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撲殺走私貓咪、埃及聖䴉、疑虐死小馬等憾事接連發生,令人揪心。農委會、動保界說,「沒有消費沒有傷害」,良善消費可以導正產業發展,提升民眾動保、生態意識刻不容緩。

消費萌生商機,自有產業應運而生,近年國內相關產業卻密集發生憾事,包含為了防疫,須執法撲殺154隻走私品種貓;為確保生態平衡,出動獵人射殺超過1.6萬隻埃及聖䴉。

還有不同農場發生2匹小馬、2隻羊駝疑遭虐死,新穎動物展演場所設計疑違反動物習性。另有業者擅自種植外來植物粉黛亂子草,成為打卡景點,恐危害生態平衡。甚至有國際專家越洋視訊疾呼台灣慎思,若輸入瀕危網紋長頸鹿,恐涉嫌參與國際犯罪。

綜觀上述事件,看似是寵物業非法走私、動植物展演(農場、動物園、田園)業者不當引進外來種或管理不當所致。不過,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說,這是市場刺激消費、消費引導市場的現況,當消費主流意識正確,就足以引導市場走向健康的發展方向。

就寵物業來說,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消費者若有動保意識、破除品種迷思,就會用領養代替購買,即便想要購買,也會跟取得合法繁殖寵物的業者買,不會為了一時便宜、特殊喜好買來路不明的寵物。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投人類所好而繁殖有基因缺陷的品種,是在製造動物生理上的痛苦,例如摺耳貓,「不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動物的痛苦上,是消費大眾要不斷學習的。」

同理延伸至動物展演場所,她也希望消費者反思,「有沒有必要為了讓孩子容易餵食草泥馬、看鯨豚表演幾十分鐘,將動物從棲地抓來囚禁一輩子?」其實盡可能去了解大自然的可貴,透過探索,在生態系中看見動物的珍貴,才是比較良好的消費循環和生命教育。

江文全提醒,未取得展演許可的業者可能沒有照顧動物的專業,合法業者資訊可至動物保護資訊網查詢。

台灣經濟起飛已久,但動保、生態意識等仍需加把勁。在溫哥華成長的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說,西方也是在民間組織推動幾十年後才有進展,例如溫哥華至近幾年禁止寵物店販售貓狗;因此協會陸續跟台北市、新北市政府合作,為學校老師進修,培育種子教師,希望能向下一代扎根。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委會已著手羅列外來種黑、白名單,黑名單都要清除,林務局也已公布8000多種不得引進物種,會持續檢討,將白名單放到黑名單;並呼籲消費者多了解本地生態,並正確消費,以避免業者用譁眾取寵方式不當營運,危害生態、傷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