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向他國提供巨額貸款,被質疑是暗中竊取政治利益的「債務陷阱外交」。而外媒報導稱,因應美中貿易戰以及中共重新檢視一帶一路政策,中國兩大政策銀行近年大幅削減海外貸款額,希望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儘量將美元留在國內。至於中國為何會重新檢視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倡導的一帶一路政策,專家認為,中國已因該政策衍生一連串醜聞,大撒幣卻招來「巨大的名譽毀損」,讓中國國內輿論掀起「不願再當傻逼」的聲浪。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最新調查顯示,中國近10年來野心勃勃推動海外放貸,高峰期甚至可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並肩,近年卻大幅削減海外貸款。根據波士頓大學數據,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的海外貸款,從2016年750億美元(約2.1兆台幣),驟降至去年僅40億美元。中國的海外放貸出現如此巨大轉變,原因在於北京正在重新檢視習近平主打、在海外造橋鋪路的一帶一路政策。
波士頓全球發展政策中心(Boston University Global Development Policy Center)主任蓋拉格(Kevin Gallagher)分析,美中貿易戰可能是造成此巨大變化的因素之一。他說:「由於美中貿易戰,2018 (和2019年)出現巨大不確定性,他們(中國)可能想把美元資產留在國內。」
中國有3大政策銀行放貸推動國內及海外基礎建設,包括波士頓大學研究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以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這些銀行可以用優惠方式提供海外貸款,但常見情況是以接近商業利率的條件放貸。根據波士頓大學8日公布的數據,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在2008年至2019年間共放貸4620億美元,僅略低於世界銀行同期貸款給中低收入國家的4670 億美元。
根據波士頓大學研究,一帶一路貸款集中在少數國家,有60%的貸款借貸給10個國家,其中最大的借款國是幾乎破產的委內瑞拉,約佔總貸款額逾12.5%,再來是巴基斯坦、俄羅斯與安哥拉。而一帶一路計畫因為借款給財政不穩定的低收入國家、借貸不透明,以及對社會及環境造成衝擊而屢遭批評。該計畫的不良管理衍生一連串醜聞,更招致借款國抱怨。近期巴基斯坦就因「中企把電力計畫的成本『浮報高達數十億美元』,正尋求重新協商付款條件」。
英國智庫「海外發展研究所」(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已經開始理解到一帶一路的放貸模式不是長久之計。舊的借款模式「把中國企業和地方菁英的利益,擺在借款國政府的利益之前」,借款國卻必須承擔不成比例的計劃(建設工程)失敗風險,當這些國家承擔貸款與風險的能力下降時,放貸模式就難以持續。
倫敦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于潔(Yu Jie)表示,中國國有企業和銀行正在把資源從海外移回國內,北京最近幾年的經濟政策已從出口成長導向,轉為國內投資與消費。她提到,中國因為一帶一路政策面對「巨大的名譽毀損」。此外,緊縮海外放貸的另一原因是中國國內輿論,在經歷過武漢肺炎疫情考驗後,決策官員與民眾已經理解到,中國必須投人更多資金在衛生服務。