國利益為核心的印太戰略;雷朋就算認為與俄羅斯為俄將不利於法國,但她表示對外政策不能完全仰賴美國,法國必須要發揮獨立自主的作用。有趣的是,兩個人都劍指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威脅,由此來看,不管十天後是由誰勝出、入主愛麗舍宮,法國不可能將中國視為合作的對象。

從國際形勢發展來看,雖然兩人都宣稱要提升法國的國際政治地位,但是相較於馬克宏的可預期性,雷朋的對外策略反而會讓其他歐美國家感到不安,尤其是她對於俄羅斯的立場,並不符合當前的國際現況;雷朋認為拉攏俄羅斯進入歐洲,將可以阻斷俄中建立密切的同盟,這恐怕是過於樂觀的想像,倘若俄羅斯融入雷朋所謂的「合作的歐洲」,那麼可能會讓許多西歐國家認為是引狼入室。

此外,更不用說中俄之間的戰略合作利益,並不會因為歐洲「融俄」而受到影響,雷朋如果當選後完全轉向與俄羅斯和解,將會重蹈德國「友俄路線」的覆轍,恐怕法國的左右派之爭,將進一步裂解成「分裂的歐洲」,進而讓北約 (NATO) 的「集體安全」 (Collective security) 崩壞,雷朋的安全觀將可能讓法國更不安全,法國也難實現領導歐洲的期待,甚至讓法國變成自我實現孤立的國家,這將可能引起法國國內左派的反彈,整體社會比過去五年來得混亂。

持平而論,馬克宏要連任成功也不太容易,過去 20 年沒有一個現任者成功過,而他在任的五年中,部分施政確實引起社會反彈,尤其是中間靠左的選民一再認為馬克宏沒有實現社會改革的承諾,而這些不滿的情緒,因為疫情持續肆虐難緩,以及地緣政治衝突險象環生,導致出現經濟低迷與物價攀升的壓力,「黃背心運動」恐怕會是馬克宏連任之路的絆腳石,如果沒有激起左派支持者的決心,這場大選的結果會怎樣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