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一直以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去年1月中國官方對外公布人口突破14億人,不但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具消費規模的經濟體,除了為許多企業提供充沛的勞動力,更因為龐大人口的消費力,更多跨國企業投入爭奪中國內需市場的商機,可以說,人口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以國內消費能量會是支撐中國目前內外挑戰的支柱,這也解釋為何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內循環」政策的理由,促進消費、擴大內需便是以將人口規模作的效益擴大為經濟發展的主軸。

不過,近十年來,中國的出生人口有減少之勢,2016年是進入21世紀後,中國新生出生人數最多的一年,達1786萬人;不過,嗣後卻呈現逐年銳減,到了2020年的出生人口約為1380萬人。中國出現少子化的問題,檢視其原因和許多國家相似,由於近年來中國整體社會經濟環境改變,許多適齡的中國民眾在市場競爭壓力下,生活成本攀高使得生育的意願低落,這和中共在2016年開始推出「全面開放二胎」政策的宗旨與目標相違背。

回顧過中國的人口政策,1955年中共便開始進行節制生育的政策,在1979年開始施行嚴格的計畫生育政策,也就是所謂的「一胎化政策」,除了少數民族或農村地區經過特別政策的允許之外,每個家庭僅能生育一個孩子,這樣的政策目的就是要抑制人口快速增加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壓力。然而,「一胎化政策」卻也帶來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在人口老化的趨勢下,老年照護與撫養的問題因而更為嚴峻,為了解決這樣的狀況,中共在2013年開始逐漸鬆綁限制。

2013年所提出的方案,就是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是獨生子女,便可以開放生育兩名孩童,一直到2016年進一步完全開放二胎政策。不過,猶如前述所言,開放政策並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出生率的下降促使原本要解決的人口高齡問題更為凸顯;顯然,中國未來勞動資本恐將會有供需失衡的問題,尤以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再具有人口紅利所帶來的投資吸引力,許多勞動密集的產業面臨缺工的風險,廠房外移到其他國家或改變生產模式來加以因應。

當然,自動化生產可以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不過讓許多傳統企業必須投入更多的生產成本,縱然自動化生產可以帶來生產的效率,長期來看成本因素也會邊際遞減;但是,當產業與勞動力的依賴關係逐漸脫勾後,那麼也會間接帶來社會就業機會銳減的結果,這將會進一步讓原本人口結構所衍生的問題更為複雜。只是許多還沒進入自動化生產的傳統產業,僅能提高招聘的待遇與福利,這反而也增添了生產過程中的人事成本,進而影響產品的競爭力。

勞動力可能出現短缺的現象,其實中共官方也早有意識到,中國國務院人社部便預測,未來30年內,中國將會有將近2億的勞動年齡人口消失,若少子化的現象依舊持續,那麼整體的人口結構會呈現倒金字塔的型態,也就是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而可以負擔照護的中壯階層薄弱,恐怕會是一個沉重的社會負擔,縱然這帶動了「長照相關產業」的發展機遇,但是,人口分布的極端化,一來不但讓經濟的競爭力因而衰弱,二來也會增添社會的不穩定。

持平而論,人口減少的現象不只有中國才有,許多國家如日本、台灣等都面臨著相似的挑戰,而人口減少也伴隨著結構的改變,出生率跟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更不用說少子化所影響的是未來整體國家的競爭力。而中國人口減少所衍生的衝擊比其他國家來的嚴重,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城鄉落差相當大,以及缺乏完整的產業發展過程,倘若為了能解決企業的人力需求進行移民政策,那麼對中國的社會與政治將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

總而言之,過去一再以「人口紅利」作為國家實力象徵的中國,面對人口不斷減少的趨勢,除了開放二胎政策之外,似乎尚未看到積極的促進生育方案,或者說無法讓民眾有更多的生育誘因。然而,回到目前中國的社會經濟條件來看,疫情影響及國際因素讓去年多項經濟數字出現腰斬的結果,政府也勢必提出更多政策補貼及宏觀調控手段來挹注經濟回穩;不過,還有多少餘力和資源可以解決人口問題,以及加強提高生育的政策宣導,短期內都效果應當有限,長期來看,人口問題將會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